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的著名将领裴仁基是怎么死的?
Pei Renji是已故Sui王朝的将军,Deben这个词,Hedong County(今天在Shanxi)是芬州,芬州,北部北部的Pei Bofeng的孙子,他的父亲是Pei ding.pei Yuanqing,是Pei Yuanqing...
Pei Renji是已故Sui王朝的将军,Deben这个词,Hedong County(今天在Shanxi)是芬州,芬州,北部北部的Pei Bofeng的孙子,他的父亲是Pei ding.pei Yuanqing,是Pei Yuanqing...
1.只爱一人马步芳
马步芳刚到沙特时,也常带着一群姨太太去麦加朝觐。阿-訇见了大起诧异,认为一个男人不可能有这么多妻妾,必定是他拐了别人的老婆。因此当面骂他道:“你这人带别人的太太来朝觐天房,把天房亵渎了。我要打你的耳光,赶你出去,还要报告政府,驱逐你出境!”吓得马步芳赶快把太太们就近送人,别人说养不起,他又贴上一点钱。等到朝觐结束后,又去硬讨回来,被人传为笑料。
2.死守南京唐生智
蒋校长本来想把南京定为不设防城市,唐生智不答应,表示要死守南京,与首都共存亡。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唐生智收缴了所有的船只,并全部销毁。
结果日本人打进来,唐生智根本守不住,于是他偷偷跑了,用自己私藏的汽艇,致使几十万军队因为没有撤退工具被日军俘虏,无耻之尤。
3.忠心无二是高澄
高澄是北魏末年权臣高欢之子,高欢把持朝政,孝武帝元修不愿忍受摆布,逃出洛阳投奔军阀宇文泰,高欢另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并将女儿嫁给他。
547年,高欢去世,儿子高澄继承了高欢的权力,继续把持朝政,高澄对元善见就不客气了,不但背后骂他是傻子,还派人监视皇帝的举动。549年,高澄被封为相国,齐王,权力更进一步。这还不算,高澄还因为琐事当面辱骂、殴打元善见。
一些忠臣看不过去,决定解救元善见,结果被高澄获悉,于是他率兵入宫质问元善见:“陛下,你为何要造反?我们父子有功于社稷,哪里对不起陛下了?”
4.绝不抄袭宋之问
宋之问,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诗才与沈佺期齐名,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好友,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名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文学成就很高,但为人却十分无耻。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吟》的诗: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完后拿给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一瞧,好家伙,这诗太赞了,于是想据为己有,听说刘希夷还没拿给别人看过,于是强行索取,刘希夷当然不配合,宋之问于是命令家奴杀了刘希夷。
宋之问的亲外甥刘希夷被杀时,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绝不抄袭宋之问的作为了。
5.忠贞节烈钱谦益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节操还不如一个风尘女子,这就是明末士大夫。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想来很多人都知道。而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亲弟弟。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般中原皇权的更替,父死子继是基本的传承顺序。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皇帝无子,近亲中也没有可以过继的。但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权利交替却十分奇怪,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是有儿子继承皇位。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宋初皇位交替十分感兴趣,做了很多种设想,各执一词。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世说纷纭。
其实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皇位,说白了就两种可能。第一,是宋太祖赵匡胤主动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第二,赵光义的皇位是他夺来的。随着这两种可能,后世也出现了两种故事。
第一,金匮之盟——赵匡胤主动传位给赵光义
在这个故事中,宋太祖之所以主动传位给赵光义,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
杜太后临死之前,将赵匡胤召到自己的床榻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儿子之所以能做天下之主,都赖于您老人家积累的慈德。”
杜太后摇头,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周国幼主当国。如果周国有年长的国君在的话,你是不可能得到这个天下的。所以你百岁之后,需得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这样咱们大宋才能避免走周国老路,万世长存。”
赵匡胤听了之后哭泣答应,随后令赵普写下传位给赵光义的诏书,藏在金匮之中,此为金匮之盟。
第二,烛影斧声——赵匡胤的皇位是被赵光义所篡权夺取的
大宋开宝九年寒冬十月的一天夜里,正是大雪,当时重病的宋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朝,嘱托后事。
左右之人都被叫着推下,听不清两人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只看见烛光摇曳隐现身影,晋王好似离开席面,有逊避之状。
