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崇祯上吊后的南明如何抵抗清朝?

东林党自打自脸

崇祯殉难,清军入关,天下危在旦夕的时候,与清王朝隔江而对的南明弘光政权,成了再造大明王朝的新希望,但这政权一建立就不给力,国家大事没怎么处理,先闹出了一桩南明版的“争国本案”。

南明王朝建立后,围绕着谁当皇帝的问题,江南的东林党和权臣马士英一派各执一词。“争国本”时代坚守“立长”法统的东林党,在这场争斗中反而又搬出了“立贤”的论调,即藩王里谁有能力,就立谁当皇帝。当时的三大热门候选人,分别是马士英推举的福王,东林党推举的路王,以及远在广西的桂王。

两派人争争吵吵,没想到福王朱由菘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写信给南明手握重兵的江北三镇,即高杰,黄泽清,刘德功三位总兵,取得他们支持后,随即带兵进了南京,然后就顺利登上了皇位。这种登基方式,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关系南明国土安全的江北三镇,从此以开国功臣自居,南明政权对他们再难节制。

公务员泛滥成灾

南明弘光政权中把持大权的马士英,在崇祯时代曾多有建树,也出了名的仗义。曾经慷慨解囊,为大文学家张溥料理后事。但南明时代,他却被骂做奸臣。

真正找骂的,主要是这几件事:一是在朱由菘登基后,他启用好友,当年曾迫害东林党的“阉党”阮大铖出山,使他与东林党关系激化。而后阮大铖大肆报复排挤东林党,更闹得政权乌烟瘴气。

二是福王即位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卖了东林党重量级人物,后来死守扬州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当年讨论南明皇帝人选时,史可法有著名的“七不可”论,即七条反对朱由菘即位的理由。而这一切,马士英早就给朱由菘汇报了。结果,招来朱由菘记恨的史可法,不得不以外出“督师”的名义避祸。

第三,则是他在南明担任内阁首辅期间的经济改革,主要是提高南明的盐税和酒税,以充实国库,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他更大肆卖官鬻爵,各级官职都明码标价,当时南明就有民谣称“都督多如狗,职方满街走”,南明的官,已经多到泛滥了。

(江苏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不靠谱的将军们

南明立国早期,在国防上的最重要屏障,就是设立在江淮一带的“江北四镇”。这是南明对抗北方清王朝的最大资本。然而这四镇的负责人,即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四位总兵,从一开始就是非常不靠谱的。

早在清军南下之前,官封东平伯的刘泽清就嘱咐部下:敌人来了别玩命,能跑咱就抛,跑不了咱们就投降。高杰虽然在史可法的感召下,决心誓死抗敌,但他有勇无谋,部下又纪律极差,并非大将之才。

后来清军南下时,这四个人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是主动叛变,决心抗敌的高杰,却在部下哗变中被杀。唯独坚持抗战的黄得功,最终战死沙场。而且在清军南下前,这四个人除了黄得功外,全是飞扬跋扈之徒,各个拥兵自保,明王朝根本难以控制。

弘光政权的迅速衰亡,除了腐败党争等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执政团队,从来没有拿出可行的办法,来整合这个政权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

囚徒翻身做皇帝

弘光政权败亡后,继续扛起“大明”旗帜的,是由东南海商枭雄郑芝龙扶植,成立于南京的南明隆武政权。这个政权的皇帝,就是隆武帝朱聿键。

他登基的时候四十四岁,但之前蹲监牢,就蹲了二十八年,先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不为祖父喜爱,结果和父亲一起被祖父关监牢关了十六年,差点饿死在里面。到了崇祯即位的时候才放出来,却很快因为得罪了崇祯,又被关在监牢里过了十二年,直到南明弘光帝政权建立后才被释放,之后就是弘光政权完蛋,逃难,再被郑芝龙拥立当傀儡。纵观他的一生,算是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

但在做皇帝的表现上,这位“囚徒”却是绝对的高分:生活很简点,后宫只有曾氏一个皇后,连个妃子都没有,在行政用人上提出“用舍公明”,即消除门户之见,改变晚明以来因党争而造成的政治危害,金声,杨廷林,何腾蛟等后来的抗清名将,也都是在此时由他开始启用。

尤其重要的是,他最先提出联合各地农民军抗清的主张,这一点对整个南明的抗清决策影响深远,即使在他败亡之后,也被之后的永历等南明小朝廷坚持下去。他的政权虽然短命,但他的行为,却颇多中兴英主的气象。

longwudi.png

扁担军悲壮北伐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隆武皇帝朱聿键即位,一直到次年他失败。期间他依然完成了一次悲壮的北伐——黄道周北伐。身兼兵部,吏部两部尚书的黄道周,自请募兵北伐,但郑芝龙恨他多事,处处掣肘,一番忙活,才招募了三千多人,大多是没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平民百姓,许多人连武器都没有,只能拿扁担凑数,绰号 “扁担军”。

