为什么把敲砸勒索称为“敲竹杠”?敲竹杠的由来
“敲竹杠”是指利用别人的弱点和失误榨取钱财的行为,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但是为什么敲砸勒索会被称为“敲竹杠”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清朝,沿海一带贩卖烟土...
“敲竹杠”是指利用别人的弱点和失误榨取钱财的行为,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但是为什么敲砸勒索会被称为“敲竹杠”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清朝,沿海一带贩卖烟土...
清末,沿海一带贩卖烟土成风。有个狡猾的云南客商,经常以贩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云贵与江浙之间。因为他想的办法巧妙,所以从未被关卡查获过。原来,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偷偷剖开嫩竹,藏进烟土,等毛竹长大后,便将毛竹做成竹杠、船篙。...
明朝的这个大臣,孙女的儿子竟然是康熙,不少子孙都是历代皇后。说起佟养正,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起康熙,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毕竟,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著名的皇帝。
而佟养正就与康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康熙生母的爷爷。
佟养正的来历不简单,他的人生经历也不简单,他原来并不是满族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佟养正原本并不叫佟养正,而是叫佟养真,但是后来,为了避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之名,清代史籍改称其名为佟养正。
佟养正出生于1577,世代居住在辽东,辽东就是其老巢,是他的大本营。他家世代都是军官,他和他的父亲都是明朝的将领,是明朝的将军,为明朝守着辽东。
后来,日本入侵朝鲜。佟养正就跟随明将李成梁的儿子,大名鼎鼎的李如松去抗倭援朝。在李如松的带领之下,佟养正以及明军大败倭寇,打败日本,将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再也不敢侵犯朝鲜,更是不敢冒犯明朝。
可是,不知道是在一次怎样的战役后,佟养正以及自己的弟弟佟养性就投靠了后金,也就是投靠了努尔哈赤。在投靠了后金之后,佟养正就被努尔哈赤编入到汉军镶黄旗。
佟养正投靠了后金,虽然对不起自己老爹,也对不起自己曾经的上司李如松。可是,他却是极具眼光的,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而又刚刚兴起的靠山,让自己一家继续延续荣耀。
他是高兴了,努尔哈赤也高兴了,但佟养正原来的老东家就很不高兴了。
佟养正是和自己的弟弟一起投靠的后金,后来佟养性在与自己的老东家作战中,失败了,被抓了起来,送到京师,一刀就被明朝皇帝杀了。
佟养正还好,在投靠了后金之后,他的一生过得很顺利。
他是清王朝在战斗中取得的分胜,是清朝成为清代、家族建国之父,占据一个人的空间。
他的孙女是康熙的母亲,和他的许多后裔,有许多后裔成为皇家王后和公主,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他有背叛的历史,他也一直饱受争议.。
水浒传中,童贯是大奸臣,与高俅、蔡京并列。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带兵打仗的宦官,童贯的战绩绝对不差。
由于童贯是宦官,为文臣所鄙视,后世的史书中大都很少提到他的征战功劳,而只放大他的负面。小嘎啦觉得,也许童贯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净身,否则,以他的杀伐功绩,或许能在史书中排进宋朝名将之列。
童贯最大的战功,是经略西北多年,胜多败少,后来又收复燕云十六州,居然以宦官之身封了王,这样的战绩,在历代的有为太监中,恐怕郑和都比不上。
历史上的童贯,远非小说中描绘的那么不堪。事实上,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曾身先士卒,率军多次打败西夏,蚕食其大片国土,累计斩首数十万。宣和三年率军讨平方腊叛乱。宣和七年收复全燕之境,自大汉奸石敬瑭出卖国门幽云十六州175年来,第一次正式收复,被封广阳郡王,如果没有后来的靖康之耻,童贯也许能成为民族英雄。
史书记载,童贯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20岁才净身有关。
蔡京主持国政后,推荐童贯监军西北,意在收复青海甘肃地区四州之地。童贯担任监军后,随大军进发到湟川,行将开战之际,突然接到皇帝手诏。原来皇宫失火,皇帝认为是不宜征战之兆,急令止兵。童贯看过手诏后,若无其事的折起来塞进靴筒。军中主将问他,皇帝写了些什么?童贯回答说:皇帝希望我们早日成功。
在这次战争中,童贯表现低调,他支持、配合领军将领,打了一连串漂亮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乱。收复四个州后,将领们兴高采烈地领功受赏,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慢悠悠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观看。大家看完无不大吃一惊。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据说,当时众将领“呼啦”一下子跪了一地,无不感激佩服。
与此同时,童贯还做了另外一件相当打动人心的事。开战后,阵亡了一位奋不顾身的将领。当时,这位将领的妻子已去世,他战死后,他的独生儿子流落街头,成了乞儿。童贯下令将他找回来,当众认这孩子为义子。令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领们十分感动。
大宋帝国已经许久没有军事上的光荣与辉煌了,这次胜仗,对于大宋极其重要。童贯也成了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英雄般受到京城朝野上下的热烈欢迎,并且长久地照耀在帝国黑沉沉的西北部上空。
