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恩怨 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刘·邦(Liu Bang)哭泣 由于徐元最初被命名为卢冈,因此在卢钦定居后,刘·邦(Liu Bang)被埋葬在卢冈的仪式中。他亲自主持了徐元的葬礼,并在徐尤墓前哭泣。 Liu Bang在这里哭了,非常困难!该男子有眼泪,不会轻轻弹跳,更不用...
刘·邦(Liu Bang)哭泣 由于徐元最初被命名为卢冈,因此在卢钦定居后,刘·邦(Liu Bang)被埋葬在卢冈的仪式中。他亲自主持了徐元的葬礼,并在徐尤墓前哭泣。 Liu Bang在这里哭了,非常困难!该男子有眼泪,不会轻轻弹跳,更不用...
民族英雄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一提到“英雄”两个字,人们想到的首先会是男性,可是,谁又能说女子就不如男呢。木兰就是这么一个巾帼英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是《木兰辞》对木兰生活的一处特写。木兰原本只是一个当户织的小姑娘,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现在所传颂的巾帼英雄呢,我们稍后再提,先来了解一下木兰的生活时代。
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统一、分裂交替频繁,木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和平,使木兰从小就有了看兵书的爱好。恰好木兰的父亲又是一名军人,父亲在了解到木兰的这一爱好后,便把木兰当成男孩来培养,意在让木兰能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谁能料到,父亲的这一无意的培养,还为木兰成为巾帼英雄埋下了伏笔。
北魏时期,为了平定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国家开始征兵,每家必须得有一名男子充军打仗。木兰知道,家里父亲已经年迈无法充军,她上没有哥哥,下有个年纪尚幼的弟弟,也没有能力去打仗,但是军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无奈之下,她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她在为出征做准备。做好准备后,与父母辞别,便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当时有规定,女子不能参军,但为女儿身的她并没有暴露身份,反而在军队里表现的很出色,驰骋沙场十余年之久,屡建奇功。在她完成了抵抗侵扰的任务后,也并没有贪恋名利,而是提出回到家乡,孝敬自己的父母。
当她换上女装后,与她朝夕相处的战友才终于知道:她是女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便成了千古绝唱。由此,木兰的勇敢和她的纯朴的精神跃然纸上。这就回答了我们之前说的木兰为什么由一个当户织的姑娘变成了我们说的巾帼英雄的问题。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我们尊敬的中国女性,她的故事世代传颂,她的精神永垂不朽,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巾帼英雄,我们对她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有关她的姓氏等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考证,去探索。
提起多尔衮,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名气甚至比皇太极还要大。多尔衮确实是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正是在多尔衮的力主下,清朝才入关占领整个中原地区,可以说在清军入关这件事情,多尔衮是有绝对的功劳的,如果没有多尔衮可能清朝入关没那么顺利。
除此之外,多尔衮年轻的时候降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了传国玉玺。在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登基这件事情上多尔衮也有拥立之功。那么问题来了,多尔衮那么厉害,努尔哈赤也这么喜欢他,为什么不立多尔衮为太子呢?
