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呢?是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描绘出“冷月葬诗魂”的实景。
林黛玉之死的伏笔在刘姥姥讲的故事里,说这若玉(一作“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原著写林黛玉的死因、年龄与若玉小姐相合,场景与中秋诗“冷月葬诗魂”相合。
红楼梦第98回中写道,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探春紫鹃等人正端水给林黛玉擦洗,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黛玉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身子也渐渐的冷了。“香魂一缕归他处,愁绪一切随风散”。
众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是说:“宝玉,宝玉,你好狠”。
其实不然,我认为林黛玉想说的是:“宝玉,宝玉,你好自为之”。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其实是心灵相通的。
在傻大姐那听闻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后,她迷了心窍不顾一切的去了宝玉那里,俩人也不说话,只是对望着你瞅他,他瞅你。
最终,黛玉问宝玉你:“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最后黛玉归去。其实,细想琢磨,不难判断黛玉是明白宝玉的,知道宝玉的心,俩人是心意相通的,却无法突破封建社会的束缚。
黛玉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她可以向宝玉说明一切吗?向宝玉说出王夫人他们所安排的调包之计吗?
很显然是不可能。在那个古板没落的封建社会,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就没有挽回的地步。黛玉只能面对现实,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直至最后含恨而死,是对封建王朝的绝望和控诉。
在第19回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替宝玉揩拭胭脂,后俩人挠痒嬉笑,宝玉为黛玉讲述自编的化身为林黛玉的一个故事。
后,又共读《西厢记》,体验着崔莺莺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一个是多愁多病身,一个是倾城倾国貌,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他们也更加心有灵犀,彼此相通。
在第32回中,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若说这些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也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赞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后俩人相见,宝玉道出了红楼梦中最温暖的三个——:“你放心”。又说了黛玉的心病皆因不放心的原故,但凡宽慰些,也不会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细细想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千言万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黛玉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到:“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
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其实,俩人早已心灵相通,互为知己。只是在那个没落封建的年代,他们不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藏匿在心中。他们都是封建王朝的叛逆者,他们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渴望着拥有一份真实的爱情!
在书中,紫鹃也曾多次提到宝玉是黛玉的知心人,黛玉也自知宝玉对自己的感情。可是,在那个王朝的重重枷锁下,说明了反而只会让他们难得木誓前盟。
在57回中,慧紫鹃情痴试莽玉。贾宝玉在听到紫鹃说林姑娘要回苏州家去,他反驳之后再无法反驳紫鹃说的合情合理,最后生气悲伤过度之后则不省人事,手脚也冷了,掐着也不疼了。
林黛玉临死前送给贾宝玉五个字,木誓前盟随风散最后见到紫鹃方哭出来了清醒了些,在听到姓林的人来了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一时又看到陈设的西洋自行船,也乱叫着说:“接他们的船来了……”
这一切无不深刻的表达了贾宝玉对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临死之际,林黛玉烧了贾宝玉给她的旧帕子,那个曾经给了她希望和快乐的旧帕子,代表着宝玉对她的情意。都随着她的离去而化为灰烬。
其实,黛玉只是想让旧帕子陪着她远离世间,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必受着世间的压迫和冷漠,也是对自己感情的一份安慰和寄托,也算是宝玉陪在自己身边!
临死之际,心有不甘,哪怕是和宝玉见最后一面也足矣,可惜,那只是一个梦,最终也未能实现。
临死之际,黛玉仍不会忘告诉宝玉:“宝玉,宝玉,你好自为之。希望你好自为之,面对残酷的封建社会!”
在那个没落的封建王朝,是谁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吧。爱情从来都不是自己去争取,自己也没有争取的权利。贾宝玉心中只有林黛玉,林黛玉心中只有贾宝玉,彼此互生情愫,视为知己。却注定是一个悲剧。其实,爱一个人就会无条件的付出,只要他安好,过的幸福,足矣!这就是爱情的力量,爱情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