这种北伐的结果,没开打就可想而知。七月出兵,十月到了江西,十二月五日,全军覆没的黄道周在江西婺源被俘,次年三月初五被清王朝杀害于南京,临死的时候,黄道周慨然朝南明政权的方向拜三拜。终于尽忠到家。

但事实上,这场以卵击石的出征,本来并非毫无机会。当初黄道周募兵的时候,迫于舆论压力,郑芝龙还是象征性的给他派了一队兵马增援。但因为是郑芝龙的兵,黄道周也不待见,可这支军队是正规军,更隐藏着一位后来震动台湾海峡的人物。

当时他只是这支军队的一个营级干部,人微言轻,却给黄道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先不要急于和清军决战,而是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江西赣州城,然后用朝廷名义诏令各路义军集结,待到实力强大后,再与敌人决战。

遗憾的是,以儒学正宗自居的黄道周,怎么看得起这个大头兵,摆摆手拒绝了这个建议。然后就是全军覆没,被俘,遇害。这个大头兵也逃了出来,回到福建,他当时的名字叫施郎,后来多了一个绰号叫“海霹雳”,三十八年后他率领大军横渡台湾海峡时,已经改名叫施琅。

横空出世李战神

在清王朝统一南中国的战争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战争场景,就是当南明军队列阵备战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辫子军来了”。接着原本威风凛凛的明军,就立刻如鸟兽散,即使在与那些原属明军,却投诚清王朝的“伪辫子军”交手的时候也如此。

长期的战争,确实把某些明朝军人打出了“恐八旗症”。然而在南明永历王朝的最后时段,却出现了一位打破“恐八旗症”的杰出军事家——李定国。

李定国原本是大西农民军的将领,更曾做过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义子(排行老二),他从一个明王朝的敌人,当明王朝的捍卫者,个中的缘由,除了当时情势的变化外,也与他身边一位说书先生分不开——金公趾。

这位金先生,原本是他在四川时掳掠到军营里的,每天给他说评书为他解闷。那时候的李定国,最爱听的就是评书《三国演义》,然而金先生口才极好,不仅以精彩的表演一次次折服李定国,更常在说书时话里有话,以三国中的人物,来激发李定国心中的忠义思想。

终于有一天,李定国明白了金先生的苦心,他慨然高呼说:“我不敢做诸葛亮,能够像关羽张飞那样尽忠,我就很知足了。”之后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张献忠失败后,李定国追随张献忠的另一养子孙可望,一道平定云南贵州地区,在当地建立政权。并经他努力,促成了大西农民军与南明永乐政权的联合。在东南半壁尽数落入清王朝手中的情况下,大西南,成为南明最后的抗清堡垒。

扬眉吐气衡阳捷

(衡阳大捷)

李定国名动天下的一战,是永历六年的衡阳大捷。当时,李定国刚刚在桂州之战中击毙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境,并趁机进兵湖南衡阳。清王朝急命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五万精锐满洲八旗南下增援。十一月十九日战斗打响,李定国以诱敌深入战术,假装败退,吸引清军主将尼堪脱离大部队,继而以重兵围歼。

血战之中,尼堪被当场击毙。十五万清军全线崩溃,被李定国前后夹击,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得胜后,战场之上,参战的八万明军欢声雷动,齐声高唱《满江红》,嘹亮的军歌震天响。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说:这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万历年间以来,大明军队取得的最辉煌战绩。之后李定国将此战中毙命的尼堪,命人绘制成图册,在南方各省遍传胜利喜讯。

衡阳之战的结局,对于当时立足未稳的清王朝,却是一记重创,当时许多退避山区乡野的明朝遗民们,纷纷走出乡村,庆贺胜利。许多早已丧失信心,四处躲避搜捕的明朝军民,又开始重新拿起了武器。

按照王夫之《永历实录》里的说法,当时的清王朝,甚至欲向永历王朝割让南方七省,双方划江而治。清朝君臣上下,听到李定国的名字,更有人浑身发抖。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自明清战争开始以来,清王朝一直自豪的,就是满洲八旗强悍的战斗力。

