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循规蹈矩的帝王嘉庆不为人知宫闱生活

  中国帝王君临天下,一举一动要为万民做出楷模,而且,清朝帝王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工作繁重,心理压力之大,非凡人所能想象。此时清朝由盛转衰,国事如麻,嘉庆帝常常不免焦头烂额的感觉。但是,帝王也与凡人一样,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嘉庆帝忙里偷闲,放松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嘉庆帝都有哪些爱好呢?他的宫闱生活又如何呢?

  古人把皇帝神圣化,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在一般人眼中简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那样高居于尘世之外。

嘉庆

  中国儒家讲求“修身”??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胸中一团正气的人,为此,就要“寡欲”,帝王更应如此。这不仅因为欲望一多,就要为物欲所累,难以成为高尚的人,而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试看《聊斋志异》中《促织》篇,皇帝喜好斗蛐蛐,搞得天下不宁,上演了平民百姓生死歌哭的悲剧一出。所以,中国古代史官记载帝王的言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就是要限制帝王不要为所欲为,信口开河。

  嘉庆帝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了皇帝以后,一举一动都要为天下树立规范,越发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所以,关于嘉庆帝的私生活,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皇帝也是人,日理万机之余,也有七情六欲、兴趣爱好。

  导演戏剧,兴致盎然

  嘉庆帝好听戏,而且,兴致很高。

  嘉庆的父亲乾隆皇帝统治期间,国库充盈,国势强盛,作为太平盛世的一个点缀,宫中演戏达到鼎盛。不惜巨资,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建了很多奢华的戏台,教养戏班。每逢庆典,各地戏班也纷纷进京,搭台唱戏。当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京,就蒙赏赐看了一上午戏,最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扮演,他们为此做了种种猜测。其实,说是“男演员”也未必准确,演出者均为太监。根据《清秘述闻》记载,学戏太监都住在景山观德殿后面,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清朝不像明朝,宫中不设女乐。

  别看乾隆帝统治期间演戏频繁,但并没有史料表明乾隆对戏曲有多么的爱好,只要锣声一响,乾隆皇帝觉得够味、够排场,就心满意足了。乾隆一生忙于国事,当时天下太平,没有太多令皇帝烦心的事情,于是,乾隆皇帝就没事找事儿地制造些文字狱。一次乾隆听戏,听得心不在焉,突然想到这些戏文多为江浙一带的文人编排出来的,有些甚至传自明末,这其中会不会有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内容?于是下令东南官员查禁“违碍”曲本,鸡飞狗跳地折腾了两年,并未取得什么成果,反倒发现另一个问题??此时淫戏成风,于是,运动改变方向,转为“扫黄”。

  嘉庆帝亲政初年,曾发布过两道跟戏剧有关的谕旨:一道是禁止北京内城演戏,封禁了城里的戏园子,这既有扭转浮华风气的考虑,也有防止八旗子弟挥霍浪费的用意;再一道谕旨是在查处湖南布政使郑源?贪污腐败案中,下令“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清仁宗实录》卷45,嘉庆四年五月丁丑。]。此外,嘉庆帝看戏较有节制,五十大寿时官员请求“广陈戏乐”,歌舞升平,被他严行申饬。

  嘉庆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务,但爱好戏剧也是不争的事实,亲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责他“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嘉庆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发配新疆。其实,洪亮吉所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嘉庆是清朝迄此时为止对戏剧最为痴迷的一位君主。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嘉庆元年正月,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嘉庆帝一连看了十八天大戏。当时父亲乾隆虽然退位,但在和?辅佐之下大权独揽,嘉庆帝无事可做,所以,狠狠地过了一顿戏瘾。

嘉庆

  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嘉庆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大权独揽,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节俭,又要为臣民做表率,听戏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不过根据专门研究清代宫廷戏剧的丁汝芹先生介绍,嘉庆皇帝精通戏曲,无论筹备排演新戏、分配角色,还是舞台调度,他几乎事事过问,称他为清宫戏剧导演也不为过[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第166~16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嘉庆七年的一天,太监排演新戏,嘉庆帝手持脚本,坐在台下,翘着二郎腿,目不斜视,一副“制片人兼导演”的派头。

  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免不了即兴发挥,嘉庆帝拍手叫停,严厉地说:“在本子上的许念,不在本子上的不许念!”

  最后一句显示了帝王的身份:“钦此钦遵!”

  演员趴在台上诺诺连声,把头磕得咚咚响。

  嘉庆帝接着说:“孙福喜嘴里念得忒快,以后慢慢的念唱!”

  孙福喜忙不迭地叩头谢恩,谢皇上开导。

  “还有!”

  嘉庆帝接着说:“第五出奸臣潘仁美说‘定场白’(自报家门)的时候,要一人吊场,吊场结束,众人随即上场。钦此!”