然后就看见宋太祖拄着斧头,大声的对晋王说:你好为之,不久之后宋太祖就驾崩了。
皇后原本是想将秦王赵德芳来的,但却见晋王率亲信站在外面 ,于是只能连连说:“我们母子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
晋王赵光义哭泣着说:“共富贵,嫂嫂不要担心。”然后赵光义就继承皇位,此后改名赵炅。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有人说,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被赵光义给暗害了。皇后原本是急招秦王赵德芳入宫,继承皇位。不想赵光义早有准备,临到头只能转换求情。
两个说法,其实在后世都备受争议。金匮之盟,有人反驳没有看见所谓的遗诏。烛影斧声,则说当时赵光义并不在宫内,哪里去暗害赵匡胤。
争议纷纷,两种说法都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此案只能成为公案。不过个人认为,赵光义继位非正统可能性更大。毕竟如果当时他是正统继位的话,南宋之时也不会出现,赵光义一脉不正,需得还位给太祖后嗣的说法了。
毕竟有这种说法不是咱们这个时候,而是南宋之时。
公元1063年黄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
《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言所说的“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为何能创史上最繁荣时代?这与他胸怀仁义、宽厚待人的行事风格有关。
雅量能容,士大夫乐园
苏辙是大文豪苏轼的胞弟,他们哥俩与其父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就占有了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血气方刚的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且矛头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
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位帝王,宽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等少数明君才能做到了。
这说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然后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
坚持原则善听劝诫
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记载,名臣夏竦死后,赵祯打算给他一个谥号“文正”。
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国防部长),并著有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
也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帝管干部”。夏竦还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时,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启》,启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刘原父说:“给谥号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事,我们挺负责的,你怎能侵犯我们的权利?再说,夏竦也不够格。”司马光也上书,说:“文正”的称号太高。于是,赵祯收回成命,同意将谥号改为“文庄”。
皇帝想给大臣一个好听点的“荣誉称号”,要是搁在其他朝代,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宋仁宗却碰壁了,而且他再碰壁后从善如流,并没有固执己见。这说明,宋仁宗十分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刚愎自用。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里载有一个宋仁宗拒吹枕头风的故事。某日退朝后,宋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
女官在给仁宗梳理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甚么事情。仁宗答说:“最近下雨不止,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故上书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听了以后很不屑地说:“那些宰相和御史,家里多的是歌姬舞女,即使普通的官员,只要官职稍一如意,也会增置歌姬舞女的人数,皇上身边不过就几个人,他们就大喊‘阴气太盛’,要求裁减,难道只许他们自己逍遥快活?”
宋仁宗听后没说话。女官又问:“这个建议必须执行吗?”宋仁宗回答说:“谏官的建议,哪能不执行?”
女官仗着自己平时为仁宗宠爱,认为再怎么裁减也轮不到自己,于是赌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的话,就请皇上先把奴家给裁掉。”宋仁宗当即站起身,让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马上携带名册到后花园来,并下令看门者,即使是皇后前来也不准进入后花园。
不一会仁宗就传下命令,让梳头的女官以下共三十人,尽快携带私人物品从内东门出宫,事情办好之后,马上回奏,速速办好。
当时已是吃饭时间,皇后为了不耽误仁宗吃饭,亲自去督办这件事。直到接到回奏,仁宗才开始吃饭。
其间,皇后始终不敢问原因,直到饭后喝茶,皇后才小心翼翼地问:“梳头的女官是皇上平日最为恩幸宠爱的人,为何第一个就把她裁减出宫?”仁宗说:“这人劝我不要接受谏官的建议,怎能把她留在左右?”
