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雍正武功高强有结拜兄弟十三人
雍正不但是个神秘人物,他还是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里面,雍正的知名度即使不排在前三,也应该是位居前列的。雍正之所以出名,民间的传闻可谓是功不可没。在这一节里,就特选录几则与雍正继位相关的野史传闻,以飨读者。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
雍正不但是个神秘人物,他还是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里面,雍正的知名度即使不排在前三,也应该是位居前列的。雍正之所以出名,民间的传闻可谓是功不可没。在这一节里,就特选录几则与雍正继位相关的野史传闻,以飨读者。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
从谏如流:为啥孔僖议论先帝不被降罪反而升官
汉章帝刘炟在位时间只有十三年(公元76-88年),只活了三十一岁(《后汉书.卷三》记载为年三十三)。《后汉书》评价汉章帝善于识人,处事宽厚,在位期间,薄徭简赋,受到百姓称赞,并使边境稳固,各族和谐,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听得进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够从谏如流,也是一个政治开明的皇帝。有关汉章帝从谏如流的例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中,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件事。
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鲁国人孔僖、涿郡人崔骃一同在太学就读,他们在一起相互议论汉武帝时,说:“孝武皇帝刚做天子的时候,能够尊崇信奉圣贤之道,可过了五、六年,就认为自己已经胜过文帝、景帝时期了。尔后,就任凭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忘了从前的善政。”谁知这两个人对先帝的议论,被隔壁房间的太学生梁郁听见了。于是,梁郁上书告发,说:“崔骃、孔僖诽谤先皇帝,实际是在讽刺讥评当朝的时政。”这可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收到告状信的部门不敢怠慢,赶忙把这个案子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审理。崔骃主动前往办案的官员处接受审查讯问,可孔僖却不去,而是向皇帝上书为自己辩解。他在奏章中是这样说的:“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忌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为十世之武帝远违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比方,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侍重诛。”
这篇奏章虽然不长,但条理分明,铿锵有力。其文大意如下:凡称之为诽谤的事,是指实际并无此事,而是虚构加以诬蔑的。至于像孝武皇帝,其政治的好坏,己经明白地记载于汉史之中,就像日月一样坦荡。而臣下所议论的,都是史书上记载叙述的事实,不是凭空虚构的诽谤。凡为皇帝者,是好是坏,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他所治理的社会的优劣摆在那里,所以不能以此来惩罚诛杀人。况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治教化没有过错,而对百姓的德政和恩泽却增加了很多,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臣下为何独要借古讽今呢?假使臣下真有什么对朝政的批评,如果批评得对,那就应当改过;就算是批评得不当,也应该包涵宽容,又何罪之有呢?陛下不去研究治国大略,不去为自己做深远的计划,只是大搞个人忌讳来使自己心意畅快。臣等受诛,死就死了,环顾天下之人,必将会因为此事反视反思,而改变想法,会以此事来窥探陛下的心思;从今以后,就是看见不对的、不可为的事,终将没有人再说话了。齐桓公能亲自揭露其先君的过错以问计于管仲,然后使群臣能尽心尽意,而如今陛下却想为十代之前的武帝来避讳很远的事实,岂不是与齐桓公的做法不同吗?臣恐怕负责审查的官员不问是非曲直来构陷臣下,使臣含恨蒙冤而不能自辩,这必将会使后世议论历史之人,随意用此事拿陛下来打比方,这也是无法让子孙来掩饰的一件事。现在,臣恭谨地前往宫阙,伏在坍下,等待重诛。
汉章帝看到这份奏章后,立即下诏停止对此事的审问,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在皇帝和群臣之间行使“监察”和“上传”的职能)。
