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少之刘弗陵为帝,年迈的汉武帝怕子少母壮,钩弋会牝鸡司晨。晚清时期,咸丰帝临终前肃顺上禀了一句“效钩弋故事”,吓得当时的懿贵妃浑身发抖泪如雨下,慈禧这样的铁腕女人都如此可见其残忍程度。钩弋故事是汉武帝应急临时想出来的可怕主意,更可怕的是北魏王朝,将此典故演变成了北魏立朝的纲纪制度,并沿袭了百年,这也是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的原因。

俗话说母以子贵,可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子贵母死”呢?所谓的“子贵母死”,也被称为“立子杀母”,即是说皇帝在册立太子前,先将其生母赐死。这种传位方式非常残忍,一般的皇帝都不会采用,开此先河的正是汉武帝,而形成制度传承下来的,却是拓跋王朝。

说起汉武帝“立子杀母”,虽然残忍,但好在西汉王朝仅出现过这一次,然而拓跋家族的“子贵母死”,却是代代延续,让人触目惊心。给大家看几句《魏书·皇后传》的记载,说是毛骨悚然也不为过。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因为这种原因死去的皇后有很多,小编只随机挑选了其中三人。如果仔细看下这份死亡名单,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后面的两个皇后李氏、林氏可以称作为是“依故事”“依旧制”而死,为什么排在最前面的皇后刘氏,也被称为是“以旧法”而死?这个“旧法”到底有多“旧”?

为了解开这份挥之不去的疑惑,笔者仔细查阅了《魏书·序记》的有关记载,然而并未有任何关于这种“旧制”的明确记载。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皇后刘氏,便是这种残忍制度的第一个牺牲品,而制度的制定者正是开国皇帝帝拓跋珪。那么,拓跋珪又为何要制定这种残酷制度呢?

  知道这个制度的人们普遍认为拓跋珪不过是在学习汉武帝,倘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还是先说说大家所熟悉的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事吧,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壮”和“女主颛恣乱国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础,后者则是病症。

  那个时候,汉昭帝刘弗陵只有七岁,生母钩弋夫人二十六岁,可以说是青春年少,而汉武帝呢?已经六十九岁了,可谓是老态龙钟。虽然被称作“万岁”,不过汉武帝还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因此为了防止钩弋夫人成为第二个吕后,果断将其赐死。

  “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

  我们再来看看北魏这边,皇后刘氏死的时候,拓跋珪不过才三十九岁,正是壮年时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岁,算是血气方刚,加上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继承皇位完全没问题,要知道拓跋珪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建国创业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临死前赐死她,何必要在册立太子的时候下手?何况等拓跋珪再活个十年八年去世的时候,太子也已经完全成熟稳重,根本没有赐死刘氏的必要了。

  所以笔者认为,北魏这一制度绝对不是对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简单模仿,小编认为北魏这一制度的产生,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

  拓跋氏族在建立北魏之前非常落后,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不久,当时的女性地位还非常高,《魏书·序记》中更是把妇人比作“天女”,也有一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妇女也有着很强的权力欲。作为东胡的一支,鲜卑还有着“先母而后父”的传统,北魏要成为一个专制帝国,要真正实现“父子家天下”,就必须要对那些阻碍封建化进程的落后习俗开刀,首当其冲的是就是这个根深蒂固的“母权制”。

  小编认为,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这一手段,可以使太子拓跋嗣彻底摆脱来自母亲的干扰,真正实现大权在握,这才是设立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

  此外,北魏存在的现实情形也让拓跋珪头疼。拓跋部之所以能够成功复国建立北魏,离不开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的鼎力支持。随着敌对政权逐渐消灭,开国皇帝拓跋珪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戚势力的潜在威胁。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发生过外戚干政的事,有些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作为开国皇帝,加上饱受灭国之苦,拓跋珪为了保住这份失而复得的皇位,他必定会采取一些手段来防患于未然。

  一旦太子拓跋嗣继承皇位,他那来自独孤部的生母刘氏,就可能成为该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权血缘纽带,那么北魏也出现一个新的“王莽”,悲剧还会再度上演,这是拓跋宏所无法接受的。因此经过思考,拓跋珪决定赐死刘氏,这样通过震慑可以有效杜绝外戚干预朝政,防止皇权旁落,因此这是“子贵母死”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

  纵观历朝历代,有着像拓跋珪这种独特视角和忧患意识的皇帝,实在是不多见。为了让这种消除妇人和外戚干政的制度顺利推行下去,拓跋珪需要一种无形而又格外高压的力量,来堵住所有反对者的嘴。于是,他向所有人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拓跋部有着“子贵母死”的祖制,并按照这个老规矩把刘氏处死。根据《魏书·太宗纪》的记载,拓跋珪在对儿子的教诲里谈到了这个问题,说自己是学习汉武帝。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子贵母死”和“立子杀母”是不同的概念,那拓跋珪此时又为何要搬出汉武帝呢?小编认为,当时的北魏正倾心于汉化,拓跋珪说自己“远同汉武”,就把看起来像但实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捆绑在一起,更是为“子贵母死”制度披上了一层合法合礼的外衣。

  那这种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确实没人染指皇帝的权力了,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这种“子贵母死”的阴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将“拓跋”改为“元”姓)当皇帝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后宫妃嫔们都焚香祷告,祈求生下王爷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来之前怎么知道孩子会不会被立为太子呢?所以妃嫔们采取了更干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堕胎。

  此外,根据《魏书·皇后传》的记载,当时的皇后高氏非常爱吃醋,一般的妃嫔很难得到皇帝的宠幸。对一个皇帝而言,最大的政治危机不是有人造反就是没有子嗣,而元恪就面临着绝后的情形。在这危急关头,一个不怕死的宫人胡氏挺身而出,艰难地为皇帝生下了元诩这棵独苗,因为对北魏王朝延续的卓越贡献,她被册封为充华嫔。经过这件事,元恪发现很容易出现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为了王朝的延续,他下令废除了这个在北魏王朝传承百年的残酷制度。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揭秘:北魏后妃们为何流行私自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