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全国酒量最高的六个省份都是谁
第六名:新疆。新疆人平均比内地人能喝,要么滴酒不沾、要么天天喝酒!新疆冬季漫长而寒冷,喝酒部分原因是为了抵御严寒。 第五名:辽宁。辽宁人喝酒有规矩,规矩一:把瓶,人手一瓶,各喝各的。规矩二:挨个敬酒,敬酒要敬一圈,谁也别落下。 ...
第六名:新疆。新疆人平均比内地人能喝,要么滴酒不沾、要么天天喝酒!新疆冬季漫长而寒冷,喝酒部分原因是为了抵御严寒。 第五名:辽宁。辽宁人喝酒有规矩,规矩一:把瓶,人手一瓶,各喝各的。规矩二:挨个敬酒,敬酒要敬一圈,谁也别落下。 ...
中新社沈阳3月27日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7日发布消息称,在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半拉山积石冢墓葬里发现一套完整石钺,此项重大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存中尚属首次。 红山文化代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导读: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随性是何其的难得的事情!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上至公主下到平民百姓,身为女子,都以恭顺温柔为金科玉律。清朝女子的旗头打扮,就是为了让女子学会低头,因为当头上顶着旗头的女子低下头来,旗头装饰才会特别美。但越是需要约束的人,就越是骄纵,清朝初期的女子性格之骄纵是清史留名的,顺治的养女固伦端敏公主,就是一个骄纵不羁了一生的公主。
1
顺治帝有3个养女,而固伦端敏公主则是顺治帝的养女之一。顺治帝为什么要收养那么多养女呢?因为清朝时期,都是需要公主远嫁蒙古来维系双方关系的。若皇帝没有女儿,那就得找养女。所以顺治也不例外,将这些宗室女孩养在宫中,成为皇帝的女儿,等长大了就可以许配至蒙古。
端敏公主是顺治堂兄间亲王济度的嫡女,出生于顺治十年。济度的嫡妻,正好就是顺治未来第二任皇后的亲姐姐。
几年后,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嫁入皇宫。这时的顺治心思并不在皇后身上,而是在董鄂妃的身上。虽然嫁入皇宫,14岁便母仪天下,但皇后过的并不幸福。
经过皇太后(即孝庄太后)的安排,将济度嫡妻生的女儿带入宫中,给皇后抚养,她就成了后来的端敏公主。
2
端敏公主本就是由亲王的嫡妻所生,身份已经上等,再抱入宫中,成了顺治皇后亲自抚养的养女,身份更是尊贵不已。跟皇太后、皇后除了表面上的养孙女、养女关系之外,她们还有一层同是身上流着博尔济吉特氏血缘的关系,端敏更得二人的宠爱。因此在宫中骄纵跋扈,却也无人敢怎么管教。
也正是因此,端敏公主跟堂弟康熙处的不怎么好,这从端敏公主出嫁时的阵仗就可以看出。这是后话。
3
顺治十一年,科尔沁各王公大臣进京面圣,汇报工作之余,兄弟姐妹们顺便团聚团聚。这时,顺治就把端敏许配给了科尔沁罗达尔汉郡王满珠习礼的孙子,满珠习礼是皇太后的亲哥哥。不管二人有着怎样深厚的渊源,这时的端敏公主也才是个6岁的小丫头,还躲在皇后怀里撒娇呢,就成了科尔沁定下的媳妇儿。
4
但是这个骄傲的小女孩还是继续在宫中生活,就算顺治帝去世了,不喜欢她的康熙登基,她还有姨娘和姑祖母看着呢。前前后后又养了几年,直到康熙九年,端敏17岁时才出嫁。
康熙帝给出嫁蒙古的那些公主设置护卫长史,可偏偏就没给端敏公主设。除了康熙,很多认识端敏公主的人都不喜欢她,康熙还曾亲自说过端敏公主性情乖张暴戾。这端敏是有多不受待见呀!