后来,皇后时常以此事告诫宫中的嫔妃宫女,让她们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政事,不然就像梳头的女官那样,为皇上所不容。
唾溅帝面,君臣大义谱春秋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佐尧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
回宫后,仁宗和宠妃想了办法,让张佐尧去当级别低一些的节度使。但是包拯却是不依不饶,言辞更加激烈,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佐尧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
包拯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宫中责备宠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怀柔外夷,不以兵锋威天下
当时,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岁岁向北宋进贡。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训高丽。
宋仁宗说:“这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没有去诉诸武力。
律己私,修内而安外
宋仁宗不光对人仁慈宽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属下能如此细致入微之体恤,委实不易。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又有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
兴大业,君子满朝无遗贤
宋仁宗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变法,因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才能富国强兵。
可是做了长期准备工作的“庆历变法”很快就失败了。对于皇帝,我们也不能只凭成败论英雄。这位仁宗皇帝确实是有不少事情没有做成,但是他一辈子认定了一个目标,就孜孜不倦地做下去,这也很不容易。
他还没有亲政,就发现了范仲淹是个人才,总想加以重用。“庆历变法”失败,他并没有灰心,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之时,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为统帅,平定了侬智高之乱。
在西北边疆战事不利之时,在南方获得一次大捷,也足以振奋人心。在狄青受到排挤而去职之后,他又支持包拯在开封府秉公执法,反对权贵横行。在他去世的两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为知制诰,酝酿再来一次规模更大的变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松,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
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公元1041至1048年的仁宗庆历年间,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英山县)的布衣毕升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他是印刷工人出身,自然是无官无职的老百姓。正因为当时文化事业发达,有大量印书的需要,才促成了这样一件重大发明。
不久,山东农民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无锡布衣华燧又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以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越南,十五世纪传入欧洲,德国第一次用活字印刷《圣经》是公元1456年,比毕升时代晚了四百年。
火药用为武器,首先记载於《武经总要》一书,这是由仁宗时代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纂的。从此,世界就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南宋的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就曾经使用过霹雳炮。
宋仁宗时代的进士沈括是个博学多才的大科学家,他对天文、历法、物理、数学、医学、音乐无不精通,而最重要的发明,则是用於航海的指南针。
公元1119年,宋代朱彧在《萍州可谈》一书中写到,当时广州的海船出海,遇到阴雨,就用指南针指示方向,这是个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说:根据他的计算结果,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朝南而微微偏东。他把指南针的偏向,叫做磁偏角。英国人到了十七世纪才发现这种现象,比沈括时代迟了四百多年。
一个善待臣民,又善于接受谏诤的皇帝,肯定是会赢得朝野热爱的,甚至会得到敌国的敬重。
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赵祯敬畏之深。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
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官,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可见如果她只是一位平民之女,按照门当户对的说法,她不可能嫁给户部尚书的儿子。只可惜李子雄父子命薄,他们在隋朝末年跟随杨玄感,杨玄感是起兵谋反的主谋人之一,但是谋略不足,结果兵败,李子雄父子也被杀,韦氏就成了寡妇。
第一任丈夫李珉死后,韦氏就来到东都洛阳,开始她的寡居生活。当时的洛阳被王世充占据,李世民带兵攻打,却久攻不破,只好将洛阳城围困起来,打持久战。后来李世民终于让王世充投降,将洛阳占据,也是这一次拿下洛阳之后认识韦氏的。
韦氏个子非常高,据考古证实,她有一米九零的身高,如此身高自然长相也是极美的,身材极佳,完全是运动员或者模特的体格,也难怪李世民会看上比自己年纪还大两岁的她,自古英雄爱美人呀。韦氏能嫁给李世民当然也是很开心的事情,李世民论相貌有相貌,论才能有才能,论人品有人品,简直是三好男人,所以韦氏也就不亦乐乎地跟着李世民了。
李世民对韦氏的感情很好,而且对她很是宠爱。唐朝虽然风气比较开化,但那毕竟是个封建朝代,七风八俗还是比较多,韦氏是嫁过人的,年纪也比他大,但他丝毫没有顾忌这些,仍然像宠爱其他的妃子一样对她。
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后宫就没有再立皇后,也就没有名义上的主人了。但是后期后宫之事,太宗基本上都是交给韦氏打理。太宗封韦氏为贵妃,也相当于四妃之首,所以在宫中的地位本来就比较高,各种事情落到她身上也比较自然。当然,归根结底,地位封号都是太宗给的,如果没有感情,又怎么会无故给她这么好的待遇呢?