在清王朝平定南中国的战争里,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员,也不止一次向清朝抱怨,说由投降明军改编的清军,根本没有战斗力,要想一统天下,清王朝必须派出由“真正满洲”组成的八旗劲旅。可衡阳之战,面对十五万满洲军组成的八旗劲旅,以及清王朝当时亲王中的杰出战将尼堪,李定国横挑强敌,以寡击众,不但重创敌人,更无情粉碎了清军长期以来的心理优势——他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堪与满洲八旗媲美的铁血劲旅。

军事家政治幼稚

南明永历政权,从衡阳大捷后的形势大好,到最后彻底衰败,表面的原因,是由于孙可望弄权,逼宫永历帝朱由榔,造成忠心勤王的李定国,与野心家孙可望之间的火并,最终削弱了自身实力。

但李定国本人,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粉碎孙可望叛乱后,执掌南明大权的李定国也一度志得意满,对孙可望的旧部大加排挤,甚至另一位战功显赫的大西旧将刘文秀,也被他削夺兵权后郁郁而终,直接导致刘文秀的许多部将与他反目。

在永历十三年(1658年),清王朝在叛徒孙可望的泄密下,再次攻打永历政权,然而素来足智多谋的李定国,在应对上却昏招迭出,最终导致四川,贵州各省迅速沦陷,一度声势浩大的永历政权,局面迅速糜烂。

李定国,是一个优秀的军人,然而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悲壮的最后一战

即使在永历王朝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永历十六年二月,败退到云南腾冲的李定国,依然向清王朝发动了一次悲壮的绝地反击——磨盘山之战。他决定沿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盘山小道设伏,借险要地形设下三道埋伏,并埋设大量地雷火器。

这次他的胃口更大——全歼追击而来的清朝平西方吴三桂,以及他所统帅的优势兵力满汉八旗联军。战斗打响后,明军以6000败兵做诱饵,且战且退,将清军带入了第一道埋伏圈,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时,南明光禄寺少卿卢贵生火线叛变,将李定国的筹谋向吴三桂和盘托出,久经沙场的吴三桂,火速向设伏的明军发起了攻击,李定国也当机立断,命令三道埋伏圈提前攻击,与清军展开血战。

一场计划中的歼灭战,打成了犬牙交错的搏杀战,按照当时文人的记录,双方战死的尸首,堆满了整个磨盘山,经过一天的殊死搏杀,清军再次倒在南明军凶悍的冲锋下,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撤退。

南明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名将窦祖望战死,士兵伤亡数万,清军方面的损失更大,在平定永历政权的战争完全结束后,因为此战的失败,清军上下竟没有得到封赏。这以后,流落缅甸的永历帝朱由榔,寄居在缅王庇护下,一度和李定国失去了联系,在边境一心整顿兵马,谋求恢复的李定国,等来的却是永历帝朱由榔遭吴三桂所擒,最终被弓弦勒死的噩耗。悲痛万分的李定国当场口吐鲜血,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十一日去世,临终留下遗言:宁可死在荒野,也绝不投降。

至死都不曾放弃

明朝最后一个殉难的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一生可用悲苦形容。然而这位壮志未酬的末代皇帝,身上却有天生的帝王气度。即使在他被吴三桂所擒,沦为俘虏的时候,依旧不卑不亢。清军中的满汉军将们,起先出于好奇,都纷纷拿他当珍奇动物般参观,没想到的是,只要与他四目对视,或是应答上几句话,这些骄兵悍将们便不由自主的跪倒,恭恭敬敬对他行礼。

即使是杀人如麻的吴三桂本人,他第一次见到沦为阶下囚的朱由榔时,朱由榔只平静的问了句“这是谁啊?”吴三桂立刻膝盖发软,头冒冷汗,诚惶诚恐的伏地不能起。他的风度气概,令吴三桂的满族部将爱星阿,以及宗室贝子卓越罗都格外钦佩,在朱由榔最终被吴三桂勒死后,这二人反复请求,要给朱由榔留一具全尸。

朱由榔临终前做过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吴三桂写了一封真诚的信,这封信除了对他晓以家国大义外,其中的一些话语,也成了对吴三桂未来的预言。朱由榔在信中质问吴三桂: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你自己很傻,你以为办了你的主子最想做的事情,其实你却触犯了他们最大的忌讳。

事实正被朱由榔说中,为清朝建国立功无数的吴三桂,最终没有得到清王朝的信任,也因此酿成了著名的“三藩之乱”。而朱由榔也希望用这封信,来打动做了多年叛徒的吴三桂,说动他能够再次匡扶大明。虽然他没有成功,虽然他也许能力有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无论是身为帝王的朱由榔,还是慷慨忠义的将军李定国,光复山河的努力,他们至死没有放弃。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历史揭秘:崇祯上吊后的南明如何抵抗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