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如此的遭遇才对胡惟庸如此怀恨在心

话说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心里老是担心手下的大臣权力做大,总想这把手下人的权力撤掉,比如说更换丞相的事。

朱元璋在打算撤换第一个丞相李善长的时候,找刘伯温商量。说起来,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关系也不对付。这对刘伯温来说,是打倒政敌的一个机会,可刘伯温却反对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他的理由是李善长资历深,能够调和当时众将领之间的矛盾。朱元璋一看,马上施展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招数,就和刘伯温说:这人多次在我面前陷害你,你怎么替他说好话呢?我这么做,可是在帮你。

刘伯温听了这话,马上就明白,撤换李善长,是朱元璋已经想好了的。赶紧跪下来磕头,说换丞相,就好比大厦换柱子,一定要大木才行,如果用一捆小木来顶替,大厦就会倒塌。咱们看刘伯温这话,显然是在暗示朱元璋,换丞相可以,可必须选择最合适的人。这最合适的人是谁呢?咱们昨天在音频里说了,刘伯温其实一直是想当丞相的,可这话,他不能自己说啊,只好这么委婉地表示一下。

在朱元璋心里,就是把刘伯温当成一个出谋划策的人,根本就没打算重用他。所以这对君臣,有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对话。

朱元璋先提了一个在政治派别上和刘伯温相近的人,刘伯温说这人不合格。

朱元璋又提了一个中间派人物,刘伯温又说这个人不合适。

朱元璋一看,自己人刘伯温不支持,中间派刘伯温也不支持,干脆提了一个和刘伯温对立阵营的人,这人就是胡惟庸。刘伯温一听,心里特别郁闷,原来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选,都是这样的小人物。这心情一郁闷,说话就难听了,说,如果用驾车做比喻,胡惟庸会毁了这辆车。

朱元璋这下算是明白了刘伯温的心思,直接把话挑明了:我提的这些人,都不如你啊。按说像刘伯温那么聪明的人,应该能听出朱元璋这话里讽刺的意思。可但凡是个人,就有大脑短路的时候,更何况利益攸关呢。刘伯温听了这话,用一种欲拒还迎的姿态推辞了一番。刘伯温的意思是,朱元璋再坚持一下,他就应承下来当丞相了,可咱们知道,朱元璋根本没这意思。当时的场面,真是好尴尬呀。

经过这番对话之后,朱元璋跟赌气一样,刘伯温说谁不行,他就让谁当丞相。换来换去,最后换到了胡惟庸。咱们过去说过,胡惟庸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小心眼。以朱元璋擅长发动“群众斗群众”的习惯,刘伯温对他说胡惟庸的那些话,他肯定也和胡惟庸说过。小心眼的胡惟庸能不记恨吗?

咱们再说刘伯温,自从和朱元璋那番对话之后,刘伯温知道自己在仕途上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干脆向朱元璋提出了退休的请求,朱元璋答应的很痛快。刘伯温就这样退出了官场,回了老家,特别低调的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从不谈论过去的功劳,甚至当地官员慕名拜访,也一概谢绝。看起来,刘伯温这一次是彻底希望人们把他给忘了。

可偏偏就有个人惦记着刘伯温,谁呀,就是上面咱说过的胡惟庸。胡惟庸指使了一个亲信,到朱元璋那里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刘伯温在老家给自己选的墓地有“王气”。这一招特别管用,因为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惦记着他的天下。为了警告刘伯温,朱元璋直接就把刘伯温的退休金给停了。

刘伯温听说了这事,知道非同小可,大明朝没有人不知道他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胡惟庸给他安的这个罪名,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要说刘伯温聪明,那是真聪明,知道这个消息后,直接到了南京,见了朱元璋,什么也不解释,只是一个劲检讨自己。然后,在南京住了下来,再也不回老家了。刘伯温这个动作,意思很明白,我住到皇帝您的眼皮底下,完全处在您的掌控之中,这下您该放心了吧。

这样在南京住了一段日子,朱元璋终于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所以后来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才允许他回老家去。换句话说,朱元璋用这样的方式,也表达了一种意思:他对刘伯温,是放心的。

可见刘伯温如此的遭遇才对胡惟庸恨如此怀恨在心。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刘伯温如此的遭遇才对胡惟庸如此怀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