在此之后,童贯常年出没西北,主持该地区军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相继收复了积石军(今天的甘肃贵德)和洮州(今天的甘肃临洮),从此,童贯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柱石。
1902年黄节在《政艺通报》发表了 《国粹保存主义》一文,提出:“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其说以为宜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不宜醉心外国之文物,并其所短而亦取之,并我所长而亦去之”,这标志着国粹主义的兴起。
晚清国粹派是晚清时期所形成的一个思想文化学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晚清国粹派以国学促进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刊行作为标志。专门的组织是国学保存会,专门的学术阵地是《国粹学报》,有周密的管理制度,,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等等,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邓实等。王国维也曾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道: “夫国学者,国家所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也,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 自立者也,故今日之国学无人兴起,将影响于国 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他们反对“醉心欧化”,主张“保全国学”,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作为宗旨。他们提出“国学,首当经史”,阐述了深刻且具有文化保守倾向的一种文化观。
主张弘扬国学,批判君学。强调国学兴则国兴,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调和互补。这一思潮代表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发展。
国粹派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观念,又糅之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把西方民主学说和中国“国学’民主因素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外来的民族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将西学新知引入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传统学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方面。
说的公孙瓒手下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赵云。赵云很早的时候就跟随公孙瓒,成为年少成名的虎将。其实在公孙瓒手下还有另外一位不怎么出名的猛将,实力却不输赵云。此人最开始跟随刘备,后来跟随公孙瓒,却得不到重用。直到跟了曹操,他才真正的扬名天下,成为曹操稳定北疆的王牌。他是谁呢?
此人就是田豫。田豫很小年纪的时候,就投奔刘备了。当时刘备还和大哥公孙瓒混饭吃。刘备非常的看重田豫,觉得他将来肯定能成大器。可惜后来刘备到豫州刺史后,田豫因为父母年老不得不回去照顾,所以就离开了刘备。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田豫安顿好家人后,跟随了公孙瓒。
但是在公孙瓒手下田豫并没有得到重用。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一个将才却被安排做个县令,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不过这样难怪因为田豫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公孙瓒被袁绍灭了之后。田豫跟随当时代理太守鲜于辅,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
后田豫就正式开始跟随曹操做事。田豫能文能武,田豫当地方的太守,地方的事务都得到很好的治理。后来跟随曹彰征讨代郡,以田豫为大将。军队进抵易水北岸,乌桓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乌桓军。田豫还指挥军队击败前来支援乌桓的鲜卑军队,轲比能逃往塞北。因此平定了代郡。曹操对此大为赞赏。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那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就把田豫放在了北方,成为驻守北疆抵御胡人的王牌。田豫率兵多次击退了胡人的进攻。乌丸王骨进对官府不恭敬,田豫到塞外调查,自己仅率领百余人到了骨进的部落中,骨进出来迎接拜见,田豫命令手下人将骨进斩首,又公布了他的罪恶,以号令其部众。骨进的部众者恐惧不敢行动,从此后,胡人吓破了胆,田豫的声威震动沙漠。
田豫此后一直驻守北疆,境外胡人闻知他的威名,相继来朝贡献。他所管辖的并州界内清静安宁。北疆因为田豫的存在让曹家没有外患,从而专心对付东吴和西蜀。田豫直到八十二岁才去世,在当时算是非常长寿的了。
西汉开国皇帝打下江山之后,便对开国功臣论功行赏。但封赏之后,那些开国功臣都觉得刘邦封赏不均,认为自己功劳大,得到的封赏少。于是,许多人都借酒撒疯,大吵大闹,有的用剑劈桌子,有的还拍着刘邦肩膀君臣不分。大家都在闹,却有一个人没闹,这个人就是周勃。
刘邦封赏完功臣后,周勃很是满足,他每天都乐乐呵呵,喝喝小酒,吹吹箫,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刘邦感到奇怪,就问他:“别人都在闹,你为什么不闹?”周勃说:“闹啥呀?我一个吹鼓手,能有今天就很满足了,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都是杀猪屠狗之辈,有啥本事?还不是靠陛下才有今天的?”
