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5 篇文章

标签:科举 第12页

解密: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个选拔制度?-历史故事

解密: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个选拔制度?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

历史解密 阅读(54)
明清时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无土地没资格参加科举-历史故事

明清时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无土地没资格参加科举

  以往学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多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角度进行探讨,注重从上到下看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史兴起以来,史学界的眼光开始“向下”,注重从下层民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与科举是普通民众改变身份、地位的主要手...

历史解密 阅读(67)
解密:该如何评价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历史故事

解密:该如何评价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南北榜案这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当下...

历史解密 阅读(73)
解密: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直至终结的?-历史故事

解密: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直至终结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

历史解密 阅读(62)
明初南北榜事件经过:没有一个北方人考上进士-历史故事

明初南北榜事件经过:没有一个北方人考上进士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

历史解密 阅读(55)
明初南北榜的历史背景:刘三吾成为科举主考官-历史故事

明初南北榜的历史背景:刘三吾成为科举主考官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其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在主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经反复斟酌,终圈定了78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刘三吾在当时可谓大儒,此人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

历史解密 阅读(64)
解密:古代的科举有着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历史故事

解密:古代的科举有着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历史解密 阅读(62)
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历史故事

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

在历史书中,清朝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王朝。这个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帝王昏庸无道,政府腐败无能。这个王朝扼杀进步思想,文字狱盛行;这个王朝偏安一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朝代在科举制中所行使的严刑峻法却着实让人感...

历史解密 阅读(50)
解密:慈禧太后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历史故事

解密:慈禧太后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

  古代考状元成绩最好的中,这似乎是自然规律,然而在慈禧手头上却亲自点过一位考得最差的状元,还好这位状元最终的表现非常不错,不然慈禧肯定又得背一条罪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

历史解密 阅读(53)
唐朝科举竟曾现“零录取”:因奸臣李林甫妒贤嫉能-历史故事

唐朝科举竟曾现“零录取”:因奸臣李林甫妒贤嫉能

  在天宝六年,唐玄宗已经由前期的励精图治,进入了后期的昏庸无能。这一年,举行科举考试,意在网罗天下才子。而赴考的人,也和往年一样,熙熙攘攘,不计其数。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个都没考上。换言之,录取率为零。这种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历史解密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