  众演员做出豁然开朗和深受教益的样子,连连点头称是。

  嘉庆帝看戏认真,有时连锣鼓鼓点稍微出错也能发现,有时也改唱词,比如,一句“万年长庆”,就被皇上改成了“万年嘉庆”,很明显,皇上要讨吉利。此外,角色的服饰、道具有时也会过问,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嘉庆帝看得高兴,立即奖赏,不过他出手并不大方,往往赏些手巾、荷包、扇子之类小玩意,倒是很实用,但不值几个钱。皇上要是认为演员演得不好,轻者罚月例银子,重者拉下去责打二十大板。不要以为嘉庆心狠手辣,这些太监从小学戏,挨打是家常便饭,挨完打还要给皇上叩头谢恩呢。

  清宫在咸丰之前不请民间戏班进宫演唱,剧目约定俗成,很少变化,新年上演什么剧目,帝后生日上演什么剧目都是固定的,所以,皇帝往往欣赏不到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戏剧。嘉庆的时候还沿用着乾隆时代的服装、道具、戏台,宫中戏班的编制也较大,太监视学戏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能被选中学戏,均感十分荣幸,学习十分刻苦,积极性很高。

20170405102155575_副本_副本.jpg

  宫廷唱戏,集中在年节庆典期间,这时候连天大戏,从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更何况此间国事如麻,动乱较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听戏,嘉庆帝偶尔以此调剂一下情绪,更多时间是茶余饭后叫来太监清唱几段,然后再指点一番,并没有因此耽误国政。

  东巡祭祖,喜忧参半

  嘉庆时已非盛世,但盛世的一些制度还一定程度地保留着。比如,康熙、乾隆时代皇帝经常出巡,差不多每年举行木兰秋?的制度,在嘉庆朝也能看到,只不过王朝到了衰落期,这类活动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力不从心的颓势。

  尽管清朝皇帝不愿意承认,实际上无论是出巡,还是木兰秋?,都带有很强的行乐的色彩。皇帝成天圈在紫禁城的高墙之内,处理着各衙门无法处理的烦心事,一举一动都要受礼法的限制,身体、心理压力较大,需要定期放松一下。

  嘉庆帝当皇子时,随父皇乾隆帝南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皇帝出巡,非同小可,兴师动众自不待言,花钱更是如流水。此时国势不振,经济危机,要是再来个“嘉庆下江南”,群臣肯定会坚决反对;更何况嘉庆帝崇尚节俭,也不会动这个念头。不过,嘉庆帝在位期间曾两次回到东北祭祖,当时中国是宗法社会,崇拜祖先,皇帝回乡上坟,群臣总不好阻止。

  清王朝发祥于辽沈地区,在那里留下了宫殿、城池、陵寝。就陵寝而言,有兴京的永陵、盛京的福陵和昭陵,合称“关外三陵”。

  兴京的永陵在今天抚顺新宾,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父亲、爷爷、太爷爷等先人,在清朝皇帝系中,辈分最高,但他们并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什么功业;其皇帝身份是顺治皇帝追封的,陵寝也是后建的,规模不大。

  盛京??今天的沈阳有两座帝陵??福陵和昭陵,分别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这父子二人严格地说只是东北地方政权的首领,但由于他们为大清朝奠定了立国的基础,确立了开国的规模,其子孙后来入主中原,建立了威震亚洲的大清帝国,所以,他们的陵寝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为了表示对祖宗的孝心,历代皇帝都有增建,即使到嘉庆年间,昭陵的工程仍然还在进行着。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关外三陵驻扎重兵,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陵寝事宜。按照礼法,清朝皇帝也应该随时回去上坟扫墓。但嘉庆之前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回到过东北,康熙去过三次,乾隆去过四次。按说盛京距离北京并非十分遥远,关键是那时中国交通十分落后,到东北不像下江南可以乘船,长途跋涉,较为辛苦。

  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逝世,嘉庆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待统治地位稳定之后,他就把回盛京祭祖提上了日程。嘉庆五年,嘉庆帝宣布将于明年回盛京谒陵,根据《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记载,奉天当局已经开始筹备相关事宜,如加固桥梁道路,修葺宫殿,但后来御史上奏,表示镇压白莲教起义正处在关键时刻,地方善后也需要大笔经费,而东巡一次需要二三百万两,花费太大,希望皇帝暂缓举行。嘉庆帝接受意见,搁置了这次祭祖谒陵的打算。此后又因天灾频仍,结果一拖就是好几年。

  转眼到了嘉庆十年,此时风调雨顺,社会相对较为安定,嘉庆帝决定回盛京谒陵祭祖。七月十八日,嘉庆帝一行自北京启程。此时北方刚刚入秋,天气凉爽,雨季结束,是适于远行的好日子。

  十天之后,皇帝一行出了山海关,顿觉荒凉,秋风秋雨拂面而来,大队人马跋涉在泥泞之中,步步艰难。更令嘉庆皇帝堵心的是,半天走了十几里路,别说人影,连条狗也没见到。想到当年随父皇南巡,沿途百姓山呼万岁,地方官前后趋奉的情景,而脚下这块土地的父母官??宁远州知州干脆就没露面,嘉庆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突然,发现前方有几个手持铁锹,身穿蓑衣的人影,待走近一看原来是盛京将军富俊带着下属前来迎候,并亲自为皇上垫道。

  嘉庆帝一股火全发在富俊身上,怒气冲冲地质问:

  “跸路泥泞难行,地方官本应带领民夫伺候,为何数十里内,道旁并无一人!”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揭秘:循规蹈矩的帝王嘉庆不为人知宫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