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为何老喜欢耍赖收钱不办事?原因有两个
袁术为了进攻刘备,曾经邀请吕布联手,并且答应给吕布提供钱粮。但是当吕布出兵之后,袁术却耍赖不给钱粮,搞的吕布很窝火。第二次袁术再次邀请吕布出兵,并且先把一百万斤粮食给了吕布,按照道理,吕布这次已经收到钱粮了,应该主动出兵了。可这次吕布却...
袁术为了进攻刘备,曾经邀请吕布联手,并且答应给吕布提供钱粮。但是当吕布出兵之后,袁术却耍赖不给钱粮,搞的吕布很窝火。第二次袁术再次邀请吕布出兵,并且先把一百万斤粮食给了吕布,按照道理,吕布这次已经收到钱粮了,应该主动出兵了。可这次吕布却...
刘备很会演戏,既然要欢迎吕布,那戏就要做足。刘备出城三十里迎接吕布,和吕布并驾齐驱进入徐州城,客客气气谈话,仿佛是多年好友一般,完全不提当初在虎牢关前的一场生死大战。 在宴会上,吕布还是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嚣张跋扈。吕布口中虽然说,...
《三国演义》有三绝,一呢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勇绝吕布,各个人物都深入人心。而《三国演义》里那一场场精彩的猛将PK,也让无数后人不为之热血沸腾,关于三国猛将的武力值排名,也一直让后人争论不休,俗话便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家喻户晓,它比喻万里挑一的人才。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聊聊万里挑一吕布的故事。在三国这段风云历史中,关于谁的武艺是第一,一直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是吕布、有人说是赵云、有人说的关羽、还有说是马超等等。 ...
吕布是三国第一武将,有名的单挑王,有万夫不敌之勇,同时又善于统兵打仗,十八路诸侯见了他都畏惧如虎,连曹操和刘备都多次败在他手上。 不过吕布那么厉害,却在乘氏一个小县城被一无名乡民李进击败,被打的落荒而逃,狼狈不堪。吕布那么厉害,为何...
吕布是三国第一武将,手持方天画戟,胯下赤兔宝马良驹,单挑无人可敌。用曹操的话来讲,吕布非一人可敌。凡是和吕布交过手还能活蹦乱跳的,都能出去吹一辈子。不过吕布那么厉害,谁都不放在眼里,唯独畏惧卖猪肉的张飞,吕布看见张飞就头疼。那么吕布为何...
吕布是三国第一武将,有名的单挑王,有万夫不敌之勇,同时又善于统兵打仗,十八路诸侯见了他都畏惧如虎,连曹操和刘备都多次败在他手上。不过吕布那么厉害,却在乘氏一个小县城被一无名乡民李进击败,被打的落荒而逃,狼狈不堪。吕布那么厉害,为何会败在...
谁是隐遁在三国中的真正高手? 若问您,谁是三国中文武双全的真正高手,可能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您脑中飞速闪过各类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把他与“文武双全”的高手联系在一起,依我看来,这个人就是刘备。 有人笑我愚:在...
纵观吕布一生,其真正发迹当是遇着陈宫开始。在未遇陈宫前,他仰人鼻息,寄人篱下,从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和根据地。遇陈宫后,他就如虎添翼,迅速占据了几乎整个兖州,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地盘,尽管不久兖州易手,被曹操夺回,但在陈宫等人的协助下,又迅...
一部《三国演义》教育了不少人,也坑害了不少人。《三国演义》对吕布的描述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以至很多现代游戏都把吕布的武力调到最高,但智力仅比南蛮野人孟获好一点。然而,通晓这段历史的人却得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那么...
