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既是偶像剧也是正剧。说它是正剧,因为它情节编排绵密、千里伏线,人物性格丰满,并提供了诸多有智力含量的悬念,不狗血、不糊弄。而剧中的各种服饰、造型、器物和演员演技,都为这部剧增色。说它是偶像剧,除了演员一律养眼好看之外,也因为剧中对人物无限谥美。这种理想化的设置,会引导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也想要那么完美”“我也想和这么完美的人在一起”。相比起来,更为华丽的《甄嬛传》反倒不那么像偶像剧了,因为它直面人性中最黑暗之处,连甄嬛手上也沾有鲜血,雍正则戴了多顶绿帽子,正常人何尝愿意代入?
梅长苏,多智近妖;靖王萧景琰,多仁近诈。他们秉承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在王权和泥淖当中未曾异化、未曾违心、未曾扭曲,所向披靡,没有什么他们实现不了的。当这些正面人物回首往事时,可以骄傲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绝对正确,也走向了成功,问心无悔。
正是这种完美让人疑虑。就拿《琅琊榜》贯穿始终的核心情节“为赤焰军平反”来说,一个规模宏大的悲剧、一个催人泪下的惊天冤案,梅长苏和靖王在隐忍十三年后,苦心经营,费尽心力,终得平反。这个故事设计得很完整,逻辑可信度也高。但它同样体现了偶像剧的一个特点:完满。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所写的并非真实历史;但历史上,确实有与《琅琊榜》的这个主线非常相似的事件,那就是西汉时的卫太子巫蛊案。我们可以来参照一下,理想化的历史想象,和真实的历史之间,会有什么差异。
与剧中一样,卫太子刘据的谋逆一案,一直是晚年汉武帝心头一根刺,成为禁忌;在一段时间后,也有人为卫太子昭雪冤情,而武帝不仅亲自平反,还明确地表达了忏悔;接着,卫太子的弟弟刘弗陵接任皇帝,同样是有名的圣明天子。
《琅琊榜》当中,有一个人物始终没有正面露脸,却又阴魂不散,那就是祁王。他曾深受重用,声望非常高,朝中多数人都附和他;他还拥有朝中最勇猛、战无不胜的赤焰军,掌握军权,皇帝也无法节制;他的母亲宸妃受宠,朝中但知祁王而不知皇帝。也正是这几点,刚愎自用的皇帝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的经历与之相似。刘据和武帝的性格差异颇大,武帝好大喜功,刘据仁柔喜儒,政治理念也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就说这二人有什么矛盾,至少在刘据年轻的时候。刘据刚出生,武帝就命人作《皇太子赋》,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刘据加冠后,武帝为他修建“博望苑”,让儿子在那里跟宾客往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从其所好”。当然,刘据的势力中,最重要的是卫青一族。武帝跟卫青说,你放心吧,卫太子的地位很稳,我要的就是这种能安定天下的太子。
但是,这种爱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当初宠爱的时候,《琅琊榜》中皇帝给祁王委以各种重任、汉武帝鼓励刘据养士;等发现儿子不能按他的模子来成长以后,就说人家是政见不和,想除掉人家。帝王的心啊,海底针。
这个阴谋的高潮,《琅琊榜》中,是一品军侯谢玉和悬镜司首尊夏江的伪造告密信,声称赤焰军勾结祁王进行谋反,成功地挑起了皇帝的愤怒,出兵屠尽了赤焰军。而卫太子,也同样是栽在小人的伪造证据之上,只不过,把培植了几十年势力的太子都扳倒的人,居然只是小小的水衡都尉,让人更唏嘘了。
这个水衡都尉江充,他严厉打压权贵,又阻挡大长公主刘嫖进宫,还又弹劾卫太子派进宫问候武帝的人违规走驰道。他害怕太子即位后对他不利,便建议武帝进一步查清公孙贺(前丞相,卫皇后的妹夫)的巫蛊案,成立了“专案组”。江充勾结胡巫,到处说宫里有巫蛊偶人,动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大刑之下,无人不服。民间也互相诬告,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终于轮到皇后和太子了。“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挖了个底朝天之后,终于坐实了皇后、太子行巫蛊事、大逆不道之罪了。
