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争夺,刘秀终于登上帝位,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开始的一段时间他非常忧郁。群臣见皇帝不开心,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
一日,刘秀的宠妃看到他十分忧郁,怯生生地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可否为陛下分忧?”刘秀苦笑一声,怅然道:“朕忧心国事,你如何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治天下之才,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治天下之才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行呢?”宠妃于是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查问、寻访,终会有所获。”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
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候,食两千户的租税,并赏赐他几杖车马、一套衣服、丝绵五百斤。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
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为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勤将不服,于陛下不利。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刘秀让他们放心任事,心里却也思虑如何说服那些朝中功臣。他决心既定,便有意对功臣们说,“你们为国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无论何时都会记挂在心。不过治理国家和争夺天下不同,朕任用一些儒士参与治国,这也是形势使然,希想你们不要误会。”
尽管如此,一些功臣还是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他们有的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奏章中说:“臣等舍生忘死追随陛下征战,虽不为求名求利,却也不忍见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贪生怕死,只会搅动唇舌,陛下若是听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又有何助呢?儒士向来缺少忠心,万一他们弄权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虽读书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轻易放弃啊。”
刘秀见功臣言辞激烈,便重视起来。他把功臣召集到一处,耐心地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朕是不会人言亦言的。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望你们三思。”
刘秀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封赏功臣。封候的功臣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的权力,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同时担任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他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
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静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