5
端敏公主60岁时,端敏公主的丈夫去世。端敏公主七十岁时,雍正登基了,雍正登基后,将端敏公主庶出的弟弟承袭的简亲王废黜了,简亲王一向得康熙信任,却被雍正废黜,还牵连了不少人,却唯独没有牵连端敏公主。还将端敏公主封为固伦端敏公主,顺治所有的养女中,端敏是唯一能被封固伦公主的。端敏弟弟都被雍正削掉封号,为什么端敏公主没事呢?除了端敏公主跟雍正交情不错,应该还跟端敏公主的夫家有关吧!
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已经在清廷的统治下存在两年,大有推翻清廷之势,为了完成这一目的,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做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派林凤祥和李开芳率军北伐。
自古建立政权者,少有自南向北征战而胜利的,朱元璋创立的明朝算一个,而如今,洪秀全想以南京为基地,推翻满清建立新王朝。或许是太过于自信了,太平天国的决策者们竟然派出两万余人去深入内地平原,没有后援,没有其它支持,这支北方军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走得决然,打仗却异常顺利,不久,就深入到满清的京畿重地。
八旗兵和绿营的不堪一击让掌权者和贵族们震动不已,随之而来的是心头的恐慌,再不阻止,京城不保,如此,哪还有江山社稷?乱世之中,危难之间,谁能显示英雄本色?
咸丰皇帝环宇朝内,只有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道光皇帝驾崩后为顾命大臣之一,后奉命至密云县剿匪,有功。
受命于危难之间,僧格林沁没有丝毫犹豫,他从咸丰皇帝手里接过努尔哈赤曾使用过的宝刀,即刻带领军队前去督战。面对气势强悍的太平军,僧格林沁没有丝毫胆怯,两年的时间,他率军同太平军进行大小战争数百场,先后生擒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和李开芳,几乎全歼了北伐军。僧格林沁的出现,打乱了太平天国的整个战略意图,使得清廷跟太平天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出现,为以后曾国藩在南方同太平天国决战打下了基础。
清廷得以继续残喘,僧格林沁居大功。随后,咸丰把他派往天津驻守大沽口,面对英法联军的挑衅进攻,僧格林沁率军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重伤英海军司令贺布,随后,英法联军撤军。
这是历史性的胜利,自中国近代史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听到消息,满朝喝彩。但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在接下来的对决中,僧格林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让自己的精锐骑兵暴露在英法联军的枪口之下,使得精锐铁骑损失惨重,僧格林沁不得不败退通州,直至退至八里桥,英法联军随即长驱直入攻入北京,咸丰仓皇出逃热河。
有时候命运确实喜欢捉弄人,昔日功战卓著的大功臣瞬间成为待罪之人,换成别人或许会一蹶不振,但僧格林沁毕竟是满清贵族,因为接下来,僧格林沁还要去完成他最后的使命,而新的战场则成为他生命最后的归宿。
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又风起,清廷刚把曾国藩削完权,新生力量李鸿章在江南西北一带剿捻,山东战场便归属有铁骑机动能力的僧格林沁。虽然依旧作战勇猛,但捻军采用流动作战诱敌深入,使得焦急想正面交锋的僧格林沁落入捻军的圈套,1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十八日晚,被诱敌深入的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开始冒死突围,经过殊死搏斗,最后只剩的僧王一人躲藏在麦田,惴惴不安。