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向建文帝开战。于是大明王朝进入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这时候处于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经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北方的很多将领都归顺了朱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建文帝朱允炆算来算去,就只有年已65岁的老将耿炳文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任命他为北伐主帅,率领30万大军(其实只有13万)北上讨伐朱棣。
先说说耿炳文此人,他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其名气虽然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无法相比,然而也是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翻翻他的功劳簿看看吧。耿炳文算是朱元璋创业的第一批员工了,他是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他的父亲耿君用跟随朱元璋作战,在长江战死,耿炳文承续父亲的职位,继续为朱元璋征战。
耿炳文打仗的本领是杠杠的,公元1357年,耿炳文攻取张士诚的地盘长兴,张士诚派李伯升率十万大兵进行反扑。当时长兴城内只有七千守军,而朱元璋派来的援军也被李伯升夜袭击退,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耿炳文不慌不忙,随机应变,居然凭七千孤军与十万敌军相持一个多月,“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后来在常遇春的配合下,击溃李伯升的主力部队,耿炳文还在追击战中歼灭敌军五千多人。此战使耿炳文威名远扬,也让他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在以后历次的大型战役中,耿炳文一直是重要人物,他跟随常遇春等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元朝大将乃儿不花,还南征云南。手里握着大把战功,因此,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将耿炳文与徐达、常遇春等人并列,还因为他的长兴保卫战而封他为长兴侯。
列举这么一大堆,只是说明:建文帝派遣耿炳文北上讨伐朱棣应该是明智的,至少不是错误的,只有这样的百战名将才能胜任如此大任。然而,老将军碰到了新情况。北上的部队刚进入河北,进驻真定,就遭受挫折,驻守雄县的前锋九千多人被朱棣全歼,鄚州失守。
前期的失利,可能暴露了耿炳文的一个短板: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善于消耗,不善于决战。这个缺陷导致朝廷部队进一步的失利,当时耿炳文手下大将张宝被俘,朱棣故意将其放回,放风说要进攻真定。耿炳文的军队分别驻扎滹沱河南北两岸,一听说真定将遭受攻击,耿炳文慌忙将南岸部队调往北岸,以保真定。然而,部队刚刚渡河,朱棣的军队就发动奇袭,趁着耿炳文军渡河时候队列不整的情况,将其横插截断,耿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惨重,“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然而,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的部队一旦成功收缩战线,撤回真定城,就变得坚不可摧。朱棣连攻三日,真定城丝毫不动,稳如磐石。朱棣说:这是开国老将,打不过,我们撤,于是撤围而走,“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虽然一时战败,但此时真定城中尚有十万大军,固守不成问题。然而这时的金陵却乱了阵脚,被一时的战败所吓倒,居然认为耿炳文无能,将其撤换,以李景隆代替,还找个理由逼其自杀。这一撤换极其要命,李景隆主导明军,迎来更大的失败,在白沟河惨败,几乎全军覆灭。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定,李景隆却一路败退到山东济南。后来又是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主动投降朱棣。
如果建文帝继续重用耿炳文,以制约燕王,战局未必如后面那样溃败,而耿炳文一死,等燕王南下时,朝中已无大将可用。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撤换能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能人在,总会出现转机的。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文化与血脉中。中国历史上能称上“战神”的大有人在,在此文中仅仅选取其中三位。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名将的封神之战,体会那一段段传奇。
一个民族屹立千年不倒,我们的血脉不仅中流淌着华佗、扁鹊的妙手仁心,流淌着张良、孔明的经天纬地,也同样流淌着这些名将们的骁勇与霸气。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楚霸王项羽——彭城之战
项羽,西楚霸王。推翻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成为一方诸侯。但刘邦志在天下,于是就招揽了其他几个诸侯一起抗衡项羽。
公元前205年,趁楚国精锐都跟随项羽伐齐,刘邦率五十多万联军进攻楚都彭城。当时的彭城只有老弱残兵数千,一触即溃。刘邦进驻彭城后非常高兴,命樊哙攻下周边小城,形成拱卫之势,自己则花天酒地。项羽此时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齐国久攻不下,而自己的根基楚国又被刘邦占了,眼看着就要被前后夹击一口吞掉。但项羽不愧为“霸王”,他此时居然率三万精锐骑兵,冲着刘邦五十多万军队就千里奔杀过去了。这若换作旁人,基本上就无异于自杀,但他是楚霸王。项羽率军赶到后,于破晓时对刘邦发动进攻,刘邦根本想不到项羽居然会攻杀过来,阵脚大乱,五十多万联军被项羽三万铁骑打的全军溃败,刘邦仅率十余骑逃跑。
2、冠军侯霍去病——漠北之战
