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

  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姜维历来被人认为是一个平庸之人,穷兵黩武。但我认为姜维是一个国家之栋梁,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姜维乃一降将。因此全蜀国将士都十分排斥他。唯有诸葛亮一人保护他。诸葛亮死后,姜维常常受人弹劾。军中拥护他的只有几人。虽官拜大将军,但权利微小。每次带兵北伐不过万人,却战果不小。在蜀炎兴元年,钟会邓艾几十万人大举攻打蜀国,姜维以弱小兵力,阻住钟会十万兵,差点使钟会撤回。那么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c8750ec6f4975e08e4dd3b38.jpg

  瑕疵:其一,不顾国力,妄动兵戈。前面已经说到,蜀汉在三国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诸葛亮十几年间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大大的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可以说当时蜀汉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姜维最初就是抱定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的念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对。诸葛亮故后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局面,理顺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休养生息。以姜维当时的资历与地位也许前两条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积蓄战力还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维毕竟年轻,虽有多位重臣劝阻(前有尚书令费袆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后有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依然执意主动进攻。主动进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兵败溃退,在敌人的国境内不得地利,人员、粮草、装备都很难安然撤回国内(“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 “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此消彼长,消耗太大,连败对军队的士气和国力都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张翼曰: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当时蜀汉国内的民情)。三国中期,谁也一口吞不下谁,实际上打的就是消耗战。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不如安土守境,养精蓄锐,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以战养战。初期姜维尚且年轻,有这个待机的时间,可谓年轻气盛,轻举妄动,此一误也!

u=1914077705,981111500&fm=21&gp=0.jpg

  其二,术业不精,行事不稳。虽然姜维得诸葛亮真传兵书,熟读兵法却未得武侯用兵之真谛。诸葛亮作战突出的特点就是谨慎,虑事周全,知己知彼。姜维比较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历数姜维的数次北伐,往往就败在缺乏谨慎,虑事不周上。头一次是败在联络羌兵迟到,孤军深入;第二次是败在过分依赖羌兵,羌兵临阵倒戈,以至全军溃散;第三次是败在邓艾的疑兵之计上,竞被几百人一通火鼓吓回了汉中;第四次是偷袭不成,反中邓艾伏兵之计;第五次竟然上了邓艾的当,被人耍的团团转,中了缓兵之计,平白无故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第六次是后主听信谗言,这倒也罢,不算姜维之过;第七次是布置不周,反被魏军败兵烧了栈道,毁了粮草,胜仗硬是打成了败仗,真是岂有此理。等等此类皆非将士战之过,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姜维指挥谋划上的重大失误。智谋不如邓艾可以谨慎弥补,可惜姜维却从不吸取教训,多次犯类似的错误。若武侯在日,安得如此;若武侯重生,又安得不哭。失误一、两次;中计一、两次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毕竟天下无常胜之兵、常胜之将;但是三番五次如此这般,还老是败的十分低级,未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哪象是武侯的得意传人。说轻一点的话是术业不精,如果说的重一点的话,姜维是另一个马谡,五十步一百步而已。此二误也!

f636afc379310a55cfda95a3b74543a9832610ee.jpg.png

  其三,性格固执,不听良言,人际关系不佳。姜维身边并非没有有识之士,他们也多次就某些具体的问题劝谏过姜维,比如前面提到的尚书令费袆、征西大将军张翼,只是姜维从不采纳。作为同僚,当具体战略问题发生分歧之时,姜维甚至缺乏作为一国军事统帅所应有的涵养。(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后期曾做《仇国论》,劝谏姜维安内而后攘外,说的既诚恳又透彻,可是: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掷之于地。)光三国演义中提及的就有好几处,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时由于个人涵养问题得罪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为帅者,树立绝对的权威是必要的,可是这并不代表独断专行,不听参谋人员的合理建议。如此几番,很伤人心,所谓独木难成林,支撑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为一位统帅,成为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此三误也!

9358d109b3de9c82eddaa7206c81800a18d843e5.jpg

  其四,无仁者之心,缺大将风度。所谓的“缺大将风度”其实在上文里已有了部分叙述,最关键的是无仁者之心。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崛起于群雄之中乃是以仁德为本。可是姜维在他的第七次伐魏中(即利用司马昭弑曹髦,立曹奂之机伐魏那次),因为功败垂成,一招不慎,被魏败兵将栈道烧毁,损失粮草无数;结果在盛怒之下竟然犯了一个大错。三国演义中叙述道:余兵尽被姜维坑之。要知道除非是势力绝对的强大,否则争天下要靠民心。姜维采用活埋的残忍手段屠杀魏军的降卒,从中国传统道德角度讲就是不仁,试想魏国的军民还能不同仇敌忾吗,魏军作战时还能不殊死抵抗吗?反观魏国方面遇到类似事件时,钟会说:古之用兵者,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若尽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国之宽大。两厢比较,姜维就落了下风。所以说,此四误也。

2e4e251f95cad1c8436c7def7b3e6709c83d5127.jpg

  其五,逃避矛盾,明哲保身。这一条说实话是有点苛求姜维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他与宦官黄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时,采取屯田汉中以求自保的措施,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也许姜维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是事实上当他远离政治旋涡,保全自身的同时,也就注定了后来蜀国的命运。没有了钳制,蜀汉朝中混乱的政局进一步失控,呈现小人得志,君子被弃的局面。同时姜维作为蜀汉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也就失去了居中调动,策应四方的能力。从而也就导致了后来邓艾偷袭成都,姜维鞭长莫及的结果。这就是一种政治责任感,也是政治眼光的问题。一般认为,姜维不外出汉中屯田留在成都也未必会取祸。因为后主刘禅的一大“优点”就是软弱胆小,除了一个污蔑他通奸的大臣外,他没有杀戮过臣子;所以说他会听信谗言杀害姜维,恐怕倒也不至于有这种魄力和胆量,他其实只要没人打搅他享乐就可。如若姜维留在成都,恐怕蜀汉还能多延续一段时间。此五误也!

18c5af6e44d812d681cb4a5c.jpg

  其六,孤注一掷,压错宝。后主投降以后,其实民心还是恋汉的。此时姜维却错误的将宝压在了钟会的造反的身上,试想魏兵征战多年,大局方定,家属在魏,谁有肯从叛呢?反过来说,如果姜维审时度势,携蜀汉宗族奔南中七郡,收拢部队,借南蛮兵,并东吴已经发出的援军五万,以姜维的能力至少占了地利(魏军对西蜀的地形自然熟不过姜维),人和(毕竟西蜀的民心还是向汉的)再奋力一博,时世如何倒也未可知之。只可惜姜维要搞地下工作,就算他心脏病不发,以当时成都的情况,计策也决然成不了(君不见事败之后: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

  其实归根到底,关于姜维的非议,还是根源于他的定位问题。如果把他定位于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么上述的六误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只把他作为蜀汉的国防部长来看,那么上述六误并不完全成立。从姜维的人品和操节来看还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倾向性问题,反倒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疑惑,把姜维拔的太高,与事迹不太相称。姜维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军事将领,而非拥有良好大局观的统帅,这点他远远比不过诸葛亮,甚至逊于同时代的司马昭。虽然从个人的角度讲,姜维的志向、坚毅、节操是值得后世推崇的;但是作为一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蜀汉灭亡,姜维是不能辞其咎的,他有他应当负的的责任。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