不久,巡视战场的捻军看到麦田里的僧格林沁,手起刀落,僧格林沁还没来得及反抗便丢掉了性命。这一年,僧王五十五岁,而杀死他的张皮绠则才十五六岁。
那是明成祖朱棣第2次征讨蒙古的期间,京城里由太子朱高炽全面主持工作,史书上说太子儒善、聪敏,政令切合实际而且行之有效,难得的是,太子谦虚,善于纳谏,他推行的利民政策非常符合臣民们对于圣明君主的全部期望。作为当时的东宫洗马,杨溥负责撰写敕令,上传下达,更够跟随这位贤明皇子,他无疑是心满意足的。但是,跟古今所有为争皇权,骨肉厮杀的套路一样,随着太子越来越得到臣民的认可和爱戴,事迹不断传到前线,加上两位野心勃勃的弟弟不断的造谣、中伤,于是老皇帝相信了谣言,首先遭殃的是杨溥这些贴身秘书、东宫工作人员。
被捕的那一天傍晚,42岁的杨溥签好了最后一张票拟,交接好了当晚值班任务,想起小儿子早上吵闹着着要吃豌豆黄点心,他盘算着顺便给妻子带些酱肉小菜,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家里孩子们的笑闹声,灯下老婆收拾饭菜的身影,能让紧张戒备的一天瞬间变得温暖舒适。当东宫的绿树红墙藏到了黑暗里,夕阳用舌头卷尽了最后一丝金黄,消失在了1414年9月的秋日里,消失在了詹事府通往御花园的小圆拱门后面,消失在了一直等待捕猎他的锦衣卫头头纪纲手里,从这天起,杨溥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无罪名的牢狱生活。
北京的冬天在阴暗的诏狱里面悄悄变得恐怖而且狰狞,刚开始,被关进来的东宫官员们被频繁的问话,但没有人受到刑讯,即使这样,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们,根本抵不过诏狱的寒冷、饭菜的短缺,和皇帝随时可能下达的赐死的诏令,在饥饿、寒冷和恐惧之下,不断有人死去。
同样恐怖而且狰狞的还有太子的处境,由于老皇帝的猜忌,太子在监国时期颁布的很多敕令被废除,幸亏皇帝的老战友们力保,皇帝派来刺探秘密的大臣也为太子说了不少好话,加上太子始终如一的恭谨、诚恳,所以太子之位暂时得到保全。但是,东宫上下如同寒夜里受到惊吓的小鸟,颤颤巍巍的等待着下一次的怀疑与打击,根本无力保护这些诏狱里的落难臣子。
杨溥的妻子从家里搜刮尽了所有的古玩和首饰,才换来了几顿像样的饭菜,换来了送给诏狱看守的贿赂,妻子和4个儿子已经一无所有,再也无法接济狱中的杨溥,史书上说,这段时间里,杨溥的伙食一度断绝,加上皇帝的心思阴晴不定,极有可能像几年前大才子解缙一样,在诏狱的暗夜里被偷偷杀死。
杨溥每天想的最多的不是前程、官位,而是妻子和孩子是否能够得到照顾和救济,湖北老家的亲人是否被牵连,万一,万一东宫那边忘了这些受难的臣子怎么办?如果早知道仕途这么险恶,当年应该留在石首当个普通百姓,起码一家人还能团圆幸福的在一起。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带来了失眠和梦游,诏狱的看守在每晚的巡逻中发现,杨溥踮着脚尖,以虚弱的步子,慢慢的原地转圈,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鬼魂在游荡,即使听见看守的呵斥和咒骂,也没有反应,就这样直到天明。
入狱的第二年,也许是妻子的贿赂起了作用,锦衣卫那边破例允许家人送来了书籍,从《大学》《中庸》《论语》,到《三国志通俗演义》、《新五代史平话》等小说,杨溥都视若珍宝,终日捧卷苦读,小小的牢房里面书籍堆积成山。一起入狱的东宫同事们已经死亡殆尽,人生再也无力翻盘,而杨溥却将经史子集读尽,挨过了人生中最不可能挨过的苦难时光。据说皇帝曾经问过杨溥等人在监狱里的情况,幸运的是,掌管诏狱的纪纲诚实回奏,皇帝显然非常满意这个答案。这时候,立储之争已定,意欲夺位的阴谋家弟弟被打发到了山东就任藩王,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太子每天都恭谨的向垂老的父亲请安问候,他始终如一的诚恳打动了君王那颗猜忌暴虐的圣心。
后人说,老皇帝不杀杨溥,是看中他的才学和品格,留下他辅佐太子。但我想,当时大局已定,太子地位已经稳固,杨溥死与不死已经不重要了,而且他就是个写材料的,皇帝杀一个写材料的干嘛?再说,狱中读书证明心气和顺,和顺就不会诋毁君父,就不会重算旧账。总之,杨溥诏狱小屋里活了下来,熬到了皇帝驾崩,几乎在第二月中旬,新皇一纸诏书赦免,在仁宗、宣宗两代皇帝扶持下,平步青云,三年升任一品大学士,皇帝给了他应有的补偿和荣光。