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发起漠北之战。汉武帝命霍去病和卫青各自率领5万汉朝骑兵及数万步兵分别出代郡和定襄。此战是汉军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匈奴此时的部队有十几万人,他们的指挥官是伊稚斜单于和左贤王。由于霍去病在两次河西之战中近乎开挂的表现,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非常欣赏,因此武帝的部署是由霍去病对阵匈奴单于,卫青对阵匈奴左贤王。但是由于情报失误,霍去病深入大漠后,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匈奴左贤王。
霍去病出塞后,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活捉匈奴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又转攻左大将双,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后渡过弓卢水,抓获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也许是杀心未止,也许是对匈奴单于的渴望,霍去病一路率军追杀,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到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五万铁骑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最后一直追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还。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人的损失,共斩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也成为后世武将的最高荣耀。
3、人屠白起——长平之战
白起,千古“杀神”。长平之战参战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
开始时赵国的将领是老旧廉颇,他构筑壁垒,坚守不出。时间一长,秦军锐气受挫粮草不足,再拖下去只能撤军。但是赵王昏聩,认为廉颇这是在消极避战,几次责备廉颇。赵王又听信谣言,令赵括取代廉颇统军。此时秦王也暗暗换上了白起赴前线统军,并严格保密。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令秦军佯装溃败,把赵军引出坚固的壁垒。赵括不知是计,命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军阵前。此时白起命令一支2万人的部队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粮道。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多天后内部大乱,赵括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一死,剩余赵军向白起投降。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赵武灵王赵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把赵武灵王比作赵国的彼得大帝,盛赞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赵武灵王赵雍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他一生征战无数,亲自将赵国从颓势扭转过来,却在最后陷入了情感和家庭的危机。他原本可以像秦王嬴政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和能力。他没有被秦国的军队吓到,没有被强大的齐国所威慑,却最后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赵武灵王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王。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变法活动,强大了赵国的军事,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征服了中山国,兼并了林胡和楼烦,在赵国修建了军事建筑“赵长城”,赵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三倍不止,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敢针对赵国,足足将秦国的东出计划拖迟了将近十年时间。
赵武灵王的确很优秀,但是除了在国家军事和政治中的优秀成绩以外,他做的其他事情却很“出格”。立太子废长立幼不说,还在壮年时候退位禅让,让一个九岁的小娃娃统治赵国。
关于赵武灵王废长立幼一说,这件事关乎着一个十分美丽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孟姚,是赵武灵王的心爱的夫人。
赵武灵王共有两位夫人,先夫人是韩国公主。韩国公主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来这个孩子被赵武灵王立为太子,称太子章。韩国公主很贤惠,赵武灵王很喜欢她,也很喜欢韩国公主教导的十分出色的太子章。但是,韩国公主早早就因病去世了,赵武灵王十分伤心。
公主死的时候,赵武灵王也才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他总是做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女子,好像是他的妻子,但那个人不是韩国公主。一日,赵武灵王宴请群臣,喝酒喝得多了,就说起了这件事。赵武灵王的一位臣子听了他的描述,觉得那个女子的长相身材就跟自己家中的女儿孟姚一样,于是就跟赵武灵王说了。赵武灵王一听,觉得很惊讶,那大臣就希望将女儿献给赵武灵王。见到那个传说中跟他梦中人长得一样的女子时,赵武灵王真的很高兴,还给这个女子赐名吴娃。后来,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了赵王何。
可能因为那个梦的原因,赵武灵王觉得老天爷将从来没有见过的孟姚带来了自己身边,他们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就对孟姚格外的喜欢。不管孟姚做什么,说什么,他都觉得好。赵武灵王喜欢孟姚,喜欢孟姚的孩子,喜欢赵何,也喜欢赵公主。
有一天孟姚生病了,病得很重,快要死了。孟姚舍不得孩子,她恳求赵武灵王封自己的儿子赵何为太子。赵武灵王答应了孟姚的请求,他废掉了优秀的长子太子章,立了年幼的赵何为太子。孟姚是赵武灵王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她短暂的一生带给了赵武灵王无限的快乐,这是自己能回报给孟姚的唯一的东西。