孔僖之所以能因祸得福,并不完全是因为奏书写得好,更主要的是因为汉章帝政治开明,胸怀宽阔,从谏如流,否则,孔僖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虽然孔僖的奏章写得不错,但其中有些话还是很刺耳的,譬如“徒肆私忌以快其意”,就是明显地指责皇帝大搞个人忌讳来使自己心意畅快,如果不是汉章帝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孔僖还会有这样的幸运吗?因为在中国,无论是在皇家,还是在民间,都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特别是在皇家,更加避讳说先皇的不是。孔僖、崔骃议论汉武帝的不是,确实犯了忌,照常理,以大不敬治罪是跑不掉的。可以想象,如果孔僖不是犯在汉章帝手里,也许早就被杀头了,更别说还会升官。看来,汉章帝的开明也确实不是浪得虚名的。
唐朝可谓是中国第一个到达巅峰时期的王朝,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而这其中离不开唐朝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一直励精图治,而且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同时,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才能也非常优秀,甚至有人断言,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皇帝中,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第一位的,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要排在李世民的后面。即便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也对李世民赞赏有加,他说自己的军事才能跟李世民比,相差得太远了。
而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既然李世民这么厉害,那么他手下的部队一定也非常精锐,所向披靡了吧!是的,李世民当时所统领的部队确实非常精锐,而且他自己还训练了一支天下无敌的征战大军,他将这支军队称为玄甲军。也正是这支部队一直为李世民以及唐朝东征西战,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玄甲军其实是一支骑兵部队,在古代骑兵这一兵种是非常罕见的,其实也相当于今天的特种部队,然而,李世民的玄甲军可谓是特种部队中的特种部队,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能进入玄甲军的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精挑细选出来的强力士兵。无论哪一个拿出来,单兵作战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这支玄甲军能够横行天下,畅通无阻。
那么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为何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呢?实际上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李世民从小就跟自己的父亲在军营里混,所以他对于军营里的一切非常熟悉。包括在什么兵种在什么情况下作战能力强,什么时候要出动什么部队去作战,他都非常了解,因此在他的父亲刚刚起义的时候,李世民自己就已经拥有了一支精锐的小型部队。但起初这只小型部队的规模还非常小,还不足以形成太大的杀伤力,直到后来李世民成功当上皇帝之后,他对这支部队大加发展,并投入重金给这支部队加以训练。同时他还把长期跟在自己身边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也安插到这支部队当中,让他们带领这支部队作战。有一次,李世民被困在虎牢关,境遇非常危险,最终正是这支精锐的玄甲军,帮助李世民逃脱虎牢关,并且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然而等到李隆基登基之后,这只玄甲军就成为了花瓶摆设,也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在皇宫中,为了争宠夺利,后宫嫔妃们明争暗斗,刀光剑影,非要争得你死我活,才肯罢休,有时所谓亲情都可抛在脑后,“武则天杀死亲姐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与历史上李世民杀亲哥哥一样的戏码。
武则天14岁进入皇宫,封为才人,但是当时年纪轻轻的武则天在群花争艳的后宫中,并不显眼,并没有引起李世民的宠幸,只是当她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妃子,这也可能与她年纪小,没有心计有关。
后来,武则天终于有所醒悟,她再不邀宠,就会像千千万万的妃子一样,碌碌无为,老死宫中。于是,武则天的行为大变,懂得如何揣摩人心,如何见机行事。不久,她就与当朝太子李治眉来眼去。李世民去世后,他的众多妃子全部到感业寺做尼姑,武则天也在其中。