韦氏为太宗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临川公主,一个是儿子纪王李慎。李慎是太宗众儿女当中非常有才华的,从小就非常好学,封王以后将自己的封地建设得也很好,百姓对他都很爱戴。但是太宗去世以后高宗李治即位,没几年李治就将太宗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遗孀武才人接到宫中,武才人野心勃勃,想谋夺皇后之位,后来甚至谋夺天下。她不仅除掉那些对李唐忠厚的老臣,还将李家子嗣残害无数。
太宗还有一个儿子越王李贞,李贞也很有才华和作为,当时武媚娘已经掌握实权,越王李贞反对武媚娘,并且想联合纪王李慎一起。李慎审时度势,知道斗不过武媚娘,就没有与李贞同谋,李贞后来果然失败。但是武媚娘却没有因此而放过纪王李慎,她对李家的任何人都不放心,所以李慎也遭到贬黜,流放巴州,甚至将他的姓氏都改掉了,最终死于道上。
太宗死后,韦氏因为有儿子纪王,按照唐礼被封为纪王太妃,随着儿子纪王李慎前往封地居住。公元665年,因高宗李治要前往泰山封禅,纪王太妃韦氏和燕太妃也一起陪同前往,但是路途颠簸,最终半途她病死在洛阳。洛阳对于她来说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她是在这个地方遇到李世民的,又在这个地方结束了她的一生。
第二年,她被陪葬昭陵,从此伴在太宗身边。她的陵墓是昭陵陪葬墓里规格最好的一座,这正是她身份地位的显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愿望总是要许的,就算是为了来年不被亲戚的"清风十三问"击倒,也要许新年愿望。但实现并不容易,许愿春天减肥夏天瘦,脱下衣服依然全是肉。很沮丧,无法随缘,也没关系。因为古代皇帝许的新年愿望,也没几个能实现的。
新年愿望是有魔性的。曹植未登基为帝,但毕竟出生帝王之家,又文章风流,独得八斗之才,在元旦大朝会上,忍不住许了愿望,作《元会》诗: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燕此高堂
……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若东王。
这是应制之作,意思很浅白:在这个吉祥的节日里,我们欢聚一堂,……希望宾主尽一时之欢,祝愿国家太平安康,国祚昌盛绵长,皇室永远富贵荣光。和“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春节联欢晚会”差不多。
结果不多久,他本人被亲哥哥贬谪迫害,国祚被司马家所夺,“寿若东王”仿佛诅咒,司马家是“欢笑尽娱”了,曹家人恐怕只能苦笑了。
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新年愿望的暗黑力量。隋炀帝杨广,除夕夜时手笔一挥,将几十种名贵香料堆放如柴堆,燃烧取乐,这么大手笔的“火山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杨广得意惨了,第二天正旦大朝会很开心的给他的臣子们赋诗一首:
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吴城。
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明。
朝光动剑彩,长阶分佩声。
酒阑钟磬息,欣观礼乐成。
在这样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中,我很高兴的看到宫城内外整洁肃净,国家一片欣欣向荣之色,朝会的圆满落幕开启了帝国崭新的一年,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应酬之作,水平不错。但新年许愿不看文采,如曹植又能怎么样,该认栽还是要认栽。他的新年愿望并没有成为现实。起义军的烽教火教会了他做人,他也再也没有兴致写诗了。
他的表侄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后,曾经对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表叔很是有一点又羡又妒又不屑的复杂情感。隋炀帝开"火山宴",他就搞"烛光宴",还把表婶萧后(隋炀帝之妻)请过来炫耀。
结果婶婶很耿直的说:以前你表叔太败家了,每次过年沉香就跟不要钱似的,在宫里各个院落堆成十几座山,还要同时点燃看火光冲天的景象,香味冲的隔老远都闻的到。你这差得远了。
李世民觉得有点扎心。嘴上批评着表叔作为国家最高领导生活作风很成问题,心里还是有点向往的。既然宴会比不上,那就许个更有气魄的新年愿望吧: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中,帝国的荣光就像初生的太阳,照耀着神州大地,人们在美好的节日里尽情欢乐。我如此勤勉的治理者这个庞大的帝国,为大家带来了四海升平的大好局面……我们要吸取先辈的得失,并团结在我的领导下,就一定可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认真来说,唐太宗的新年愿望的确是实现了,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总不乏溢美之词。只不过在他过世后,他的荣光没在他儿子身上延续多久,就被儿媳妇继承走了。
可能是认真吸取了前面这些帝王们的教训,之后的君主们很少自己作新年贺词,一般都让有才华的臣子来代笔。自己只需要安然坐在宝座上听奉承就好。
凡事总有例外。等到清朝皇帝开始在紫禁城里过除夕夜,吃着冷透了的素馅饺子,回味着悲壮的家族发迹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因祖父和父亲被杀害,规定年三十缅怀先人这一顿不能吃肉),就免不了陷入到人生意义的沉思中去。总结旧年为政的得失的同时,怎么可能忍住不许个心愿?