1、渔猎民族立国,崇尚的是实力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当时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好多部,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等,都属于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到了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东)称汗,建金国,史称后金。
请注意,这里努尔哈赤是称汗,这个跟之前的匈奴、突厥还有蒙古都是一样的传统,这个大汗虽说跟中原皇帝类似,但实际上仍然是谁的实力强大谁就是老大。大汗是各部落推举出来的,或者是谁有实力谁来当这个大汗,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年后,努尔哈赤正式称皇帝,大汗可以推举,皇帝可是家天下。
但毕竟从努尔哈赤开始称帝,女真人还是很崇拜有实力的人,很明显,当时的皇太极比多尔衮有实力。
2、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太子
努尔哈赤有个长子叫褚英,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凭借多年战功,一度是早期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但是褚英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努尔哈赤发现了这一点,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随后努尔哈赤立代善为太子,代善虽然在后金的建立过程中有汗马功劳,却因为区别对待前妻儿子遭到努尔哈赤的训斥,并以此为理由废黜了代善。从此以后,努尔哈赤就没有立太子。
皇太极虽然是第八子,但凭借政治才能和军功逐渐获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立太子,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皇太极被拥立为皇帝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政治平衡。
3、年龄也是最大的问题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深受努尔哈赤喜欢,所以努尔哈赤在废黜代善以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此时的多尔衮才八岁,虽然拥有显赫的地位,显然并不能让八岁的多尔衮拥有实权;皇太极1626年即位时,多尔衮才15岁,不可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当时后金那么多部落,实力人物较多,关系错综复杂,15岁的多尔衮是无法压住局面的。多尔衮也是后来才崭露头角的,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孩子。
如果多尔衮比皇太极大,说不定多尔衮就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了,但是历史不容假设。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非常复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操此人的性格本来就非常复杂,他一面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的奸臣,一方面又是胸怀宽广,能力卓著的豪杰,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反对曹操者认为曹操冷血无情,只知道杀戮,杀吕伯奢,杀许攸,凡是自己的恩人,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但是欣赏曹操的人又认为曹操能够笼络天下贤才,心胸宽广,实在是一位很好的领导。那么从曹操身上,我们究竟能够学到什么呢?其中有三条经验不可不学,少一条都不足以成大事。
第一条: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见
曹操这辈子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放掉了关羽,当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转而投靠袁绍,而关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投降曹操,后来关羽得知自己的大哥在袁绍处,于是过五关斩六将和大哥相聚,而曹操对关羽挂印私自离开的事情也并没有追究,反而更加敬佩关羽的义气,这让关羽非常感激,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打的大败,几乎丢了性命,幸亏关羽心软放了曹操一马,否则曹操早就被斩于马下了。所以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做人一定要为自己留有余地,对于心地善良,讲究义气的人,即使得罪自己,也不要过于计较,而对于那些心地恶毒的奸滑小人,一定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第二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曹操虽然被小说刻画为奸雄,但是其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曹操出兵之前曾经严令军队不可践踏百姓的麦苗,违令者斩首,可是行军路上自己的马匹因为受惊,竟然首先坏了规矩,曹操为了维护军纪,拔剑便要自刎,被众人劝阻之后才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作为警示,虽然没有真的自杀,但是这种行为已经让全体将士心头一震了,这就启示我们的领导者如果真想将制度落到实处,就必须以身作则,不可说一套做一套,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三条: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战胜他人,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看完《三国演义》,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实际上曹操完全有能力和实力称帝,但曹操却处处以周公自喻,只愿做一个辅政者,而不愿做一个篡政者,实际上曹操这种选择非常明智,他能够吸取董卓、袁术的前车之鉴,只求实际而不求虚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避免了将天下矛头全对准自己的尴尬,老子打天下,而将坐天下的权力交给了儿子,曹操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能够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旦曹操急于称帝,那么必然将引起天下的仇视,这也正是曹操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李治,即唐高宗,公元649至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也是嫡三子,母亲为长孙皇后。