李治做了皇帝后,很怀念武则天温柔的眼神,于是派人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做了自己的妃子。死里逃生的武则天虽然逃出生天,但又很快陷入明争暗斗的后宫之中,她这次的对手正是大唐的王皇后。为了扳倒王皇后,她亲手杀死自己女儿,嫁祸王皇后,从而干掉堂堂的一国之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权倾后宫,以为再也没有对手,谁不知她的亲姐姐韩国夫人却出现了。永徽五年,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但不久女儿夭折了,武则天异常伤心,唐高宗李治就叫武则天的母亲和姐姐入宫陪陪她,解解闷。一次,李治第一次见到武则天的姐姐,就傻了眼,实在太美,与武则天五官很像,但性格比武则天温柔体贴,于是,李治就喜欢上她姐姐,特定封她为“韩国夫人”,可以自由进出皇宫。
李治与韩国夫人眉来眼去,怎么能逃出武则天的眼里。一次,韩国夫人从唐高宗的卧室出来,正好撞见武则天,武则天顿时明白这所有一切,但她忍住怒火。龙朔二年,李治又与韩国夫人厮混在一起,这一次,武则天忍无可忍,对姐姐直接说:姐,你做的那些事,别怪我无情,你不知道死离却你不远了。
果然,韩国夫人不久后就无缘无故地消失了,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他们都知道武则天干了什么,但都不敢问不敢说。从那之后,皇宫的妃嫔制度也废除了,武则天不但控制了后宫,还参与了朝政的治理,扫清所有的权力障碍,最后当上了女皇帝。
慈禧太后最恨的人,就是光绪皇帝。原因无他,只因光绪在维新变法中,想借助袁世凯的力量,将慈禧太后囚禁瀛台。可是袁世凯临阵倒戈,反将光绪皇帝抓到了瀛台,并漫漫无期地软禁了起来。
维新变法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开刀问斩,可是光绪皇帝因有外国人支持,故此不能杀,慈禧太后就决定用“软刀子”杀人,她孤立光绪,折磨光绪,而且还使出了最损的一招,那就是不给光绪修建陵墓——让光绪死无葬身之地。
隆裕做为光绪的皇后,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她真的没有敢提修陵这件事,1908年11月,慈禧因为痢疾,而病倒了,14日的时候,光绪皇帝驾崩,到了15日,慈禧已经出气多,进气少,眼看就不成了。
不管多么穷凶极恶的人,到了临死的时候,也会转性,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由来。隆裕便凑到了慈禧的病床前,小心地说:“大行皇帝(光绪)招惹皇阿玛生气,是大逆不道,可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尊,请阿玛开恩,传旨按我大清的礼制,为大行皇帝,修建陵墓!”
慈禧张开了眼睛,可是目光阴冷,吓得隆裕打了个寒颤,慈禧断断续续地说:“修建陵墓可以,但要劣于其他皇帝!……”
慈禧讲完这句话,就开始呼呼地喘气,这时候,几位内阁大臣,手捧着他们代拟的慈禧“遗诏”走了进来,李莲英为了完成既定的程序,他急忙凑到了慈禧的耳边,低声呼唤几声,道:“老佛爷,内阁大臣已将诏书拟好,恭请您最后裁决定夺!……”
这个遗诏非常重要,里面不仅有对慈禧一生的评价,还有对后继皇帝的嘱托,一旦这个遗诏搞不好,慈禧就会带着骂名而走。
慈禧睁开了眼睛,抬手示意内阁大臣将遗诏读一遍,一名内阁大臣就开始一句句地朗读这份遗诏:
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龄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交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及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惮。幸予体心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慈禧听罢这份遗诏,她摇了摇头,说道:“再加上我几次垂帘,实非贪图权势,实乃形式所逼!……”
这几位内阁大臣听慈禧太后说完,全都面露难色,这份遗诏里面,为了美化慈禧太后,已经很有水分了,慈禧几次三番,垂帘听政,就是贪恋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为慈禧赤裸裸地“美白”,估计这份遗诏发布后,肯定是一片骂声。
慈禧一见这几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肯动笔,她使劲一睁眼睛,眼睛里射出了一缕比刀尖还要锋利的寒光,她还没等说:不按照自己的口旨行事,就要狠狠地治他们的罪——那几个内阁大臣知道,慈禧太后一瞪眼睛,就要杀人,他们为了保命,只得在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的后面,加上了“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这句话。
慈禧确实是油灯将枯,没有精力再争什么“是不是贪图权势了”,她摆了摆手,这道遗诏就算通过了。
慈禧心事一了,她倒在了病床上,喉咙里的痰声“呼噜呼噜”乱响,没过一会,她瘪的脸色发红,随着一口气没上来,就彻底咽气了!
