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传来好消息:经专家初步认定,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发掘,填补了陶瓷考古史空白,为中国古代原始陶瓷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苦寨坑原始瓷窑址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北距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约500米,东南距永春县介福乡约3公里,海拔高度674米。窑址所在山坡瓷土丰富,具备生产瓷器的物质条件。窑址于2014年10月被发现,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中旬开始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35平方米,至今已发现9座窑炉遗迹。
近日,来自故宫、上海、湖南博物院,河南、浙江、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市、县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了古窑址发掘现场。“这是商周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瓷窑址。”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在发掘现场认真查看坑深、坑形、土层,以及坑内出土的青瓷,初步认为,该古窑址属商晚期、西周早期时代。鉴于古窑址的重要性,专家组建议继续对周边进行系统调查,勘探,及时对古窑址进行保护,尽快启动古窑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全面、长久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考古发现周边多处遗址
永春介福乡距离城关23公里,所在地矿产丰富,主要为瓷土。2014年考古工作队在介福首次成功发掘古窑址,2015年又发现一处古窑址。该古窑址的发现对闽南陶瓷烧制史具有重要意义,将福建陶瓷烧制史向前推了千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苦寨坑山地种植芦柑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破碎的陶瓷片,被专家初步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器物残片。这一信息引起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省、市、县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并确认一处古代窑炉遗迹。2008年至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相关信息第一次被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
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永春、德化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于2015年底实施了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野外考古发掘。同时,对周边的山坡进行局部调查与勘探,新发现多处商周时期的遗址。
黏土特殊低温烧制成瓷
经考古发掘,苦寨坑窑址的窑炉均为地穴式龙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组成。已清理出的窑炉,一般长约3—4米,宽约1米。窑炉的火膛处左右壁有圆弧状和“凸”形两种,窑室平面呈长方形。从发掘情况看,几乎所有窑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期窑炉或人类生产活动的破坏,但大部分窑炉结构保存较好,可分火膛与窑室二部分。
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标本及一件石器,陶瓷器中绝大部分为原始瓷和窑具。原始瓷器形有尊、罐、豆、钵、纺轮等。器物均采用贴片法分段制作,再粘接而成,多呈灰色或黄白色,胎土大多较细,质地坚硬,也有一部分因火候低致胎质松软。釉多呈青灰、青绿色,部分略偏褐或泛黄。装饰上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网格纹、条纹、戳点纹、鼓钉纹、几何纹、云雷纹、水波纹等,还有一系列的纹饰组合,如弦纹、戳点纹、几何纹组合;网格纹、弦纹组合等。
根据相关报告,经过实验论证,介福陶瓷富含伊利石矿物,具有良好的塑性,可以单一用介福瓷土来制作陶瓷。介福乡这种材料被命名为“伊利石型低温陶瓷黏土”。也正是拥有这种黏土——成分相当均衡,不需添加其他材料,并只需低温烧制就可以成瓷,永春先民能够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商周时期就烧制出如此高水平的陶瓷。下一步,可以对介福瓷土做进一步研究,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