尤其是历史上有名的,具有“身如猛虎,轻嗅蔷薇”般文艺气质的雍正帝,可能再也无法忍受眼巴巴的看着民间过年时,热热闹闹的举行元旦开笔礼。于是,他决定自己也默默的效仿一回。当然,仪式上绝对不能失去皇家的逼格。
正月初一凌晨,一夜没睡的皇帝,睁着熬满了血丝的双眼,洗漱整衣,赶到养心殿东暖阁窗户旁边的紫檀书桌前,要先喝一杯有长寿寓意的屠苏酒。酒杯还必须是特制的金瓯永固杯。啥叫金瓯永固?《南史》中有载:“我国家若金瓯,无一伤缺”。清朝统治者身为少数民族,以小御大,就更加注重“民族团结”。
所以清朝的皇帝们,许新年愿望都要十分小心。一定要点一支明烛,拿“万年青”笔在吉祥炉上熏一下,把心中的小秘密写到红纸上了,装进小黄匣里,郑重封存起来,不让人看,估计是怕看到就不灵了。这么一套流程下来也是够累的,颇有时间胶囊的神秘感。
雍正皇帝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没忍住跃跃欲试的心,跑到东暖阁写下了“春韶介祉,开笔大吉”和“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才当上帝国一把手,祈求上天不要捣乱,让我安安稳稳的接手,谢谢。
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生了大病差点死掉,所以要祈求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此吾之愿也”。就雍正的寿数来看,这个新年愿望很顺利的实现了;弟弟们不听话总搞小动作,很糟心,所以想祈求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宫中清泰平安”、“宫中清吉和宁”。就后来弟弟们的惨状来看,他为了实现新年愿望,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
作为爸爸的好儿子,乾隆决定跟着学。他在登基第一年一口气写下了三个愿望,但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希望清帝国在我的统治下能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啊。爸爸治理的好好的国家可千万不能砸在我的手上,顺便为我的子民祈个福吧,"愿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他应该感谢他有一个勤政到累死的好爸爸,让他的新年愿望很快实现了,以后能还和他的爷爷一起并称“康乾盛世”。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大概是最名不副实的盛世了,百姓依旧饿得很惨,国库亏空严重,衰败的种子也自此时就已埋下,不许这个愿望,对现实多一点清醒的认识,会不会好一点?
这个愿望的后果,就要嘉庆来背。虽然总被乾隆嫌弃没有审美,但这是一个连鸡蛋都不舍的多吃,一生都致力于填补父亲晚年乱刷卡给帝国带来的庞大漏洞的好少年。自从登基后,每年的新年贺词都原封不动,照搬乾隆二十五年的旧词:“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可能是心力交瘁到只有这样苍白的、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了吧。
说不定嘉庆心中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勤俭治家的爸爸吧。连着许一样的愿望,效力不知增强多少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据统计,“靖康之难”时宋徽宗有成年女儿二十一名,除保福帝姬、仁福帝姬和贤福帝姬三人死于刘家寺,富金帝姬被真珠大王强纳为妾,惠福帝姬被宝山大王强聘为妾外,剩下的十六人中,发配浣衣院的九人,遣送到各大营寨的六人,云中御寨的一人。
宋徽宗的皇后皇妃五人,其中韦氏发送浣衣院。其余嫔位的三十一名,其他封号的一百零八人,另有国夫人、郡夫人、夫人封号者六十七人,皇孙女二十九名,均被像牲畜一样地分配。
宋钦宗一后一妃,朱皇后投水自尽,朱慎妃随至五国城。其他有封号的姬妾十名,奴婢二十七名,皇子妃三十四名,以及赵氏宗室,徽宗之兄、弟的二十二个女儿,也被牲畜一样地分配。
