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顺治出家”,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顺治在其爱妃董鄂氏病逝前后,独锁深宫,参禅论道,一意要遁入空门。甚至在高僧玉林要焚死为之化度的僧人行森时,仍执意落发具戒,着僧衣芒鞋,义无反顾,皈衣佛门。面对此情此景,孝庄不得不下旨以“龙驭归天”的谎言来掩盖顺治实已出家的真相。一些观众和读者纷纷询问: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因此,且莫将其视为仅是奇闻轶事。对此两大历史疑案传说的来龙去脉及其论争予以评说,或许对读者了解事情的真相有所助益。
三个当事人——福临、孝庄与多尔衮
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正月(1638年3月),乃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九子,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值崇德八年(1638年)皇太极突然病死,引发了一场皇位的激烈争夺。经过相互权衡与妥协后,才由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并由他的两位叔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辅政。1644年9月福临进入北京,改元顺治,然朝政仍由多尔衮把持。多尔衮居功自傲,独断专横,根本不把顺治放在眼中。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翌年顺治始亲政,不久,即以多尔衮擅权作威,谋逆篡位等罪名,将之削爵夺封。
孝庄文皇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特氏。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永宁宫庄妃。其子福临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其孙玄烨嗣位,又尊为太皇太后,因是皇太极之妃,而皇太极之谥号乃“文皇帝”,加之其子、孙又都是皇帝,因由妃称后,谥“孝庄文皇后”。她天质姿丽,聪明能干,且有谋略。其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更替。在皇太极时期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
“孝庄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多尔衮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多尔衮轶事》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具体。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多不足为据。此事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文字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十首,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写当时事,似有所据。何况多尔衮恰于顺治五年已被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太后的寝宫。词中说的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太后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还有其他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由“叔父”改称为“父”,显然与母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岂非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有再嫁多尔衮的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妇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
针对“孝庄太后下嫁”说的根据,孟森撰有《太后下嫁考实》,予以一一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况且“诗之为物,尤可兴到挥洒,不负传言之责”。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此外,孝庄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极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葬,这在古代与此后都不乏实例。
孟先生还认为既然“皇父摄政王”之称是公开之事实,倘若有“太后下嫁”事为何不见于清代官书档案?与孟森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学者郑天挺教授也曾撰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一文,提出“多尔衮以亲王摄政称皇父……疑皇父之称与‘叔父摄政王’、‘叔王’同为清初亲贵之爵秩,而非伦常之通称”,似与下嫁事无关。总之,孟森等认为,不能只凭张煌言的诗,以孤证论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顺治出家的传说,事出有因,正如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所说:“彼据《清凉山赞佛诗》等模糊影响之词,谓顺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谓绝无其事者亦未为的论。”陈垣老还曾撰有专文,说明“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据有关佛教典籍,如《憨璞语录》、《续指月录·玉林传》及《玉林年谱》、《北游集》等书记载,从顺治十四年起,他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玉林、憨璞聪、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顺治曾封玉林为“国师”,并请玉林为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且执弟子礼。
他还请茆溪森为自己化度剃发,《续指月录》曰:“玉林到京,闻森首座为上净发,即命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此”,说明顺治本已决心出家,经劝阻方罢(见陈垣《汤若望与木陈》载《陈垣集》。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与各种野史、演义中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似乎都是缘于顺治好佛的事实。
截至目前清史学界有关顺治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认为顺治晚年确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终未成为事实。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和传说,而关于清代宫廷的传说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满族居统治地位,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各种社会习俗,人们从有趣与好奇心理出发,编撰各种引人入胜的传说;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际及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华夷之辨”的观念支配,另方面出于反满、排满的政治斗争需要,多有敌视与鄙弃满族的心理,出于宣传需要,人们编撰了各种带有丑化和夸大其词的传说。
今天,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友爱出发,对之应有科学地分析;其三,宫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之争异常尖锐和复杂,加之宫闱之内又十分神秘与森严,发生在宫廷内的各种事件,经过口耳相传,难免失实。再加各朝统治者,又常常根据政治风云变幻而篡改各种官书档案,因此,今人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清代宫廷的传说,应明析有关史料的真伪,科学地予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