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没有消失
据媒体报道,尼安德特人是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以及亚洲中西部地区的一类已灭绝的人种,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可追溯至距今大约10~15万年前。许多人类学家都认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现代人祖先所导致的,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C.MichaelBar...
据媒体报道,尼安德特人是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以及亚洲中西部地区的一类已灭绝的人种,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可追溯至距今大约10~15万年前。许多人类学家都认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现代人祖先所导致的,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C.MichaelBar...
导读:近日,科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骨骼末端都有非天然形成的裂纹,这些裂纹是如何形成的?据科学家推测,这种裂纹有可能是为了某种祭典导致的,并不排除这一部落有吃去亲人尸体的习俗。 这三段骨骼于1967年到19...
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Les Rois)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颚骨化石得出的。 尼安德特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尼安德特人在大约3万年前神秘消失,这种神秘消失困扰了科学家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法国著名化石专家...
尼安德特人基因导致人类更不健康之谜是否属实?大约六万年以前,现代人离开非洲,开始探索其它大陆。途中,他们遇到了其他早期人类(如尼安德特人),于是不同物种之间出现了阶段性的杂交。科学家知晓这点已经好几年了,证据就隐藏在我们的DNA中:现代...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想利用基因“重生”技术试图复活一些远古灭绝动物。而这些生物中,猛犸象复活的可能性最大。科学家们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些生物都“重回人间”也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有了远古生物的基因图谱,“再造”它们成为可能。以下列举十...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蒙古人从蒙古草原上崛起,横扫欧亚,灭国四十,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忽必烈在夺得大汗之位后更是灭掉了南宋,建立起了元朝,此时的忽必烈既是蒙古大汗,又是元朝的皇帝,但是忽必烈称帝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分裂。
为什么会这样?
蒙哥当大汗后,南下进攻南宋,结果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哥原来觉得年轻,没有立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蒙哥的两个弟弟,留守在北方草原的阿里不哥和跟随蒙哥南下攻宋的忽必烈开始争夺大汗之位。阿里不哥留守蒙古帝国在草原上的首都哈拉和林,自然代表了蒙古草原上的贵族利益,像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这三大汗国统治的区域大部分都是草原,就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就不一样了,忽必烈从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为大汗之后,就受任总管漠南汉地的军国大事,一直在华北汉地,自然就接受了汉化,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也就不自觉的实行汉化,忽必烈本人也喜欢汉族文化。这样到公元1259年蒙哥死的时候,忽必烈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在汉地新兴起来的阶层,包括封在汉地的蒙古诸王,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甚至有种说法,蒙哥南下进攻南宋,是为了夺权忽必烈。蒙哥死后,阿里不哥想把忽必烈骗到草原上软禁或者杀害,然后再称大汗,被忽必烈识破,此刻忽必烈坐拥漠南汉地,兵强马壮,实习雄厚,就抢在阿里不哥之前在后来被他设为上都的开平自立为蒙古大汗,随后阿里不哥在其他蒙古贵族支持下,在哈拉和林,召开蒙古贵族大会,也称蒙古大汗。
历史上把大蒙古国在漠南汉地分封的蒙古诸王贵族称为东路诸王,把分封在中亚,东欧等地区的蒙古诸王贵族称为西路诸王,此时东路诸王支持忽必烈,西路诸王就支持阿里不哥,反对汉化政策。在西路诸王里,只有同样是拖雷之子,蒙哥兄弟的旭烈兀派向双方遣使者双方,表示支持忽必烈,谴责阿里不哥,都是兄弟,为什么他支持忽必烈,而且当时伊儿汗国也刚开始创建,正在消灭其他阿拉伯哈里发国家,比如黑衣大食等国家,还没有正式的建国。因为忽必烈给了他大大的好处,他表示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就把从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当地蒙古、阿拉伯军民都划归旭烈兀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就成为旭烈兀的领地,旭烈兀从而在这样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又一个汗国。
可能是由于看到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得到大片的土地,钦察汗国眼红,在公元1262年,钦察汗国的别儿哥大汗为争夺旭烈兀控制下的阿塞拜疆地区,发兵来攻,就这样,在东方,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打,在西方,钦察汗国与旭烈兀控制的地区打。到了公元1264年,忽必烈在汉地强大的支持下,最终胜出,成为蒙古大汗。三大汗国都不承认,宣布独立,忽必烈此时派人册封了旭烈兀为伊儿汗,旭烈兀就建立了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大汗,直到忽必烈死后。
四大汗国在后来有时候承认元朝为蒙古大汗,有时候不承认,不过即使在打仗,不管承不承认,对元朝的赋税却一直都在上交,这个是跟商路相关的,蒙哥做大汗的时候分划了财赋区,并且缴纳大汗政府赋税。虽然打仗,但商路不能中断,生意还要做,不然四大汗国和元朝都去喝西北风啊,这种情况下,你敢断我的,我就断你的,四大汗国都不傻,谁会断自己的财路啊。而谈到做生意,元朝占有汉地,盛产丝绸陶瓷,这就牛气了,所以仗是要打的,赋税还是得交的。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晓岚教育孩子应有哪些原则呢?纪晓岚曾说“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一、戒贪睡