这些宗室女子,除了沿途被糟蹋或饥寒病痛而死之外,其归宿大略有四:一是被金人的王子贵胄纳为姬妾,相对来说,这是最佳出处,倘能生得一男半女,或能提高身价,再次过起养尊处优的生活;二是被安置浣衣院,供金人的王公贵族及高级军职人员淫乐;三是分配给各军寨将领或下级军官;四是出卖给民间妓院。
由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脱了靖康之难,并且被拥戴为南宋皇帝,与金国对立,因此,金人对他恨入骨髓,对他的直系亲属惩罚也最为严厉。赵构的母亲韦贵妃,被俘时已经四十八岁(一说三十八岁),竟成了金国猛士重点发泄的对象。为了狠狠折磨她,金人特地把她发送浣衣院,据传,曾创一天接客一百零五人之最高纪录。
赵构元配妻子邢秉懿,被俘时已经怀孕,金人强迫其骑马,结果“以堕马损胎”。被押解到汤阴县时,金军万夫长盖天大王完颜塞里(宗贤)逼淫之,邢秉懿自杀未遂。后被送至浣衣院,也是金人泄愤的重点对象,十二年后死时才三十四岁。
赵构妾田春罗、姜醉媚,也在浣衣院被折磨致死。他的五个女儿也被编入浣衣院,下落不明。
《呻吟语》引《燕人麈》之语,说那些被分赏给金兵将帅的妇女,如“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管二十五人的低级军官)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由于一些低级将领自身的原因,如有的要结婚,有的结婚不久,有的没有自己的营盘住处等,都不能长期占有分赏的北宋女子,就将她们低价卖掉。“甫出乐户,即登鬼录”,结果将更为悲惨!
书中还专门记载了一位铁匠,“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从这令人咋舌的记载中,可见她们沦落到了何等境地!
有一次,使金被留的词人宇文虚中、吴激在张侍御家宴饮,座中有一位沦为歌伎的北宋宗姬佐酒,宇文虚中当场为之填词一首,曰《念奴娇》:
疏眉秀目。看来依旧是,宣和妆束。飞步盈盈姿媚巧,举世知非凡俗。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
一笑邂逅相逢,劝人满饮,旋旋吹横竹。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旧日黄花,如今憔悴,付与杯中醁。兴亡休问,为伊且尽船玉。
情真事切,感慨万千。
吴激作《人月圆》一首,亦受后人赞许。
金朝统治者不仅自己享用这些战利品,还把她们赐给南宋出使金朝的大臣以示侮辱。天会六年正月,南宋使者王伦等出使云中,被金国扣押,粘罕赏赐王伦内夫人及宗女四人,甚至还赏赐随行使者朱绩一位宗室女。朱绩因不接受赏赐触犯了金兵,竟被粘罕立即处死。
据《宋俘记》统计:宋徽宗的女儿有九人被编入浣衣院,其中包括五女赵瑚儿、七女赵巧云、十女赵娱娱、十四女赵佛保、十七女赵金珠、十八女赵金印、十九女赵赛月、二十女赵金姑、二十一女赵金玲,这也就是其后宋徽宗、宋钦宗与金国皇帝攀亲联姻的前提。
史载,这九位公主先后有六女被选进金国皇室,尽管这样的姻亲是以强暴和侮辱的方式完成的,但时间一久,也就成为了事实上亲家和翁舅关系。
天会八年(1130)六月,穷困潦倒的徽、钦二宗突然接到了金国皇帝“诏以昏德公六女为宗妇”的诏书,起因是“赵桓(钦宗)妹凡六人久侍宗子,获宠生男,应予优容,抬为次妇”。按照金人收继婚的习俗,此六人中应有后来被金世宗封为次妃的赵赛月、赵金姑两位公主。困境中的徽、钦二宗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打起了与金人攀亲的小算盘。
天会八年七月,宋徽宗舞动他那生花妙笔向金国皇帝呈递了第一道谢表,他谄媚地声称,接到圣旨,得知自己的六个女儿被召进皇宫,对此厚爱,有无法言表的感激。念及自己以前听信谗言,以致亡国,如今年老体衰,发脱齿落,“得攀若木之枝,少慰桑榆之景”。他表示“誓坚晚节,力报深仁”,最后以“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作结。
由此不难看出,宋徽宗为了改变窘困处境,已经置国难家仇和礼义廉耻于不顾,完全成为向金国统治者摇尾乞怜的奴才,十分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