他在做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对他宠爱有加,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在皇宫皇帝身边长大的太子,即使后来建了晋王府,依旧留他在宫中生活。
李治登基后,文治武功并举,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遣大将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西突厥亡,整个西域属大唐王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灭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这时,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限:东起朝鲜半岛,抵达日本海;西临里海,占有半个中亚,抵达阿拉伯;南至越南横山,越过北部湾,占有半个越南,抵达中南半岛;而北部则越过贝加尔湖,占有整个蒙古。
在他在位34年的时间里,让大唐的疆域达到最大化——1350万平方公里,而保持近1250万平方公里的时间就有32年,直到他驾崩的时候,这些领土都还在。可惜后来全都败在他老婆手里了。
近1250W的领土,望眼整个中国历史,各朝各代,也只有元朝和清朝能与之一比,但唐朝却比他们早了几百年;望眼整个世界,也就只有近代的沙俄,苏联能与之一比,可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却是唐朝的几百倍。早在1300多年以前,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又受到地理限制,这已经是人力的极限了。
军事方面能与他老爸一争高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功绩,在唐朝所有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政治方面,有著名的“永徽之治”,在常年的征伐扩张之下,还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不得不说他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他登基后,由太宗的三日一朝,一日一朝,为了这个国家,勤勉执政,难怪身体会吃不消。官场上也延续了太宗时期较为清廉的遗风。
在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也持续发展,人口的增长非常的迅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6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
到了他统治的后期,粮食持续多年的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保持人口增长,也是不容易,足以见他能力非凡。
高宗时期也是群贤辈出的时代,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高宗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他还重新建立科举制度,选用了一大把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而不仅仅是靠世袭的特权选拔。他的《永徽律》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为后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永徽律》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他不是我们脑海中那副懦弱,无能,好色的形象。他是是一个上可骑马打天下,下可坐堂治天下的中华帝王,因为从硬指标上看,高宗绝对能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争高下。
正如日本人在教科书中描绘的一样——中华五千年来第一人。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外戚干政之事层出不穷,而许多已经外嫁的公主们,也经常兴风作浪,分了当朝皇帝的权利。而驸马之家,更是因为娶得公主,而得到皇帝的重视,倘若是个大家族,将来必定是位极人臣,倘若只是普通小吏,平步青云已然是常态。但明朝却是个特殊的朝代,公主们的待遇不但不好,只能嫁与平民,而且屡次被无赖骗婚,甚至连皇帝都无可奈何。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得从明朝的政策说起。明朝吸收了前几个朝代的教训,将外戚干政列为亡国的一大原因,于是明朝开朝之时,就立下一道规矩,公主只能下嫁平民,而不能嫁于王公贵族。
一代皇室,自然不可能整日与平民厮混在一起,皇帝也因此无法去了解驸马爷的品行。皇宫之中,最有可能与平民交往的就是太监和女官,于是明朝公主的终身大事就全取决于太监和女官。倘若遇上一个善良的宦官,公主或许还能成就一段好姻缘。不过,就明朝的朝局而言,宦官危害朝政之事层出不穷,可见明朝公主下场之凄凉。
弘治皇帝时期,德清公主就遇上了一个贪污受贿的内宫太监李广。此人收了民间大款袁相的银子后,就向皇帝大肆夸奖袁相的品行,使得皇帝最终将德清公主下嫁于他。幸得有人告发,弘治皇帝才知道自己受了蒙骗,为公主另外择了一位夫婿。
但也不是每个公主都这么幸运,嘉靖皇帝也曾为永淳公主在民间找夫婿,太监和女官都推荐了陈钊,皇帝听了他们的介绍,便允了这门亲事。谁知后来有人告发陈钊一家世代患有恶疾,且其母乃是别人的小妾不是正房。一代明朝公主嫁给这样的人,自是不妥,但婚期已近,嘉靖皇帝只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公主再择夫婿。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一着急就将公主嫁给了一个天生秃顶之人,留下一段民间笑话。不过好在驸马虽丑,但却是个人品不错之人,对待公主也很好。
还有个最惨的公主——万历皇帝的亲妹妹永宁公主,她在选驸马之时,民间为之轰动,谁都想与皇室攀一门亲戚。京城有个梁姓富豪也想去争一争这个荣耀,于是就花了大量的钱财,去买通太监和女官,最终如愿以偿娶到公主。但此人却是个病入膏肓之疾,在大婚之时,现场大流鼻血,公主嫁过去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之事,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婚后刚满一年,梁姓富豪就驾鹤西去了,而永宁公主成了一个寡妇,不久也抑郁而亡。
明朝公主的境遇,基本颠覆了我们对皇室公主的认识,倘若来个各个朝代公主的幸福度排行榜的话,大概明朝的公主,或许会位列末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