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飞脸”所呈现出的文化审美

  元明时期,人们通常把美男子形容为“张飞脸”,方方正正的,还比较黑;如今呢,人们提到“张飞脸”,依然会联想到高原反应,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这人脸黑得跟张飞似的”。那么,真实的“张飞脸”是个神马样子?是“燕颔虎须”的黑脸,还是文质彬彬的美男?抑或原本他就是一大众脸?

  黑脸张飞形象,源于隋唐民间木偶戏

337cb251b950_副本.jpg

  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一段经典描绘:“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这显然是个莽汉形象了,由此生发出的联想,许多人喝了孟婆汤也不会忘。但通俗文艺的描写,安能当真?就好比武大郎烤的烧饼,芝麻味儿,隐约可闻,你倒吃一个我瞧瞧!

  最早出现张飞有胡须且不同于常人胡须的记载,并非正史,乃隋唐民间流行的一种文艺形式,叫水上木偶戏。张飞的木偶形象是一撮撮横在脸上的虎须,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了感觉滑稽。李商隐用诗歌生动的记录了这一情景:“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元两代,平话已然火爆,民间艺人根据自己对英雄的审美及英雄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张飞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整容”,其莽汉形象大致定型。如元代《三国志平话》这样描绘张飞:“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原始图腾崇拜式的痕迹,依稀可循。

  《三国演义》把原属于张飞的“身长九尺余”,改为“身长八尺”,而把“身长九尺”给了关羽,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八个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张飞黑莽形象的基本特征。可见,罗贯中的依据,综合自民间传说和平话,意在突出对张飞的勇猛、鲁莽、耿直与豪放等性格元素的民间审美,并不靠谱。

  19300001392461132983978592882.jpg

大众脸,比较接近历史真实

  这方面,《三国志》作者做得比较理性,给张飞作传记时,吃饭喝酒交朋友、打架斗殴娶老婆的事儿全写了,就是不给张飞加个“大头照”,似乎在暗示我们:张飞的相貌一般般啦,不好看,也不难看,没啥可写的,所以就没写。

  陈寿见过张飞吗?真人肯定没见过。根据年谱来看,张飞死于公元221年,12年后,陈寿才出生。但陈寿对张飞的相貌应该不会陌生。他的老师谯周,可能见过张飞真容,会给予他直观的描述。

  搞历史的人,大多爱较个真儿;张飞又是蜀汉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关羽和诸葛亮),其人其事,必为史家记述和传承的重点。也就是说,谯周没有理由不将张飞长啥样告诉他的学生们。

  另外,陈寿的就职经历,使他可能有机会看过张飞的画像。张飞有没有画像呢?当然会有,汉初即有为帝王功臣后妃作画传世的制度,张飞在蜀汉小朝廷里的崇高地位,决定了他必然会有画像,只是我们今天见不到而已。陈寿在蜀汉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圈子混的,绝对位于权力中心,焉能见不到张飞的画像?如果张飞的相貌属于有特点的那种,无论是好看还是难看,他当不会不记,除非是属于中间的。

  由此,张飞可能就是一个大众脸,放在千万人之中也无人关注的那种。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解读“张飞脸”所呈现出的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