《黄帝内经》中有“早睡早起”、“久卧伤气”的记载,告诫人们睡眠应以醒为度,睡懒觉有害健康。保持正常的生物钟对维持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睡眠不规律会打乱生物节律,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主要表现为想睡时睡不着,该起床时起不来。人体自身有调节生物节律的能力,但对于有失眠问题的人,扰乱节律加重失眠。
二、戒懒惰
曾国藩说:“人生成于勤,毁于惰”时间是最公正合理的,它从不偏袒。对于勤劳者,时间留给他们串串果实。对于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的只有一头白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三、戒骄傲
每个人都会骄傲, 骄傲的来源当然是成就。切记:成就是要的,才能是要的,但骄傲是要不得的。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下周围,多和别人交往,可以避免自命清高。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则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四、戒奢华
李商隐《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古人将富贵之道归结于“勤俭”;而一个氏族的没落,则源于一个“奢”字。
四戒虽然字数不多,听起来也简单质朴,实则含义深刻、内涵丰富,既有对不良行为的告诫,又有正确方向的引导。人生齐家、兴业、平天下的前提,首先是正心修身。正心修身说起来很空泛很难,实则可从一点一滴入手。如果在小事琐事上守住了原则道义,自然就能心正身修
在2158年前的今天,前140年2月9日 (农历腊月廿七),汉朝名将霍去病出生。
民族英雄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距今已2158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民族英雄霍去病
众所周知,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因长平之战备受非议,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二千多年。难道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其实,赵括乃赵国名将,而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之辈、一无是处的庸才。
赵括(?~前260年),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死后,赵括袭封马服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一生征战无数的赵奢都无法将他驳倒,可见赵括应该是一个军事理论高手。
因为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所以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子”的绝非是一般水准,仅此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虽然史书中有关赵括及长平之战的记载很少,但是从零星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得知,此一役,并非仅仅因赵括“纸上谈兵”而败。
在靳生禾和谢鸿喜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若不唯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赵括)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作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事实确实如此。 秦参战兵力史书中无确切记载,但长平之役后,秦名将王翦伐楚之时,“将兵六十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由此可知:当时秦具备一次至少集结训练有素60万兵力的能力。
战国末年,除秦外的六国中,国力、军力以赵最强,秦伐楚尚且动员兵力60万,而与唯一的一等强国赵倾国决战,不难想见它会发动多少兵力。 据当时战争“十围五攻”(《孙子.谋攻》)的常例,秦军出兵“当几倍于赵”,至少亦当双倍于赵,否则包围赵军是不可能的。到最后总围赵军,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连小孩子都发动起来了,这时,秦投入战争的人数又何止百万?而《史记》中又记载,此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长平之战中秦亦战死不下四五十万人。
后来,白起欲乘胜直下邯郸时,丞相范雎认为“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建议撤兵。秦王准奏,下令班师回朝。这番说辞能被秦王接受,且后来秦出于休整和补充减员,发动邯郸之役推迟一年,都说明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长平一役,秦军虽胜,但亦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这个结果不可能是战役前期廉颇以“坚壁不战”与秦军相对峙时所致,只能是自赵括全线突击开始,特别是最后反复强行突围时期所致,直至其本人慷慨战死沙场而终。
赵军被秦军围困后,“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在如此情况下,赵括依然斗志不懈,带领赵军奋力突围,“出锐卒自搏战”,直至被“秦军射杀”,可谓英勇。 若非以成败论英雄,赵括其人,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而有“纸上谈兵”之癖,却非唯知“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指挥四十余万赵军与数倍于己的秦军作殊死斗争的一代统帅。
如果这不是赵括平生第一战,唯一的一战,那么,几经磨炼后,赵国出现一位战神也未可知。 赵括“纸上谈兵”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很少有人知晓长平一役中他指挥的赵军曾重创秦军,正如我们不了解石达开出走的真实内幕,不知道历史上真实沈万三的成败之谜,也不知道在海瑞眼中,县官有着怎样的隐身份
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一个朝代被皇帝器重的大臣为数不少,但被三朝认可且重用的大臣屈指可数。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为什么康雍乾三代皇帝一致认可他呢?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张廷玉才干的第一点,是突出的秘书才干。