当时的武帝正在甘泉宫养病,其实是将信将疑的。太子刘据无法见到武帝辩解,心慌意乱,只好和皇后一起,“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杀了江充。黄门苏文逃到武帝那里,添油加醋地称太子造反,武帝相信了,派兵剿杀刘据。刘据率部下和宾客为将领,同时动员数万市民与政府军战于长安城中,大战十余日,死伤数万人。最终,卫皇后自尽、卫太子自尽,无数人头落地。
不管是汉史还是《琅琊榜》里,本质都是猜疑的皇帝,以手下的诬告为契机,对整个皇族和文臣武将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肃清了不服从分子。血流成河之后,太子(皇长子)造反便成了禁忌,谁都不敢再提。
只不过,电视剧中,有了英明神武的梅长苏和萧景琰的安排,这场冤案翻得彻彻底底,祁王及赤焰军是绝对清白无辜,谢玉和夏江是豺狼心肠,皇帝是一个拨弄权术、猜暴残忍又愚蠢无情的昏君。是非黑白一目了然。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情况则复杂许多。
首先,卫太子确实有弄权的行为,“宾客多以异端进”(《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而且在朝中确有相当明确的政治力量支持(以儒生为主),这批人都是与武帝的政见不符的;其次,武帝清洗卫氏家族的决心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卫太子、卫氏家族与武帝之间,政治较量已然开始;第三,卫太子和卫皇后矫诏杀了武帝的使者江充,发兵造反,与武帝派来的军队大战多日,都是确凿无疑的,说是谋反一点也不冤;第四,江充背后必然有其他势力,必然与诸侯王有关联,因为会有得益者……
也就是说,能制造出一起惊天冤案,背后的利益勾连的复杂程度,远超一部电视剧所能展现的容量。而所谓的蒙冤者,不是冤,只是在政治较量中的失败者,获得了许多同情而己。
从史书中我们都知道,卫太子被平反,是一个叫田千秋的低层官吏(高庙寝郎),上书为卫太子喊冤,认为太子是“子弄父兵”只是失误,并非谋反,责罚就够了。按理来说,这个层级的官吏的上书武帝未必看得到,看到了又怎么可能理会?马上杀掉还差不多。但汉武帝不仅听进去了,发布诏令称太子没有谋反,把参加杀太子的那批人或族或灭,还把上书的田千秋提为大鸿胪,旬月间又擢为丞相。而且,还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向天下昭告后悔之情。
不仅如此,武帝还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深深检讨自己过往的好大喜功、喜好征伐的国策。显见,田千秋上书只是武帝的一个借口,他其实早就后悔了,早就等机会给儿子平反了。这样一来,尚未失去最后一点温情和自省能力的武帝,比起剧中的昏君,形象又更为复杂了。
两千年前这起巫蛊案的核心是,卫太子所代表的儒家力量和晚年武帝代表的儒法吏和宦官系统的直接血拼,最终以起兵造反、兵败而亡终结。卫太子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说是冤案。
再来看《琅琊榜》,我们就会发现,偶像剧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就是,偶像剧可以清楚地划分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而历史却不能。像祁王和林燮那样的无辜天真的小白兔,从来未曾结过党,从来未曾意识到政治风险并进行反击,从来不曾施行任何有损公正清明之举,还可以抢占很大的权力,可能性很小很小。假如历史上真有这么一场赤焰覆灭之冤的话,背后一定有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不仅仅是冤案。
政治从来都很脏,尤其在根本不谈法的时代。偶像剧可以塑造出黑白分明的正反两派,可历史不能,历史总是暧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