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竟把人肉和牛羊混在一起,让属下吃了猜原料
公元374年,前秦王苻坚执政时,有人想劝苻坚除掉慕容氏,便跑进明光殿大声嚷嚷,说“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鱼羊即为鲜,是说投降前秦的前燕鲜卑人要谋反。但这话传的久了,以讹传讹,难免会演化成鲜卑人有吃人的习俗了。 说到食人族,无疑是...
公元374年,前秦王苻坚执政时,有人想劝苻坚除掉慕容氏,便跑进明光殿大声嚷嚷,说“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鱼羊即为鲜,是说投降前秦的前燕鲜卑人要谋反。但这话传的久了,以讹传讹,难免会演化成鲜卑人有吃人的习俗了。 说到食人族,无疑是...
杀人灭口,出自《新唐书·王义方传》:“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最初的意思侧重于杀死他人,后来“口”字主要指消灭杀人的口供。通俗的讲,杀人灭口往往是犯了一个错误,又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这个错误。
乾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开创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在位期间,曾经六下江南,留下许多风流故事和轶事典故。
根据清朝史料记载,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有一天外出微服私访,走到半路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口干舌燥,恰巧随身携带的水都喝光了。侍卫前后探查也没有发现人家,只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于是乾隆等人就前往瓜田,想要买几个西瓜解渴。
众人来到瓜田,发现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田边的柳树下乘凉。乾隆上前询问道:“老人家,我们是过路的客商,因为赶路口渴,能不能卖我们几个西瓜解渴?”乾隆本以为有生意送上门,老人会高兴的卖给自己西瓜,没想到乘凉的老人一口拒绝了,说西瓜都被城里的商人预定了,不能卖。
乾隆并没有死心,说愿意出大价钱买西瓜。老人听了这话,若有所思的说道:“如果客官说出姓名,报出籍贯,我倒是可以考虑送给你们几个西瓜。”乾隆当然不能告诉老人真实名字,于是说道:“我是京城客商,姓宏,宏大之宏;名礼,礼仪之礼。”宏礼与弘历谐音,也不算说假话。
老人见乾隆说出了姓名,便让他到瓜田中挑选西瓜,左挑又看之后,乾隆摘了两个西瓜回来。切开之后,一个半生不熟,一个却熟的过了头。乾隆知道自己不懂挑西瓜,于是请老人帮忙摘一个。老人农夫转身摘来一个瓜,打开一看,那瓜瓤的颜色,正是早摘一个时辰是生的,迟摘一个时辰是熟过头的。乾隆赞叹一番,捧起一半,动起勺子便吃。
乾隆吃西瓜有些不同寻常,先是从外面往中心吃,最后才吃到瓜瓤心。老人看了之后感叹说道:“我每天在这里卖瓜,见过很多人吃西瓜,客官还是第一个这样吃西瓜的人,其他人都是从瓜心吃起的。”
乾隆笑道:“我吃西瓜看似简单,其中蕴含了很深的道理。如果先吃瓜心最甜的地方,那之后每吃一口都会淡一口,而我从外面开始吃,那么一口将比一口甜。”看瓜老人并不认同乾隆的理论,反驳到:“平常人吃瓜,每吃一口,瓜中所剩都是最好的,自然会更加珍惜;而你的吃法,每吃一口都是瓜中所剩最差的,只会草草吞咽,哪里还有美味。”
听了老人的话,乾隆大吃一惊,心想这个老人绝对是饱读经书、历经沧桑之士。乾隆便邀请老农跟随自己进京,做皇子们的老师,但遭到了老人的拒绝。最后没有办法,乾隆等人吃了西瓜就离开了。
回来的路上,乾隆越想越不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下脚步,对身边侍卫说:“一个贤才,好比利器,为我所用,可杀他人;为人所用,则会杀我!这样的人留在朝廷之外,世道必乱!你们马上回去除了这个农夫!”
侍卫们赶到瓜田之后,到处也没有找到瓜农,只看见瓜棚中有一幅白绷挂着,上面写的是:“我乃一过熟之瓜,闲云野鹤,只想了此残生。”听了侍卫的报告,乾隆莞尔一笑,不在追究此事。
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传奇女帝,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登上了统御天下的宝座,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今天小编就告诉您她的成功秘诀,学会这几招,说不定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了。
公元647年,李世民病重养病于终南山翠微宫,各妃子轮流照看,唐高宗李治经常去探望自己的父亲,就是在这个阶段武则刻意结交了李治,搭上了李治的大船。这不就是有眼光抱大腿吗?!
