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此爱国将领坚持抗清20年,却惨遭叛徒出卖,但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生。
这位爱国将领就是著名抗清英雄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一个官僚家庭。张煌言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并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彼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明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张煌言虽考文举,但考察骑射时,射三箭皆中靶,在场者无不惊服。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顺治三年,张煌言赶回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一一诀别,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顺治五年,张煌言一度联合其他义军对清军发动进攻,焚上虞、破新昌,逐渐成为浙东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帜。
顺治八年,总督军务的张名振和张煌言率大军从海上进攻崇明,获初胜,但根据地舟山却因防守空虚,被清军袭破,二张匆匆回军,已回天乏力。此后,张煌言主动与郑成功交好,两位抗清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顺治十年,张煌言又一次攻入崇明,率大军溯长江西上,军容严整,震动大江两岸,一度扬威镇江金山,但因湖湘各处的南明军队发生变故,只得退回崇明。
郑成功与张煌言两位抗清英雄联手上演了一场在抗清斗争中足以彪炳千秋的壮烈史剧。张煌言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一度收复了江浦城、芜湖,连克皖南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无为、和州及苏南的高淳、溧阳、溧水等城池,共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部下水陆大军发展到数万人,一时皖南、苏南大为震动,湘赣鲁豫亦为之震动,忠勇之士纷纷输款欲投效力。
清廷终于开始慌张起来,除征调大军南下镇压以外,顺治皇帝也开始筹划是否要“御驾亲征”。不幸的是,此时郑成功的大军却在南京城下战败,使郑成功、张煌言共同创造的大好抗清局面功败垂成。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抗清二十年,清廷和降清汉臣多次写信向张煌言劝降,但张煌言对招降书看都不看。
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了张煌言的隐居地,夜半渡岛,张煌言及部属杨冠玉等人被抓,但张煌言宁死不屈,拒绝投降满清。九月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赴刑场时,张煌言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临刑时,张煌言拒绝向满清下跪,监斩官见张煌言的手下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张煌言死后,他的外甥朱湘玉遵照他在《入武林》诗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