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前后,主战的“帝党”和主和的“后党”针锋相对。“帝党”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志锐、张仲炘等在内的一干言官都是他的得力干将。“后党”则以李鸿章为核心。
当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时,“帝党”攻击李鸿章依靠列强调停、避免战争的主张。战争尚未爆发,一场“倒李”运动已来势汹汹。御史张仲炘抨击李鸿章于战事准备迁延观望,一味依赖俄、英调停,实为“开门揖盗”,“甘堕洋人之术中而不知悟也”。
当时,慈禧正在筹备六十大寿。她四十岁的时候赶上日本人骚扰台湾;五十岁的时候,赶上中法战争。两个整生日都没过好,这回她铆足了劲,要风风光光大办一场。可日本人掐准了这个节骨眼,慈禧越是不想打,他们越是挑衅。
同是“主和”李鸿章出发点不一样。他办海军多年,心里明白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的差距。虽然,北洋海军有定远、镇远两艘排水量7000吨的铁甲舰,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海军第一劲旅,但自从翁同龢掌管户部后,海军军费就被一味压缩。翁同龢以为军舰买来,摆在那里镇着就行了。他不明白国际上武器装备更新快,不进则退。北洋舰队徒有吨位上的优势,可在火炮和速度上远逊于日本。李鸿章知道跟日本人打仗,并非一定输,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肯定无法全身而退。
为了换掉李鸿章,“主战”派造了许多不着边际的谣言。给事中洪良上奏说,李鸿章不想打是因为他在日本有洋行、有茶山,一开战这些资产当然就落到日本人手里了。志锐说:听说李鸿章最近病得厉害,每天得让洋人120分电击,还得把铜绿输到血管里,否则每天就跟喝多了一样晕晕乎乎。这些传言荒诞不经,也暴露出造谣者的愚昧。
“主战”派总是把日本看成一个蕞尔小国,不堪一击。他们甚至还提出组织沿海船民配合水师直捣日本列岛。
不单朝中官员认为日本小国不足惧,普通的知识阶层也没把小日本放在眼里。《申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财力充盈,财富“取之无穷,用之不竭”。日本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对华战争。战争一旦爆发,日本国内必定会经济崩溃,厘市萧条。
还有人嘲笑:日本人短小若侏儒,身高四尺以上的寥寥无几,不似华人体态昂扬。一经开仗,我华兵必然会以大压小。
在朝野的一片忽悠之下,光绪皇帝也对李鸿章的“主和”表示不满。他申饬李鸿章:“顾虑不前,徒事拖宕,循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在全国上下喊杀震天时,只有李鸿章知道,传说中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舰队,只有8艘军舰可用。
甲午之后,李鸿章曾自嘲道:“我这辈子就是一个糊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