公元650因为李世民的去世,所有妃子都被赶到了感业寺当尼姑。要是一般人应该放弃了吧?可是武则天就没有,她找准时机和来寺庙的李治来了个“偶遇”。这不就是没有机会耐心等待,一旦有了机会就立即抓住吗?善于寻找时机,勇于抓住机会。
公元651年,武则天为了巴结王皇后,就可以诋毁箫淑妃。以致使王皇后对武则天也是赞誉有加,摸清敌人的底细,让敌人没有防备。
公元655年,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后的位置,就劝说李治“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眼中根本没有把您当回事儿”。然后武则天设计将长孙无忌下狱,正中李治下怀。这不就是向领导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后来武则天更是提拔李义府等寒族对付原本的贵族官员,这不就是拉拢人才,组织自己的班底。
你看看武则天既有眼光,懂得抱大腿,又可以寻找并抓住时机,同时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才能,让领导离不开自己,更是趁机组织自己的班底。一步步环环相扣,走上人生最高点。
所以小编觉得武则天夺得帝位所展示的能力和素质,也恰恰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共性的东西。
一、同性恋皇帝:汉哀帝刘欣
汉哀帝刘欣是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皇帝,著名的“断袖之癖”典故就是出于他。
话说汉哀帝有一男宠为董贤,一天他俩一起睡觉,董贤睡得十分香甜,而汉哀帝必须要上朝了,不忍心叫醒爱人,便割断了直接衣袖,没有惊动董贤。
二、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
梁武帝萧衍要大臣们在奏章中必须称呼“皇帝菩萨”。
我们经常吟诵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有许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
同时,他对中国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设有着直接的参与和深远的影响。
三、市侩皇帝: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是赫赫有名的昏君,捕老鼠、睡懒觉,各种怪行为都有,但他最有名的怪癖要算开店铺。
好好皇帝不做,却去卖猪肉。
四、将军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最荒唐的皇帝。
他重用宦官奸臣(刘瑾、江彬),沉迷于后宫,爱好游玩射猎,最可笑的是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想当将军,曾自封为威武大将军。
五、词学皇帝: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不思进取,不理朝政,专躲后宫写词。
权力和美人都不要,只想当作家,也够牛的。
六、书画、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
徽宗早年学书褚遂良、黄庭坚、薛稷、薛曜等人,后来杂糅诸人,创下“瘦金体”。
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七、象棋皇帝: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安史之乱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
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
八、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
明熹宗却不务正业,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九、宠猫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世宗最喜爱的宠物是两只漂亮的猫,名曰雪眉和狮猫。
后来,虬龙死了,世宗几天不吃不喝,将它葬于万岁山,并立碑刻文,题名“虬龙墓”。
狮猫死后,世宗命人用黄金铸造一棺材,将它敛人其中,并举行隆重的葬礼,还请当朝大臣为它作祭文。
十、蹴鞠皇帝:唐僖宗李儇
唐僖宗李儇嗜好骑马、斗鸡和蹴鞠。
他曾得意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他有时一玩就是二三个时辰,连饭都忘了吃,急得身边的太监侍女们团团转。
他还多次勒令地方官员举荐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宫陪他击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为封疆大吏。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碹赢了球,被封为西川节度使。
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的名将,每个都让人佩服不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汉朝出现的六大名将。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李广是汉朝在长城一线抵抗匈奴进攻的主将,曾先后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云中、代郡、雁门、右北平等地太守,善打硬仗之名传于天。人称飞将军。
韩信,江苏淮安人,大汉帝国第一名将,汉初三名将之首。在与西楚的战争中,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北上降服了燕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前202年十月,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作为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兵仙”、“战神”。
陈汤,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官至射声校尉、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在长安去世。王莽掌权后,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22岁时就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他让和大将军卫青一起,让汉朝在匈奴战争中反败为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造就了空前强大的汉朝。有人说曾说霍去病的战功要胜过卫青(虽然生前只出战6次),但令人扼腕的是这位为大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战神一般的人物,在24岁就英年早逝了。
皇甫嵩,字义真,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到任后,上奏请求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前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连续取得上邽,卤城之战的胜利的情况下,由于李严延误粮草而被迫撤退,撤军途中,反杀了前来追击的张郃。
三年以来,蜀汉在诸葛亮的冶理下,国治兵强。诸葛亮本可效仿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准备充分以后,再图谋恢复中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间不等人,岁月蹉跎催人老。由于三年的操劳过度,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诸葛亮认为他死了以后,就真的没有能够去收复中原,和强大的魏国抗衡的人了。所以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
当时有人劝说诸葛亮:“多次兴师动众都没能成功,丞相何必逆天而行?”诸葛亮却笑道:“亮如果相信天命,当初就不会跟随先帝出山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颠沛流离,一无所有。卧龙出山,方以隆中对策,定天下三分)
最后一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动用了能够动用的所有力量,尽起倾国之兵10万北伐中原。并且联络东吴,同时出兵。与上一次北伐不同的是,诸葛亮并没有从祁山出兵,而是直接走斜谷道,兵临渭水,剑指长安。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三国志】
诸葛亮出兵斜谷,司马懿又领兵抵抗,知道了诸葛亮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诸葛亮的大军将要逼近渭水河畔,众将士因为还没有从卤城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都有些惧怕诸葛亮。为了安抚军心,司马懿说道:“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
司马懿还是了解诸葛亮的,谨慎的诸葛亮果然没有选择东出武功逼迫司马懿部与之决战,而是选择移军五丈原。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魏国的国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如果贸然出击,一旦失败必然倾覆,诸葛亮已经赌不起了。诸葛亮的目的一直不是直取长安,而是先夺取陇右地区。以陇右为基本,对关中地区形成包围网。又可以招纳骁勇善战的凉州铁骑(当年董卓,凭此入关),此消彼长下,提升蜀汉的实力,步步为营,蚕食曹魏。
【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
郭淮认为诸葛亮一定会去争夺北原,应该先要在北原一线布置防守,可是诸将都不以为然。就连司马懿也认为就算诸葛亮夺取了北原,也不能对我军造成威胁。分兵去驻守北原,反而削弱了我军的力量。如果诸葛亮是假装进攻北原,趁我军分兵去驻守,然后强渡渭水怎么办?
【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三国志】
然后郭淮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
司马懿这才采纳了郭淮的建议,让郭淮去驻守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但是由于司马懿不敢用主力去守北原,并没有拔给郭淮足够多的兵力,诸葛亮依然强行攻破了北原。然而诸葛亮却高兴不起来,他实际上的战略目的并不仅仅是郭淮说的“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而且为了诱出坚守不战的司马懿部。
诸葛亮又想到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大军假装要西向进攻司马懿的驻军地,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