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红学之浩瀚和渊博,不是我等学浅之辈敢于涉足和问鼎。不过前不久,偶读红学专家李明鸟先生的《〈红楼梦〉批者原型构建》一文,其中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细细品味和琢磨,突然有了惊人的发现和认识,李先生在谈到通灵宝玉正面八个字时,作了如下解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八字之中,“莫失莫忘”是动词词组,“仙”、“恒”二字在这里是修饰字,其主体词语实际上是“寿昌”二字。寿昌,即指无明慧经的寿昌系,是明末清初活动在建昌府(江西黎川县)的曹洞宗的主要两支派系之一,亦是当时反清复明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获得两点认识支撑,一是黎川寿昌寺自唐代以来,就是全国著名佛教胜地。寿昌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时名为“永居院”,占地60余亩。据史料记载,寿昌寺原共有18个佛殿,前有寿昌桥、青烛岩,后有明眼井,四周古塔林立,有的洁白如雪,亮如明镜。发展至明、清时最为兴盛。寺院中心建筑大雄宝殿,内供三尊大佛,均高两丈有馀,四大金刚各高一丈多,其他佛像无数,仅罗汉殿的阿罗汉就超过五百尊。大殿前的香炉大过脸盆,炉身缠有“双龙献珠”,金银铜铁四种合金铸造的大锺直径两米多,钟声响亮,馀音五里之外亦觉清晰。寺内两尊石和尚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沈香楼的观音坐像用风火铜铸成,重量六百多斤,另一尊石观音身高一丈多,殿前十多座石碑各高一丈有馀,其中两座缠龙晶莹美玉石碑是宋朝治平皇帝和明朝洪武皇帝御赐。
据史料记载,寿昌寺在历史上受过几次帝王的敕封。宋朝治平皇帝和明朝洪武皇帝的皇后均到过寿昌寺作寿,治平帝把本寺原名“永居院”敕赐为“寿昌院”之后,洪武帝又把“寿昌院”敕赐为今名——“寿昌寺”(一直使用至今),并敕建沈香楼。在封建社会,只有帝王居所方可建此名楼。此二帝还各赐一丈多高的玉石碑一座,以示皇恩浩荡。寿昌寺在当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无明慧经在《红楼梦》中多次被提到,而慧经大师在黎川寿昌寺隐居修佛多年。李先生所说的曹洞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寿昌寺属曹洞宗派。明万历年间,寿昌寺住持慧经禅师创立曹洞宗法脉“寿昌寺系”,与“云门寺系”成为曹洞宗在南方的两大下属法派,从而进入中兴,寿昌、云门(在浙江绍兴)二寺,在明末并称为曹洞中兴道场,使曹洞宗更压倒临济宗,而成为最为强大的宗派,以至中国禅宗史上历来有所谓“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慧经(1548-1618),俗姓裴,号无明,抚州崇仁人,是明末曹洞宗的主要代表,因长期住持建昌府新昌(江西黎川县)寿昌寺,故被称为曹洞宗“寿昌系”、“寿昌寺系”,著有《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贾宝玉深受其思想影响。在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代高僧辈出,僧侣过千,成佛作祖者甚多,佛法曾远传至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三是寿昌系作为反清复明的主要力量,而黎川县洵口一带,当时实际已经成为,全国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据清代黎川县志记载,从顺治年间开始,在黎川就开始存在天地会的组织“百花英盟”活动。当年官兵清剿百花英盟,由于大山阻隔,最快的路线是走水路,而从抚河到洪门水库要一天,从洪门沿资福河至洵口又要一天,关山重重,水路迢迢,令官军鞭长莫及。在洵口一带(寿昌寺)的深山密林中,还保留着一条已经废弃的古驿道,今天看起来阴森森的石板路,在清代却是商旅不绝、马拉肩挑的货物频繁往来于闽赣之间。在清代,江西福建曾经是天地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洵口虽然地处偏僻,但由于它连通闽赣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历史风云际会中被推上前台,扮演了一个反清复明的隐秘角色,而坐落于此的洲湖船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几点,行文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大胆文学想象,贾宝玉出家的最后归宿之地黎川洵口寿昌寺,就有了一定的检索依据和现实基础。毫无疑问,曹雪芹的最终理想,是将贾宝玉培养成为一名,与腐朽没落满清政府彻底决裂的反清复明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