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之乱在整个周王国历史上,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
镐京之乱在整个周王国历史上,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数年之间诸侯纷争崛起,秦国襄公被列为诸侯,正式进入中原,且享有攻伐犬戎和瓜分岐山的权力。晋国文侯扶持平王东迁,有拥立之功,亦在山西坐大。郑国武公掘突在虢郐疆域稳固根基,亦率大军拥护周平王。此时的掘突父亲即在周幽王的身边担任司徒,是周幽王身边的重要朝臣。这位郑桓公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物,当年面临周室衰微,即在虢郐之地新建国土,是为郑国发源,也是想为自己的子孙留下后路。
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跟周宣王是兄弟关系,也就是周幽王和周携王的叔伯,可以算是历经三朝的王室重要人物。在这三代君主期间,周王国发生很多动乱事件,厉王之乱,共伯执政,宣王东征西伐,俨然有中兴之势力。可惜宣王的战线拉得太长,犬戎、蛮楚都在周宣王战略意图中,这直接导致周宣王极度消耗国内力量,也就导致周幽王继位后,王国的军事作战能力已经衰败到非常不堪的地步。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按理来说,郑桓公常居周幽王身边,又是王族亲眷,最终在镐京之乱中,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可见其本身就是周幽王的忠臣,也才在大乱之时,仍然跟随在周幽王的身边,不愿投降犬戎。在这场动乱中,还有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史记》载:“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当时之政局,郑桓公是支持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史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郑桓公是支持周幽王的朝臣派系的主要人物,那么如果申国勾结犬戎攻打镐京,在其心中就是绝对的叛臣行径,作为申伯外甥的周平王,显然可能不会得到其支持。
郑桓公最终死于战乱之中,因此即将开启的春秋乱世,已经不可能出现他的身影,对于这场究竟支持平王还是携王的动乱,郑桓公都无从参与,只能是其儿子郑武公掘突参加。显而易见的是,郑武公掘突背离了其父亲,也背离了所谓周礼,支持的是跟镐京之乱有着直接原因的周平王。郑桓公之死的深层原因并未触及掘突的怨念,周平王因申伯之乱,地位较为尴尬,史书中所说的是“尽取周赂而去”,犬戎除了烧杀抢掠,可能还接受了镐京中残存的贵族势力的贿赂,也才撤离镐京。那么,这些贵族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没有被犬戎所诛杀,有没有可能他们本身与申伯同属王后势力,因褒姒与王后的后宫之争,导致这些贵族丧失话语权,他们本身与申伯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同盟关系,而非郑桓公派系。但申伯联合犬戎,这是犯了大忌,当时数国诸侯包围镐京城,王城内的贵族们以贿赂的方式驱离犬戎部族,也可能将申伯驱离王城,虽然申伯希望扶持周平王继任天子,但其实力尚不足与这些新老贵族进行抗争,也就自然而然撤出镐京。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镐京城内出现政治空白,如同当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逃走,执政王国的最佳人选已经被摆上日程。周平王作为申伯外甥,镐京之乱本身就是由其储君争夺战而引发,虽说大家同属王后派系,但是都城中的天子都已经驾崩,任何派系斗争的意义都不复存在,这些贵族们自然要选择自认为更加稳妥的继任者,也是为自己的家族所筹谋。在周宣王时代兴盛的虢国家族,掌握着周王室的部分军队权力,也因此就在天子人选的选拔中成为最有力的话事者,并最终选择周幽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携王继任。
周王国自此呈现两个君主共存的格局,《系年》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们对选择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存在争议,干脆也就不再朝贡天子。史书有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个评价对周携王是相当不利,不过这些评论来自后世,尤其是被那些残存的胜利者所书写,这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其后的思想宣传的结果,即是将周携王的功绩完全抹杀,并在诸侯列国纷纷宣讲,以致于后世对周携王的知晓率非常之低。
支持周携王的虢国,应属于西虢国,和郑国其实属敌人。史书载:“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当年郑桓公尚在之时,灭掉虢国的兄弟国家东虢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西虢国与郑国成为仇敌,更是间接证明在朝中的派系相争,虢公与郑桓公本身就是敌人,如果虢公支持周携王,郑桓公如果不在了,郑国子弟当然支持周平王。
根据考古证据,尤其是战国楚简《系年》的出土,已经证明周携王当政期间,可能对数代天子的基本国策有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交犬戎部族,南通荆楚,为政较为宽裕慈仁,死后上谥号为惠王。而周携王的称号,可能并非是当时的称号,只是因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则,周平王借助晋文侯和郑武公之力,将周携王弑杀而后,正式迁徙都城,建立东周王国,便将周携王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抹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洗脑。周携王为晋文侯所弑杀,其国内势力也自分化,同时被周平王和诸侯们所异化,成为边缘族群,发展渐渐没落,如虢国、虞国、中山国等国,皆非春秋战国一流国家。这都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