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项羽为何偏偏不杀刘邦?

  鸿门宴是《史记》中非常出彩的一篇叙事,以至于后来成了一个俗语,来表示图谋不轨、暗藏杀机的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项羽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前来赴宴的刘邦杀掉,假如这样,历史便会自此改写,也就不会有后来乌江自刎的悲剧。

  然而,由于妇人之仁和自尊心作怪,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杀人的建议,最终放走了刘邦,错失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以至于事后范增指着项羽鼻子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赋诗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所以,用一个词概括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便是——政治低能儿!

  然而,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仔细阅读司马迁写的这段鸿门宴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鸿门宴真的是杀机重重的宴会,以刘邦这样贪生怕死的性格,他怎么会毫无察觉地主动前往项羽营中送死?

  再者,刘邦与张良以上厕所为名外出商议对策,完毕后,刘邦吩咐张良必须等他到了军营中再回去谢罪。

  从彼此开始商量到刘邦达到军营,期间个把小时总有吧,难道上这么久厕所不会引起项羽的疑虑吗?

  第二,《史记》中说到,刘邦与项羽军营相距四十多里,而在前一天夜里,一共发生了项伯由项营入刘营、面见张良刘邦、刘邦宴请项伯、项伯夜归、面见项羽等等一系列事情,这在时间上真的可能吗?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而且,项伯私会刘邦后,竟然还敢告知项羽,大做和事老。在刘邦与项羽正剑拔弩张的时刻,他这样胆大妄为的行事就不怕项羽会怪罪吗?

  第三,刘邦与项伯见面时,他是这样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我入关后,与民秋毫无犯,静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人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有盗贼出入。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前来,哪里敢反呢?

  这样的理由糊弄鬼呢!谁信?项伯真的会把这样的话传给项羽,并从而使得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之中吗?

  所以,由此可见,《史记》中有关鸿门宴的记载,并非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了一层层的涂脂抹粉。故事虽然写的精彩,但更像是小说家言了。

  然而,故事从不会无中生有。史料中有关鸿门宴的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大抵属于虚构,但它所反映的刘、项曾经一度剑拔弩张之形势应该是真实的。

  要明白这一切,还得从项羽带头大哥的身份说起。

  巨鹿之战后,诸侯公推项羽为联军的上将军,俗称带头大哥。当时的军事集团众多,有以魏王豹为主的魏国军事集团,以赵王歇为主的赵国军事集团,以齐王田市为主的齐国军事集团,以韩王成为主的韩国军事集团,以燕王韩广为主的燕国军事集团等等。

  这些大都是以六国旧贵族为主建立的军事集团,在各自地区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项羽强虽强,可以吊打其中任何一家,但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因此不能一手遮天。

  非但如此,敢于和项羽叫板的人还很多。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项羽分封刚刚结束,除了刘邦外,就有田荣、陈馀、彭越等公开反叛,而项羽则至死也没有平定。

  对于诸侯们的异心,项羽不会毫无察觉。这就是鸿门宴前,项羽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因此,对于此时的项羽而言,刘邦不能轻易动。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只会削弱自身实力,进而更镇压不住蠢蠢欲动的各路诸侯;

  另一方面刘邦毕竟亡秦有功,虽然犯了拒纳诸侯的错误,但执意消灭他无论如何会让诸侯们产生兔死狗烹的联想,进而有可能导致诸侯们的合纵,陷自己于危险境地。

  而且,刘邦之事并不是项羽此刻最亟待解决的。

  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战时的利益稳定下来,即如何确保最多的诸侯愿意认可他作为盟主的地位。这才是一切的根基。鉴于此,项羽有和谈的意图。

  而刘邦呢,当初他听信了别人的建议,入关后派兵把守以拒诸侯,这显然是个昏招,以亡秦为口号的项羽万万无法答应,于是才有了双方的剑拔弩张。

  随着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攻破了函谷关,刘邦的形势急转直下。他所面临的已经不是称不称王,而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了。刘邦必须改变原有计划,以应对目前的危机。于是,他也有议和的企图。

  因此,双方都有议和的心思。

  项羽是想兵不血刃地逼迫刘邦让出关中,并承认他霸主的地位。刘邦则是认清现实,知道为了生存必须低头服软,并让出关中才行。于是就有了项伯在其中的穿针引线,做和事佬,双方最终摒弃了前嫌,发誓共建美好家园。

  所以,鸿门宴其实是一场协商关中地区统治权的政治会谈,项羽通过此次会谈进一步对外确立了他霸主的身份,而刘邦则通过服软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对此,司马迁其实并非一无所知,在《史记》的其他部分,他已经暗示了鸿门宴的真实情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太史公一语了其中道破玄机: 项羽也因为遂了自己心意,所以不想杀沛公了。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项羽为何偏偏不杀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