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周开隋拓唐: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战!

534年北魏孝武帝为大将高欢所逼,仓皇逃出都城洛阳,投奔镇守关中的大将宇文泰。此后高欢另立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死孝武帝,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是为西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再加上割据南方的梁(陈),此时中国再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北魏分裂后,东魏的大权掌握在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手中,西魏的大权掌握在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手里。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占有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而西魏以长安为中心,占据关中一带。立国之初,就实力而言,­东魏地广人众、兵精粮足;而西魏僻处关西,人稀兵少,物资匮乏。因此东魏权臣高欢几次发动战争,妄图消灭西魏,进而一统全国。

546年8月高欢不顾手下劝谏,集结十几万大军西伐。9月高欢大军抵达西魏要冲玉璧城下,东魏大军连营数十里,志在必得。此时玉璧守将是西魏名将韦孝宽,双方随之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攻防大战。交战之初,高欢企图以引诱西魏军出战,但韦孝宽不为所动,据城固守。

10月东魏军开始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入城中。城上有两个敌楼,韦孝宽缚木加高敌楼,让它始终高于土山,并多备战具以御之。高欢恼羞成怒,扬言“纵使你把楼架到天上,我也会穿过城去捉住你。”高欢派人在城南凿地道,于城北起土山,同时昼夜不停的攻城。

对此韦孝宽自有对策,他派人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等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此外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时,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东魏军被烧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一计不成,高欢再生一计,东魏军制造“攻车”撞击城墙。这种“攻车”威力极大,“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对此韦孝宽命人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悬于空中,城墙未受损坏。攻车受挫后,高欢命人“缚松于竿,灌油加火”,想要烧毁帐幔,同时烧毁城池。韦孝宽则把锐利的钩刀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点燃的松枝全部割掉。

(东魏、西魏、梁并立局势图)

高欢久经战阵,老谋深算,此后他又生一计。他命人在城的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以油灌柱,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立即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东魏高欢用尽攻城之术,但都被韦孝宽所破。于是高欢只得使出招降计。

高欢派人入城招降,"未闻救兵,何不降也?"韦孝宽回答道:"我城池严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岂有旬朔之间,已须救援?适忧尔众有不反之危。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为了分化守城部队,高欢开出赏格,射入城中:“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韦孝宽手书其后,反射城外,:"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

这会高欢真的被惹急了,他将韦孝宽的侄儿捆至城下,威逼韦孝宽投降。但韦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此时东魏军已经苦战六十余日,”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损失7万余人,高欢也黔驴技穷,“智力俱困,因而发疾”。一夜“有星坠于神武(高欢)营,众驴并鸣,士皆詟惧”,11月高欢连夜撤兵。

(北周、北齐、陈并立局势图)

当时西魏传言,高欢中箭负伤,岌岌可危。为了稳定军心,高欢强作镇定,召集群僚,命大将斛律金作《敕勒歌》,自己和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547年1月东魏权臣高欢最终忧郁而死。

此后西魏的实力逐渐增强,以宇文、杨、李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强势崛起。557年北周建立;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地区;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中国再度实现一统;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从而开启了大唐盛世。纵横五千年的小编甜心即可以为这场决定关陇贵族命运的玉璧之战,才是奠定了隋唐百年盛世基业的关键。

高欢撤军时,将“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时至今日,在玉壁之战的古战场(山西省运城市在稷山县境内),仍然能见到白骨森列,让人感受到这场发生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战争无比惨烈。而打败高欢的韦孝宽也因玉璧之战而闻名,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韦孝宽亦在七十二位名将之中。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立周开隋拓唐: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