虽然赵武灵王是个是一个极为重感情的人,接连死去两任夫人,两个都曾让自己喜欢得不行,他也感到失落和孤独。看到太子章对着小儿子行礼请安,那副落寞的神情深深的刺伤了赵武灵王的心。为了补偿长子,他吩咐下去,每次吃饭准备两份,他都要和长子一起吃饭。在赵武灵王的特许下,太子章的仪仗甚至和赵何同等的规模。
赵武灵王知道赵何没有赵章的魄力,便积极为他以后即位扫清障碍。公元前299年,将赵国传给了赵王何,这一年,赵武灵王只有四十几岁,还是壮年。
不知道赵雍觉得幼子确实没有长子优秀,还是因为内心有所愧疚,赵武灵王甚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把赵国分出一部分,册封长子赵章为代王。就在赵武灵王纠结的时候,赵惠文王手下的一些臣子发觉事情不妙,他们自然不希望强大的赵国一分为二。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到沙丘宫巡游,公子赵成和李兑调动军队,杀死了赵章的党羽。无奈之下赵章跑到父亲的宫中,赵武灵王开门接纳他。
于是,赵成和李兑率兵包围行宫,赵武灵王被迫将赵章交出,赵章被杀。几个人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包围行宫,之后整座沙丘宫中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坚持了三个月,赵武灵王最终被活活饿死,时年45岁。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诸葛亮的老家是琅琊郡,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因为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到了三国时期,这个家族就更是了不得,竟然在魏蜀吴都有了三公之位的高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诸葛亮,在蜀国做到了丞相。有人认为这是东汉乱世的世家大族的有意布局,意在多一种选择,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事情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出仕的。
诸葛瑾生于公元174年,是三人当中的大哥。诸葛瑾年少时曾经游历过京师洛阳,对《诗经》、《尚书》和《左氏春秋》有深入的研究。在为生母守孝期间遵守礼节,侍奉继母恭谨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汉朝末年因为中原战乱,诸葛瑾避乱来到江东。正好赶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诸葛瑾,认为他很奇特,就把他推荐给孙权,和鲁肃等人一同被当作贵宾对待。诸葛瑾短暂担任过海盐县长,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又调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和刘备建立友好关系,他和弟弟诸葛亮见了面,所办的都为公事,私下里没有见过面。
诸葛瑾最终官至东吴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比哥哥诸葛瑾小七岁。两人的父亲是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经担任过泰山郡郡丞。诸葛亮还在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此时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赶上朝廷又另外任命了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一向和荆州牧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前去投奔刘表,于建安二年(公元197)病逝。叔叔去世以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读书做学问,直到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归属刘备。最终官至丞相。
诸葛诞字公休,也是诸葛丰的后人,一般认为他是诸葛亮的族弟。史书没有记载诸葛诞和诸葛亮是不是同一个爷爷,应该说关系不算太近,只能是同族而已。诸葛诞开始以尚书郎的身份担任荥阳县令,后来调入京师担任吏部郎。再后来逐渐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因为魏明帝厌恶他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将其免职。到曹芳当了皇帝,曹爽专权,又将诸葛诞官复原职。最终职务是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
三人在《三国志》当中都有传,同时都提到了他们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汉元帝是前48年在位,前33年去世。也就是说,诸葛丰这个诸葛三兄弟共同祖先已经离他们有二百多年了。除了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对于诸葛诞来说,恐怕株连三族甚至株连九族,即便是放在一个国家,他们之间也牵扯不到一起了。要说的只有诸葛兄弟的出仕有没有关联。
说到诸葛兄弟的出仕,必须提到他的叔叔诸葛玄,而关于诸葛玄的经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豫章太守周术病死,刘表上表让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治所在南昌。朝廷听说周术死了,又派遣了朱皓代替诸葛玄。朱皓从杨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朱皓进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死了诸葛玄,将他的首级送给了刘繇。
两种说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诸葛玄的去世时间,都是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这时的诸葛亮16岁,诸葛瑾23岁。如果说,诸葛家族要想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或者说在不同的诸侯手下谋求发展,能做出这种安排的只有叔叔诸葛玄或者是哥哥诸葛瑾,而诸葛瑾恰恰和叔叔兄弟处于失散状态,相互之间音信都不通,又怎能做出这种有意的布局?另外,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孙策这时候尚未独立,虽然已经攻下了吴郡和会稽两郡,但名义上还属于袁术。这一时期,诸葛瑾即便是知道了弟弟在刘表属地的叔叔那儿,自己的前途在哪儿尚且不知道,又怎能顾得了弟弟?