刘邦一听,顿时眼前一亮,拍着周勃的肩膀说:“你小子不蠢啊!”说完,刘邦又赠他绛侯,拜他为太尉,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只比萧何少1820户。而那些争功争赏的,刘邦一点都没多赏。看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在刘邦这里不好使。
刘邦临死的时候,向吕后交代了丞相的人选,他说曹参死后,可以让王陵为相,但要陈平辅之,最好兼用周勃。他特别告诉吕后,说周勃为人厚道,最可靠,可以让他掌兵权。刘邦快咽气的时候,特意交代吕后七个字:“安刘氏者,必勃也!”刘邦的意思是:他死以后,大汉江山一定是周勃扛起来,刘氏兴亡就靠他了!刘邦说完这话就死了,多年之后,他的话果然应验。
刘邦死了以后,吕后临朝称制,他违背刘邦遗训,大封吕氏,以至后来吕家控制了朝廷。吕后病危时,诸吕阴谋作乱,想杀尽元老大臣改朝换代。就在这个时候,周勃挺身而出,他对将士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将士皆左袒,于是周勃率兵诛吕兴刘,迎刘桓为帝。因兴刘有功,周勃拜为右丞相,扛起了大汉江山。
刘邦从周勃不争封赏看到了周勃的厚道和忠心,放心地把军权交给他,并把汉定江山托付给他,后来周勃果然没有辜负刘邦,诛吕兴汉,这说明,刘邦的识人之功确实了得,如果不是周勃掌兵权,大汉江山悬了。
一部《天下粮田》,让更多人认识到了雍乾能臣刘统勋。人们敬佩电视剧中的刘统勋,笔者要在这儿说,电视剧中的刘统勋只是冰山一角。历史上真实的刘统勋,更让人佩服。
天下良田的故事是从乾隆八年讲起,一场“金殿验鸟”引出匿灾不报、贪绩婪财的惊天巨案,暴露大清国粮田萎缩、粮仓空匮的危机。当时已经因病归乡的刘统勋被再次起用,调查大案。
剧中的刘统勋不畏权贵,与讷善、潘八指为首的贪腐势力对抗,最终匡扶正义。然而电视剧只表现了刘统勋的查案和清正,实际上刘统勋可不止这点能力。
刘统勋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都有功绩,官至宰相。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家庭,自幼接受到良好教育,于雍正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基本就是宰相预备役,百分之九十的宰相,都在翰林院待过。
刘统勋曾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专门监察朝中官员言行的,也是最容易得罪人的官职。
大部分人坐上这个位置,既要保证工作,又要保证自身,常常选择弹劾中下层官员,真正的权臣能越过就越过。
到了刘统勋这儿,专捡硬的来,谁难撼动就弹劾哪个,其中代表就是大学士张廷玉和讷亲。
张廷玉是三朝重臣,既有权势也有声望。讷亲,当朝尚书。三朝元老,谁愿意对上?
刘统勋敢,直接上奏说张廷玉有名望,但是应该谦虚一点。现在缙绅望族里,张姓和姚姓占了一半,两家互相通婚,为官举荐也相互包庇帮助。此于朝廷不利,请皇上三年不要重用张廷玉。
弹劾讷亲又说,讷亲掌握吏部和户部,但是为人太过专制。部中议论大事,完全不听取他人意见,他想怎么做就下达什么样的命令。请皇帝下令批评,让他改正。
乾隆接到奏章之后,不仅接受刘统勋的建议,并且还大赞刘统勋。
刘统勋是治水能臣,主持多项水利工程。乾隆元年,刘统勋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在这段时间里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他聪慧善解,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建立许多功劳。
浚聊城引河分流,治理黄河,督修河道,巡视运河,刘统勋不仅治理水灾,同时也打击了当地贪官污吏。
乾隆二十一年黄河爆溢,水灾结束之后,应该抓紧时间修筑堤坝。刘统勋奉命监察,到了地方发现堤坝修建缓慢,冬天甚至还干脆竣工。
刘统勋询问修建的官吏,为何不抓紧时间修筑而怠工。官员回答,修河道的干草不够。刘统勋察觉有问题,于是微服私巡。正好遇见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整整齐齐的捆好,却被放置一旁,车主人在一旁哭泣。
刘统勋上前询问,才得知官府因为索贿不成,导致干草搁置,堤坝修建也耽搁,刘统勋当即将涉事官员捆起来问罪。而在刘统勋的监督之下,堤坝工程一月建成。
刘统勋兢兢业业的工作,最终因为操劳过度而死。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早起上朝。途中轿子忽然倾斜,属下询问无果,翻开轿帘见刘统勋双眼紧闭。尽管经过抢救,但是刘统勋还是去世了。
乾隆亲往吊唁,发现刘家门楣窄小,家居简朴,甚是清贫。看到这些,乾隆大叹自己失去了一位清正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