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大唐宰相上朝路上被刺杀?

宰相是我国封建社会朝廷最高官职的职称,唐朝有位宰相在回家的途中被杀,皇帝左右为难,不知凶手该不该抓,这是怎么回事呢?

815年(唐元和十年)6月3日早晨,天还未亮,当朝宰相武元衡从靖安里的宅邸出来,像往常一样乘轿前去上朝。当车轿走到靖安坊东门时,突然从路边闪出一群黑衣蒙面人,他们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一刀砍中了他的左腿。这些不明身份的刺客身手极好,宰相的侍从完全不是对手。最终这些人将武元衡杀死,并砍下了这位大唐宰相的首级。

与此同时,大唐的御史中丞、刑部侍郎裴度也遭到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袭击。裴度的头上、后背、腿上被砍了三刀,身负重伤。

凶案立即震动了整个京城,当朝皇帝唐宪宗大惊失色,这是大唐开国200年来前所未有之惊天大案。唐宪宗,这可不是一位普通的皇帝,在他统治早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不断以强硬手段削藩,取得巨大成果,中央政府的威望得以重振,史称"元和中兴"。而武元衡和裴度正是他削藩的积极支持者,是国之栋梁,尤其是武元衡,有“铁血宰相”之称。就在前一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武元衡力排众议,倾全国兵力对其讨伐。

没想到淮西镇兵精粮足,战争整整打了8个月,还没见胜负,双方进入到了胶着状态。宪宗忧虑日深,生怕怕这场战争演变成为一场覆亡王朝的大混乱。就在此时,凶案发生。

不用多问,幕后元凶必是藩镇无疑。众位朝臣对真相了然于胸,然而在朝堂之上却沉默不语,他们想的只是自身安危,不愿招惹藩镇。负责追捕的官署甚至接二连三地收到来自刺客的威胁字条,京城人人自危,负责追捕的官员为求自保,甚至下令停止追捕凶手。

宪宗心烦意乱——战争陷入泥潭,平卢李师道、成德王承宗两大藩将也正在辖区招兵买马,积极备战,到底是撤兵还是再坚持一下呢?据说,此时忽然传来女官杜秋娘的歌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歌声深深打动了唐宪宗。一个普通的女子都知道“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道理,自己怎能逃避?

几日后,宫外传来了裴度昏迷数日之后终于醒来的消息,一同带回的还有他清醒后说出的第一句话:“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

唐宪宗下定决心继续用兵,并下令全力追索凶手,凡擒获刺客者赏钱一万贯,授五品官。

当时天下藩镇大多已归顺朝廷,只剩下平卢、成德、淮西等寥寥数镇保持半独立状态,若是朝廷打下淮西,那么成德与平卢也指日可待。唇亡齿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采取各种手段意图阻止朝廷用兵。王承宗还派遣心腹尹少卿携带大批珠宝前往长安,大行贿赂之事,结果被宰相武元衡轰出家门。但就在第二天,凶案就发生了,因此王承宗就成为当仁不让的头号嫌疑犯。

果然案情很快取得进展,有人举报,成德进奏院(差不多就是成德镇的驻京办)的史卒张晏等人举止反常,行动可疑。宪宗认定,此次暗杀就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指使,下令将嫌疑犯迅速逮捕。

经过简单审讯,宪宗认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为幕后元凶,下令将张晏等人处死。因淮西战事未完,在裴度建议下,为避免两线作战,暂时不讨伐成德。

同时宪宗下旨,升裴度任宰相,亲自前往淮西前线督战。又经过3年的战事消耗,裴度的一支奇兵穿越敌军腹地,准备出其不意直取蔡州,生擒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脱离了大唐中央政府30多年的淮西,终于收复。此后,剩下的成德等藩镇纷纷上表请求归顺朝廷,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两年后,唐宪宗又讨平平卢,分裂动荡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唐帝国终于恢复了统一。

直到此时,事件真相才显露出来,平卢的两个被俘将军供认,原来刺杀案并非王承宗指使,而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所为。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眼看大唐帝国就要中兴,但此时的唐宪宗认为自己功德圆满,进取心减弱,开始大肆铺张享受,信用宦官。他还继承皇室“传统”,大量服食丹药,结果在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人责打甚至诛杀。最后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只有43岁,大唐中兴半途而废,继续滑向灭亡的深渊。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历史揭秘:大唐宰相上朝路上被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