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起,就充分表现了他出色的秘书天才。
他记录皇帝的话,记得特别准确,起草文件,速度特别快。
雍正即位之初能看中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当时雍正皇帝“口授大意,(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
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
就是说,雍正采取口述办公的方式。
一个人口述什么东西,当然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凌乱、比较口语化的。
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把口语变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条理清楚、文采斐然、没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
张廷玉一天起草这么十几道圣旨,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确实是举世罕见的秘书天才。
02
张廷玉才干的第二项,是他的满语水平。
张廷玉是个汉人,但对满语却非常精通,比当时大部分满族人说得还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廷玉有先见之明,中了进士后,专门花两年时间去学习满语。
在张廷玉年谱中,他说自己“研究清书,几忘寝食,馆师每试,辄取第一”。
他知道,皇帝办公时,核心机密都是用满文来记录,要是不通满语,你就进不了决策的核心层,所以他下功夫学通了满语。
张廷玉才干的第三点,是超强的记忆力。
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活的档案库。
全国所有高级大臣,几百号人,他们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经历、做过哪些大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全国一千多个县,所有县令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来。
所以皇帝离不开他。
雍正皇帝曾经这样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所以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
不过,这只是他做官成功的一半原因。
除此之外,他还有别人没有的另一半,那就是对“臣道”的深入研究。
什么叫“臣道”呢?就是怎么做大臣,怎么伺候君主。
阴柔是一项美德,要用它来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
这是《易经》老庄一派对臣道的心得,主张“臣道”要阴柔,要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君主,自己要默默无闻。
荀子说,侍奉君主,首先要分析一下你伺候的君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明君还是昏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付办法。
做臣子,你要既恭敬又谦逊,既听话,办事又得敏捷,不敢以自己的私心影响君主的抉择,以顺从君主的意志为唯一目标,这是侍奉明君的办法。
03
那么侍奉昏君或者暴君怎么办呢?
你要像驾驭未驯服的马,或者培养不懂事的孩子一样,要特别小心,琢磨他的心思。
趁着他因为什么事恐惧了的时候提点意见,改正他的错误,趁着他忧患了的时候给他讲如何具体处理事情,趁着他高兴的时候给他讲治国的大道,趁着他发怒的时候,设法消除他的怨恨。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还说过,张廷玉是官宦世家,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的儿子。
张英为官很成功,做了几十年高官,没有过闪失。
因此张廷玉做官,是有家传功夫的,父亲张英不但言传,而且身教。
所以刚刚走上仕途的张廷玉就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特别沉稳,特别得体,所以一眼就被康熙相中了。
张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是大臣的私心。
所以,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够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张廷玉为官数十年,最大的窍门,是处处事事,他都能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不掺杂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刚入官场时就发生过一件事。
他年轻时有一次做主考官,有一个朋友想买通他,让他透露试题,张廷玉当然没有同意,但是张廷玉拒绝的方式很艺术。
他是怎么拒绝的呢?他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幕夜看。”
就是说,我要做一轮皎洁的明月,你不要把我当成一团漆黑的暗夜。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一方面是处理事情没有私心,另一方面张廷玉在功名利禄面前一直表现得非常谦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考进士,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话说的“探花”,别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探花,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张廷玉不是这样。
他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惧失措”。他立刻跑到宫里,面见皇帝,“免冠叩首”,说我们家啊,好几个人都中了进士,如今又得了个探花,这气运也太盛啊,不好,凡事太圆满了不好,所以他请求雍正,别让这孩子当探花了,把他降为二甲吧。
张廷玉说:“天下人都想考上前三名,我家已经有好几个做官的,把这个荣誉,让给普通人家吧。”
雍正听了,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了一名,改为二甲第一名。
然后,又专门发布谕旨,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详细说了一遍,目的是表扬张廷玉的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04
所以你看张廷玉这个人,既有过人的才干,被人代替不了;又为人这么谦退,处处为皇帝着想。
那当然深得皇帝的喜爱。
因为他不贪污,所以在雍正朝,皇帝先后多次对他进行过赏赐,赐给他的银子,动不动就上万两,还给了他一所当铺,让他过上了舒服的生活。
因为张廷玉不主动为自己、亲人、朋友谋私利,所以雍正皇帝对于他的孩子就特别照顾,他的孩子张若霭后来做官也很顺利,雍正一看到他,就想到他父亲辞退探花这件事,所以总是提拔他,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礼部侍郎。