其实,不管慈禧的遗诏,如何精心粉饰,她贪图权力,固守祖宗僵化的制度,不接受发展和改革,致使清朝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罪行”,她绝对是推卸不掉的。
如果说,慈禧就是大清的掘墓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她应该是名至实归。
这位清代尚有中国历史上最月朔名阅历地下册立的皇太子,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树立为皇太子。他的终身被两立两废,终极仍监禁于咸安宫。尔后屡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发起,但康熙帝不断未再立胤礽。
雍正不知道出于甚么心态,对这位倒运二哥的女儿空虚慈祥。她即是废太子胤礽第六女和硕淑慎公主,母为允礽侧福晋唐氏。
她父亲的太子身份被废掉,百口处于被圈禁的外形,固然过了半年,她父亲又戏剧性地被复立为太子了,但她只是个婴儿,该当全无影象。到康熙51年,她父亲再次被废,当时她四岁,大约会几留下一些影象,那该当是很恐惊的影象。太子被废黜被圈禁,他的正妻和很多侧室,尚有这些男子所生下的孩子,包含通通的男婢女人,一概也随之得到自由。
康熙薨逝后,雍正继位不久,就将她收为养女,予公主封号。这时候的公主已年满十四岁,被雍正从禁所接进来。没过几年,她十七八岁的时分,就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封为和硕淑慎公主。
惋惜好日子没过多久,那位额驸观音保就逝世了,那一年公主才二十六七岁,往后守寡,不断守到逝世,终年77岁。
她终身的77年,有14年随父被幽禁,有50余年守寡。和硕淑慎公主的个案绝不料味着废太子通通女儿都有“公主命”,却能够无力地证明雍正对皇族通通成员的态度,全都由政治机谋所牵系。她的终身,见证了皇家的冷暖与亲情。心肠善良的她劳累了终身,不单带大了本人的子女及孙辈,还勤劳的扶养了观音保别的福晋的儿孙。
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机关算尽阴谋尽出,终于在司马炎这一代彻底将曹操建立的魏国据为己有。
司马懿是一朵黑心白莲花,能够豢养死士3000人而不被政敌发觉,隐忍40余年后在高平陵之变中出其不意地打败曹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可谓中国历史上排名前几的大阴谋家。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在隐忍狠毒方面学到了父亲的十成功力,对待敌人心狠手辣:234年,司马师因十分顾忌出身曹魏家族的妻子夏侯徽对司马氏不利,将其毒杀,要知道夏侯徽此时已经为他育有5个女儿,其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高平陵之变后他将何晏夷三族。254年,魏帝曹芳不堪大将军司马师的跋扈,想命令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夷灭三族。夏侯玄是司马师昔日的小伙伴,同时也是他毒杀的妻子夏侯徽的哥哥。
未遂政变被化解后,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在郭太后强烈要求下,他立曹丕长孙,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
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毌丘俭的事迹可点击前文)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师死的十分痛苦和窝囊。司马师亲自出兵并成功镇压了叛乱,但文钦之子文鸯曾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复发,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255年3月痛死于许昌。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哥哥的大将军职位,专揽国政。司马昭根本不把年青年青的曹髦放在眼里,经常当面冲撞他。
258年5月,曹髦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258年7月,司马昭上奏录用前世名臣元勋之子孙,量才任职。259年6月,将荆州分为两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镇守新野,州泰镇守襄阳。使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均监青州诸军事。这都是司马昭在朝廷要职安插党羽、同其他世家门阀进行利益交换,准备篡位的具体表现。
260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又常忧虑被废受辱,决心奋力一搏。五月初六,曹髦喊出那句流传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手提宝剑,带领着宫里的卫队和一些太监等数百人,杀向了司马昭的府衙。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他让心腹贾充率领数千名禁军去劫杀曹髦的队伍。两军相遇,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贾冲所带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太子舍人成济持戈将曹髦刺死在车内,戈刃从曹髦背上穿出。
接下来就是以下无耻一幕: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司马懿弟弟)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可以说,司马家的人在无耻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谁知道这两人当时内心深处有多开心呢。
事后,司马昭私下问仆射陈泰:“玄伯,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可贾充是司马昭的铁杆心腹,而且司马家和贾家还要结亲,思量一番后,司马昭便把弑君的大罪全都扣在了成济这个倒霉蛋的身上。最终,成济被诛灭三族。
曹髦死后,朝臣们立曹奂为曹魏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天子。264年,司马昭伐蜀有功,曹奂封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如初,群从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固让,乃止。“后面这个戏码又表演了两次,司马昭先是推辞不受,最后才受封,成为晋王。
265年,司马昭因中风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诸位大臣入宫问安,司马昭不能言语,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年54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西晋以禅让的形式从曹魏手里篡夺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