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时期为什么不能在身上纹精忠报国等字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的故事,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此后人们的纹身模仿基本逃不出这个典范,而纹身的诗配画、细密画传统就给淹没了。其实更多的历史文献里,是将这四字写成“尽忠报国”,由于小说、唱本的“精忠报国”传播更广,流传至今。在当年纹身时,“精”、“盡”的笔画一样多,但可能“精”字更好认些,我们就不妨从俗,写作“精忠报国”。

  到明代时,有几个刺“精忠报国”的例子,不但触犯禁忌,而且遭到了围观群众的嘲笑。其中一个例子来自精英阶层,即王阳明弟子黄绾。黄绾于嘉靖九年时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被河南道御史张寅弹劾违法十事,包括贪污等,黄绾也立刻上章辨称对方是挟私报复,并说自己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忠心可鉴。但黄绾的这个爆料,反被张寅再次上章,扣了个更大的帽子“欺君罔上”。黄绾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中,与他的同乡战友张璁一起,与嘉靖帝站同一阵线。

2.png

  因这层原因,此前几次被同僚弹劾,都得到了皇帝的无条件支持。但此次“精忠报国”一出,皇帝却下旨让南京部院两方核查。最后的核查结果,以两方都无事结尾,但“精忠报国”一段,却使黄绾沦为了士林笑柄。最早记录这事的是王世贞的《弇州史料》,此外焦竑《国朝献徵录》、茅元仪《暇老斋杂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冯梦龙《古今谈概》,直至俞樾的《茶香室续钞》,都以“故事永流传”的姿态,一直延续着这个笑谈。

  另一个底层军人的例子:正德五年,军余刁宣上疏自言刺“精忠报国”四字,杖三十,发海南充军。历史笔记留给我们的片言只语,也许当时人能会心,但我们就难免有些疑问。为什么《精忠记》还在舞台上流行,而现实里的人却不能刺“精忠报国”呢?笔者只能猜想,具体到黄绾的例子,他触犯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诸多禁忌,一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二是放弃了与皇权制衡的清流知识分子的操守,后一条显然更犯忌。

  而皇帝需要保持高大的形象,对于刺“精忠报国”的知识分子,为自身形象计,还是保持距离比较好。那个底层军人,显然就是不自量力,“国”,并不是他一个小角色能“报”的,他只需要服从命令,而不是站到那么高的高度,为国家操心。所以,对于他,连个解释和罪名都没有,直接一顿打,发到海南充军了事。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揭秘:明朝时期为什么不能在身上纹精忠报国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