亲爱的,命运是残酷且不讲道理的,你越想要什么,越渴望得到什么,它就越不给你,直到你被折磨的血肉模糊,被打磨的强韧无比,它才笑着扔回你怀里。十年前,我用“即使深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你,请你一定要等到春风拂面,花红柳绿的那一天!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三国演义》中的六大谋士,诸葛亮仅仅排第二, 第一名开启了三国乱世。
第六名,鲁肃,他在小说中一直是个老实人的形象,为孙权出谋划策,很深重视,赤壁之战中,他说服孙权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他为人忠厚老实,周瑜多次陷害诸葛亮,他都协助诸葛亮摆脱困境。他是三国中不输于诸葛亮的大战略家,他的大局观非常强,虽然会有短暂的失利,但从长远来看都是对东吴有利的。虽然他并没有为孙权出谋划策指挥战役,但是他却给孙权谋划了一个蓝图和发展方向,这是非常厉害的。
第五名,司马懿,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大反派形象,出任曹魏的一系列官职,是辅佐魏国三代君主的托孤重臣,后期掌握了魏国的朝政大权。他的谋略也是非常厉害的,多次征伐有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住诸葛亮的北伐和远征辽东。
第四名,周瑜,他在小说中出现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周瑜的形象做了一些改动,并虚构了许多情节,也就是小说中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烘托一下诸葛亮的谋略,但在小说中周瑜的智慧也是非常了不得的,毕竟有既生瑜何生亮一说。
第三名,郭嘉,他刚开始投奔的是袁绍,但他和袁绍见过面后,觉得袁绍并不是一个雄主,就离开了袁绍,后来到了曹操手下。曹操见过他后,就对身旁的人说,能帮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后也是非常高兴的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从此郭嘉就成为曹操手下的非常有名的一个谋士。他是曹操手下洞察力最敏锐的谋士,他快要去世时,还给曹操献了一个平定辽东的计谋,使得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兼并辽东,这也就是著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二名,诸葛亮,诸葛亮不用多说,在小说中是真正的主角,拥有无敌的主角光环,智谋堪称是妖孽,多次率军北伐,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
第一名,贾诩,他为什么能力压诸葛亮成为三国中智谋最厉害的人呢?他被人们称为是三国中智谋最妖孽的人,可以说三国这个乱世就是他一手造成的。他第一次出场就建议李傕、郭汜等人召集兵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后来又依靠他一人的力量瓦解了李傕的势力。他给刘秀献计,让刘秀去围攻没有防备的曹操,这场战役使曹操损失了多员大将,也是曹操一生中败的最惨的一次。他还非常善于交际,深知乱世自保之术,所以贾诩才是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
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两大重臣,是清末最有权势两个实权大佬,也是洋务运动的引领者。两人都是治国的良才,又都权倾朝野,可谓一时瑜亮。不过两人虽然齐名,但关系可不咋地,是出了名的对头。自出道以来,两人就一直在争,一直在斗,一斗就是几十年,两人谁都不服谁。最终,这场持续的斗争以李鸿章获胜而结束,左宗棠输了个七零八落,遗恨而终。那么左宗棠为何输给了李鸿章?