还有一个时段就是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这一年,刘备来到了荆州。这是历史给予刘备诸葛亮的共同机遇,古人常常提及的“天意如此”,用在此事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刘备有王室的背景(尽管有点儿虚无缥缈)、有将军和刺史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军队和人员班底,但因为长期的飘荡不定没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或者说因为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而诸葛亮有对天下大势充分的战略思考而缺乏硬实力,可以让他借用的力量要么不能成大事(刘表、刘璋),要么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员架构(曹操、孙权),是刘备的到来和相互的需求让两人一拍即合。这种结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谁都有这种机会,更不是谁想创造就能创造出这种机会来的。
那么,这个家族为什么会在三国发迹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家族的家风,那就是勤学不辍。诸葛亮就不用说了,一篇《出师表》进入《文选》,这般功力古今能有几人?诸葛瑾年轻时就治学有专,诸葛诞被称为“四聪八达”之一,虽然因浮华被免职,却不能否认他是“当世俊士”。还有他们的后代,不管其结局如何,其官职是不是因为借光于父辈的荣耀,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好学者。
所以,诸葛家族“一门三方为冠盖”的荣耀,最主要的并不是在哪里发展,而是都有这个才学和本领。这也应了那句俗语,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怕的是你并不是那块金子。当然了,国家分治的状态也给了三个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否则,在一个君主治下,谁也不可能把这么多的高位授予一个家族。
战国七雄你来我往,谋臣、将相各显神通,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时代。七国近百个国君里,或雄浑、或庸碌、或平淡,都对战国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堂堂一国之君多数也不能善终,他们的非正常死亡对国家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锻造了一支锐利的骑兵,北逐胡虏西却强秦。更是伪装为使者出使秦国,扬国威于外。这样一位雄主却在壮年之期废长立幼,自己退位,导致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废太子赵章被杀,公子赵成围困沙丘行宫,拒绝与赵武灵王通联消息。三月后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尸体腐烂恶臭冲天。赵武灵王的死,将赵国崛起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重新跌回入了低谷。
赵武灵王
齐湣王田地
齐湣王时齐国国力强盛,大败楚军于垂沙,大破秦国函谷关,逼迫秦国割地,与秦国互称“东帝”、“西帝”。齐湣王妄自尊大,对内不休德政,老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楚国派淖齿救齐,被齐湣王任为丞相。淖齿发动政变,杀掉齐湣王欲和燕国平分齐地。齐湣王在位期间将齐国带上了强盛的轨道,但是却妄自尊大,与百姓离心离德,导致了齐国的破败。
齐湣王
燕王姬哙
作为西周老牌诸侯国,燕王姬哙一直都有圣王梦。在子之和鹿毛寿的忽悠下,竟效法尧舜废掉太子姬平,将王位禅让给子之。这出闹剧终于演变为政变,齐国趁燕国内乱、人民痛恨子之之机,一举攻破燕都,燕王哙被杀。这样荒诞不经的政治乌龙,使燕王姬哙身死,也将燕国拖到了灭亡的边缘。
楚怀王熊槐
楚怀王继位之初强势改革,楚国国力大增。担任纵约长促成合纵,一时秦国不敢东向。又与齐国结盟攻取秦国曲沃,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然而在张仪的忽悠下,楚国背盟,齐楚联盟瓦解。之后楚怀王不听劝告,与秦国会盟武关,被秦国扣押,三年后客死咸阳。楚怀王折腾几年,楚国大国地位逐渐瓦解,一步步走进了没落的边缘。
楚怀王
回顾战国这四位国君,无一不是一代雄主。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后期却因种种失误导致身败名裂,国家也被带入到了奔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