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这样一个官N代,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起起落落,虽说宦海沉浮,但他始终奉公守法、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虽然与当时的朝堂风气相左,却傲然于世,最后寿终正寝。现代多数人对他的认知,来自影视作品中他作为和珅对立方,在清廷中斗智斗勇妙趣横生的桥段。此人就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是也!
都说刘墉和珅是死对头,敢与大清第一贪官较真这一定官位不小吧?各位看管,冷静一下吧,咱们多数人只是被电视剧给忽悠了,和影视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同,刘墉的官职远在和珅之下,顶多算个小跟班,敢与之朝堂对峙,那真是不想活腻歪了。
从官职上来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至于刘墉本人只是1751年中了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官职,咱们再来了解一下和珅的履历,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每一个职位都是刘墉的顶头上司,如果真的撸起袖子干起来,真是分分秒秒nen死刘墉。
从年龄上来看:和珅正值三十多岁盛年之时,刘墉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花甲老人。也就是说在刘墉风光无限的时候,那和珅只是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屁孩儿不知道在哪玩着和稀泥呢。然而,刘墉的大好前途并没那么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官N代,即便你如何的奉公守法,只要家中有事必然会被株连。这话要从刘墉父亲讲起,老父亲官至宰相,光耀门楣,风光一时无二。刘墉那可是出身名门望族,仕途上更是平步青云、顺风顺水。然则,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好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他老刘家。1755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刘墉的老爹在办理军机事务中惹怒了皇帝,所谓的失宜只是在处理回部进攻方面,刘父提议“先撤”,这让一向多疑的乾隆皇帝认为他与回部有勾结,扯个理由就把刘墉一大家子给下了大狱,墙倒众人推,量你一世英名这得罪了一把手,结果是可想而知!这一关就是两年,刘墉一家才得以释放,死罪能免活罪难逃,从此被外放。这一走就是二十年。本文由趣历史网原创,请勿转载!
从官场地位来看:1782年,乾隆召回刘墉,可是他一走就是二十年。被皇帝启用已是花甲之年的他,雄心不改势必要有一番作为。刘墉的家风以清廉为名,回京就职也是皇帝事先安排好,为了办理山东巡抚舞弊案。派出的人有和珅、刘墉、诺穆亲(皇帝的亲戚)三人,打着“秉公据实查办”的旗子前往山东办案。如果这三人组合没有刘墉,那估计别是一番情景。皇帝如此做也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可是这刘墉是愣头青啊,流放在外那些年,对于和珅的权势熏天早有耳闻,本身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沉浮二十载更让他想借此案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秉公断案。到了山东,三下五除二就把山东巡抚的老窝一锅端了。山东巡抚国泰以荒报丰、亏空国库等罪名成立,被刘墉伏法。而国泰又是和珅党羽,从表面上看,貌似这一局和珅完败。
可惜这刘墉急着立功却不事先调查好其中的厉害。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其父又是刘墉的老上级,乾隆明着派他们去反贪,实则是保人。可皇帝的这心思和珅他明白,刘墉却不开眼,傻乎乎地当真彻查,完全无视和珅有意无意的旁敲侧击。回朝后更是将和珅以包庇罪告到皇帝那,原本想以此为契机对和珅来个彻底查办,谁知乾隆根本无意深究。
刘墉这才彻底明白,和珅果然深得乾隆“宠爱”,跟他对着干没啥好果子吃。多年前家中的那场飞来横祸提醒刘墉,讨皇帝开心才是正道。于是,聪明的刘墉决定重新站队。刘墉很快就想到破解与和珅的僵硬局面的方法——墨宝。作为大书法家,素有“浓墨宰相”的称号。多少文人墨客上门求字都被拒之门外,当然和珅也不例外,几次讨要都失兴而归。经国泰事件后,刘墉亲自上门送字,其用意和珅当然心领神会,笑纳的同时,两人的默契也达成。
自此以后,那个曾经为官清正,雷厉风行的刘墉不见了,安分守己的以和珅为伍,睁只眼闭只眼,对和珅一党所作所为能不管就不管圆滑处事。本文由趣历史网原创,请勿转载!
1788年,刘墉兼理国子监。要查一件乡试考生向考官送礼的贿赂案。这事要搁在二十年前,刘墉早就亲自彻查,办理妥当。但是,当时的朝廷,乾隆年事已高,宠信和珅,让其独揽大权,俨然一副二皇帝的态势,在和珅的带领下,官场贪腐蔚然成荫。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刘墉选择视而不见,后遭人弹劾才被乾隆轻微的处分一下。这更让刘墉确认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1789年,接连阴雨天,上书房师傅们偷懒无故旷工,作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竟不管不问,对于皇子的教育问题都敢马虎,这下子彻底惹恼了乾隆皇帝,斥责他自入京为官以来,办事一味模棱两可,不能尽职,实在不能宽恕,降职为侍郎。
“国泰事件”之后,刘墉“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的事例不胜枚举,常被乾隆皇帝以此斥责,不肯实心办事。只是乾隆他老人家不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锦绳,一家老小被流放的血淋淋的事件已经让刘墉不敢在铤而走险,随着大流老老实实做和珅的跟班才是王道。
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第一时间加封刘墉为太子少保,查办和珅一案。和珅的靠山没了,又得当朝天子力挺,刘墉做起事来那是雷厉风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明和珅及其党羽的一干罪证上报朝廷。遂后,和珅被嘉庆下令处死。
最终,刘墉还是扳倒了和珅,在与其较量中,说是刘墉虚与委蛇也好,曲线救国也罢,总是作为赢家笑到最后。在和珅一手遮天的政治大气候中,选择火并恐怕不是明智之举,避其锋芒也只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也不失是一种人生智慧吧!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