第一,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斗争并非仅仅个人恩怨,他们代表了湘淮两系的斗争。两人同出曾国藩的湘军,但由于湘系势力过于庞大,所以遭到了清政府的严重打压。清政府不仅逼迫曾国藩大肆裁军,而且对曾国藩的湘系进行分化,李鸿章就是清政府扶植用来制衡湘系的。湘系在清政府的打压下,势力急剧萎缩,而且一盘散沙,谁也不服谁。左宗棠虽然是湘系名义上的老大,但他根本无法号令整个湘系,沈葆桢、刘坤一等小集团和他走到并不近。左宗棠孤掌难鸣,当他调任陕甘总督后,其势力转移到西北,西北地瘠民贫,左宗棠手里的资源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和李鸿章对抗。虽然左宗棠靠着西征收复新疆让湘系焕发了第二春,但湘系的中兴非常短暂,随着左宗棠被调到中央,从此脱离了军队,没有了依仗。没有了左宗棠的西北湘军(确切的说是“楚军”),也逐渐被分化瓦解。而李鸿章是淮系的老大是淮系唯一的首领,而且是清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李鸿章始终牢牢把持着淮系的领导权,掌握着军权,而且他把亲信安插到了各地和要害部门,淮系其实已经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事实上,李鸿章的北洋已经尾大不掉,清政府也无法动他,清政府最后就亡在了北洋手上。
第二,左宗棠性格孤傲刚直,善于做事,而李鸿章圆滑世故,善于做官。精通官场的李鸿章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大搞裙带和敛财,所以混的风生水起。李鸿章不仅挂着醇亲王、恭亲王等满清权贵,还把慈禧太后哄得团团转,各地督抚官员也纷纷攀附李鸿章这棵大树。在做官方面,左宗棠这个倔骡子是比不上李鸿章的。左宗棠独来独往,不喜欢拉帮结派,手下僚属中多是低品级的官员,而且多是武将,其势力完全不能和李鸿章相比。左宗棠天下大公,不拉帮结派,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难免还是被挤出权力中央,郁郁而终。
第三,李鸿章善于借势,李鸿章不仅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而且还把洋人拉上了船,挟洋自重。清政府最怕的就是洋人,自然不敢动李鸿章。其实,李鸿章的事业能做那么大,洋人是出了不小的力的,起码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洋人那借来那么多钱。而左宗棠是主战派,恨不得把洋人都打跑,所以洋人对左宗棠是比较排斥的。在新疆他和俄国人打,在东南他和法国人打,打来打去,把资本都打没了。他苦心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师被法国人打废了,整个湘军集团也被打的七零八落,湘系集团逐渐被打没了。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力主和法国人和谈,让法国人不胜而胜,白瞎了左宗棠呕心沥血的付出。最终,左宗棠忧愤交加,中法战争后不久就一病不起,病逝在福州。
韩信年少时穷困潦倒,靠蹭饭度日,不过他喜欢带着剑到处溜达。
一日,一位杀猪的屠户堵住了韩信的路,对他说:"我看你经常拿着把剑,挺牛逼的,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这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韩信忍辱负重,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大家一定有兴趣,如果当时韩信做了相反的决定,杀了屠夫,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当然,历史不会重来,不过历史很有趣。
在五代十国时候,还真有一个叫郭威的人也被一个屠夫堵住,屠夫拉开衣服,露出大肚腩叫嚣道:"有本事,你就捅一刀。"
郭威看了看屠夫,想不到这屠夫竟然有这样的变态要求,他只好满足屠夫,拿起杀猪刀,一刀捅死了杀猪的。于是郭威被抓进监狱,择日问斩。
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说,看到了吗,聪明的韩信早就算到这个结果,他才会采用忍让。
可是结局不是这么简单,当地节度使李继韬见郭威身材魁梧,勇力过人,不单单放了他,还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兵,从起郭威飞黄腾达,最后做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面对同样情况,韩信选择忍让,最后帮刘邦打下天下,封为齐王,留名青史;郭威选择以暴制暴,因此得到贵人赏识,成为开国之君。
毒鸡汤: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时候,选择真的那么重要吗?(前提是:人家是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