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老家是琅琊郡,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因为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到了三国时期,这个家族就更是了不得,竟然在魏蜀吴都有了三公之位的高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诸葛亮,在蜀国做到了丞相。有人认为这是东汉乱世的世家大族的有意布局,意在多一种选择,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事情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出仕的。
诸葛瑾生于公元174年,是三人当中的大哥。诸葛瑾年少时曾经游历过京师洛阳,对《诗经》、《尚书》和《左氏春秋》有深入的研究。在为生母守孝期间遵守礼节,侍奉继母恭谨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汉朝末年因为中原战乱,诸葛瑾避乱来到江东。正好赶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诸葛瑾,认为他很奇特,就把他推荐给孙权,和鲁肃等人一同被当作贵宾对待。诸葛瑾短暂担任过海盐县长,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又调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和刘备建立友好关系,他和弟弟诸葛亮见了面,所办的都为公事,私下里没有见过面。
诸葛瑾最终官至东吴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比哥哥诸葛瑾小七岁。两人的父亲是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经担任过泰山郡郡丞。诸葛亮还在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此时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赶上朝廷又另外任命了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一向和荆州牧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前去投奔刘表,于建安二年(公元197)病逝。叔叔去世以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读书做学问,直到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归属刘备。最终官至丞相。
诸葛诞字公休,也是诸葛丰的后人,一般认为他是诸葛亮的族弟。史书没有记载诸葛诞和诸葛亮是不是同一个爷爷,应该说关系不算太近,只能是同族而已。诸葛诞开始以尚书郎的身份担任荥阳县令,后来调入京师担任吏部郎。再后来逐渐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因为魏明帝厌恶他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将其免职。到曹芳当了皇帝,曹爽专权,又将诸葛诞官复原职。最终职务是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
三人在《三国志》当中都有传,同时都提到了他们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汉元帝是前48年在位,前33年去世。也就是说,诸葛丰这个诸葛三兄弟共同祖先已经离他们有二百多年了。除了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对于诸葛诞来说,恐怕株连三族甚至株连九族,即便是放在一个国家,他们之间也牵扯不到一起了。要说的只有诸葛兄弟的出仕有没有关联。
说到诸葛兄弟的出仕,必须提到他的叔叔诸葛玄,而关于诸葛玄的经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豫章太守周术病死,刘表上表让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治所在南昌。朝廷听说周术死了,又派遣了朱皓代替诸葛玄。朱皓从杨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朱皓进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死了诸葛玄,将他的首级送给了刘繇。
两种说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诸葛玄的去世时间,都是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这时的诸葛亮16岁,诸葛瑾23岁。如果说,诸葛家族要想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或者说在不同的诸侯手下谋求发展,能做出这种安排的只有叔叔诸葛玄或者是哥哥诸葛瑾,而诸葛瑾恰恰和叔叔兄弟处于失散状态,相互之间音信都不通,又怎能做出这种有意的布局?另外,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孙策这时候尚未独立,虽然已经攻下了吴郡和会稽两郡,但名义上还属于袁术。这一时期,诸葛瑾即便是知道了弟弟在刘表属地的叔叔那儿,自己的前途在哪儿尚且不知道,又怎能顾得了弟弟?
还有一个时段就是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这一年,刘备来到了荆州。这是历史给予刘备诸葛亮的共同机遇,古人常常提及的“天意如此”,用在此事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刘备有王室的背景(尽管有点儿虚无缥缈)、有将军和刺史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军队和人员班底,但因为长期的飘荡不定没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或者说因为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而诸葛亮有对天下大势充分的战略思考而缺乏硬实力,可以让他借用的力量要么不能成大事(刘表、刘璋),要么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员架构(曹操、孙权),是刘备的到来和相互的需求让两人一拍即合。这种结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谁都有这种机会,更不是谁想创造就能创造出这种机会来的。
那么,这个家族为什么会在三国发迹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家族的家风,那就是勤学不辍。诸葛亮就不用说了,一篇《出师表》进入《文选》,这般功力古今能有几人?诸葛瑾年轻时就治学有专,诸葛诞被称为“四聪八达”之一,虽然因浮华被免职,却不能否认他是“当世俊士”。还有他们的后代,不管其结局如何,其官职是不是因为借光于父辈的荣耀,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好学者。
所以,诸葛家族“一门三方为冠盖”的荣耀,最主要的并不是在哪里发展,而是都有这个才学和本领。这也应了那句俗语,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怕的是你并不是那块金子。当然了,国家分治的状态也给了三个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否则,在一个君主治下,谁也不可能把这么多的高位授予一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