有的人说,哦,我明白了,张廷玉做官最大的窍门就是没有私心。
不对,这还不是张廷玉做官的最核心的窍门。
截至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在政治最高层四十多年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靠的是他身上另一个特质:超人的谨慎。
我们说,伴君如伴虎。
为什么汉语中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因为人们从历史中总结出,在皇帝身边,陪王伴驾,确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
张廷玉熟读经史,专门研究过历代大臣为什么会犯错误。
他认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性格过于刚直。
比如比干这样的大臣,当着商纣王的面批评他不仁不义,不讲方式方法,下场当然很悲惨。
二是只从天下大公出发思考事情。
比如岳飞,他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的心理隐私,成天劝宋高宗把徽、钦二帝接回来,却不替宋高宗考虑把他们接回来,宋高宗怎么办,所以以国家利益去挑战帝王的一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利过大,又不知道谨慎。
历史上倒霉的丞相大多数是因为这个原因。
皇帝和丞相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
和皇帝冲突多了,这个宰相最后难免倒霉。
四点是比较有清朝特色,不能“好名”。
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名,就是追求个人的名誉,爱惜自己的名声。
这应该是好事啊,但是在清朝有不少大臣因为“好名”而倒霉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清朝皇帝看来,你处处维护自己的名声,追求人格完美,这就不利于事事听主子的,不愿意给主子干脏活儿。
张廷玉一生为人,特别谨慎小心,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这一天的大事小事都在大脑中过电影般,细细梳理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如果有,第二天怎么弥补。
第二件事,是把带回来的草稿什么的烧掉,家里从来不留文件书信什么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清代文字狱厉害,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
他在朝中为官多年,从来不和外省的官员通信,为的是避免皇帝猜疑。
张廷玉给雍正服务了十三年,可以说,几乎雍正朝的每一项重要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我们翻遍清史,却找不出他做过什么大事的记载呢?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把所有功劳,都记到皇帝头上,从来不提自己的贡献。
当时许多大臣都是经过张廷玉的推荐而受到雍正重用的,但是这些人却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提拔起来的,张廷玉见到他们也从来不说。
这确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绝顶功夫。
因此从康熙开始,三代皇帝都对他这点极为赞赏。
只有这样的人,皇帝用起来才放心。
张廷玉真是把“臣道”研究到家了。
所谓的太上皇指的是退位之后的皇帝,也就是现任皇帝的父亲。比如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太上皇,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清乾隆帝等等。若要说哪个朝代的太上皇最多,当属唐朝,一共出了五位太上皇。
李渊
一、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政变赶下台的开国皇帝,公元626年,时为天策上将的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政变结束之后,李世民立即派大将尉迟恭进宫软禁李渊。
李渊由于大势已去,加上一日之内痛失二子而心灰意冷,先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给李世民。假如李渊贪恋权力不退位的话,可能难逃被杀的下场。
李旦
二、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继李渊之后又一位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其兄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李旦登基为帝,几年之后被武则天所废。唐隆政变之后,李旦复位,但其子临淄王李隆基,威望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旦复位数年后,就退位为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
如果李旦眷恋权力的话,最后可能难逃被政变和软禁,甚至被杀的下场。李隆基的哥哥,原来的太子李成器很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主动把太子让给他,最后得以善终。
李隆基
三、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早期英明睿智,具有无比精准的知人之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开元晚年,李隆基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疏于朝政,在加上年老昏聩,导致朝堂被小人把持,忠臣贤良尽遭贬低。
天宝十四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过后,唐朝从此内忧外患不断,由盛转衰。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被迫退位为太上皇。
李诵
四、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是个很悲催的皇帝,他是历史上在太子最久的皇帝之一,也是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顺宗当太子期间,备受猜忌苛责,以致于心理扭曲,身体垮掉。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在位仅八个月就被宦官逼迫下台了。
影视剧照
五、唐昭宗
唐朝的皇帝自安史之乱后,大多被宦官挟制欺凌,唐昭宗李晔就是其中之一。起初昭宗为了消灭李克用树立威望,但最后失败,还被人软禁了三年,才重新换到长安。
唐昭宗自此性情大变,宦官刘季述等人害怕被杀,因此拥立太子即位,软禁并逼迫昭宗退位为太上皇。宰相崔胤为了夺权,说服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打败了宦官,拥立昭宗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