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搭建帝国大厦时,在地基上埋下了几颗定时炸弹。汉初实施中央集权与分封诸侯的二元政治制度,这种混杂型的制度设计被证明是不高?的。在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一方面积极铲除异姓诸侯王,原本七个异姓诸侯王,被消灭了六个,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吴氏长沙国在传五代后,因为第五代国君无后,最后被撤除。
刘邦不信任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认为同姓诸侯王在拱卫中央政权上,可以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便在铲除异姓诸侯的同时,又大力分封同姓诸侯王。吕后当权后,也分封吕氏子弟为诸侯王,随着吕氏政权的垮台,吕氏诸侯王全体覆没。从此,只剩下刘氏皇族系统的同姓诸侯王了。
然而,天下并没有由此太平。集地方军、政、财于一身的地方诸侯,反而成为中央政府的一大?胁。同姓又如何呢?在权力面前,尚且可以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这样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实际的根基是很脆弱的。
在这些地方诸侯中,吴国最为富饶,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年轻时体格剽壮,在二十岁那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叛反,他便以骑兵军官的身份,追随刘邦讨伐英布。刘濞作战勇猛,得到皇帝的赏识,战后刘邦封他为吴王,封国计有三郡五十三城。不过,刘邦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仔细看了侄儿的面相后,认定有反相,可是君无戏言,既然已经任命了,只好说:“天下同姓本为一家人,你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有反叛之心。”刘濞听了大吃一惊,赶紧顿首拜道:“不敢。”
吴国的豫章郡有铜山,当时汉帝国的货币政策并不严厉,刘濞便收罗了许多亡命之徒,私自铸钱。同时,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刘濞又煮海水生产盐。在古代盐乃是暴利的商品,因此吴国的财富很快便积累起来,成为最富裕的封国。
汉文帝时,发生了一件惨剧,最终令刘濞对中央政府产生敌对心理。
刘濞的儿子,也是吴国太子进京朝见,陪皇太子刘启喝酒、玩游戏。这时,两人还都是小孩子,玩着玩着就闹起来了。吴太子从小养尊处优的,在封国内,哪个人不让着他呢,所以他习惯了,一生气态度就有点傲慢。可是吴太子选错了对象,坐在他面前的,可是皇太子。皇太子刘启何尝被人怠慢过呢,一怒之下,拿起游戏用的台盘,往吴太子的脑袋扔过去。这一扔,扔出人命了,吴太子当场被砸死。
吴太子的尸体被送回吴国,刘濞一看,这下子可气炸了。他怒道:“天下同姓本为一家人,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吴国。”又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刘濞其实是对汉文帝抗议:你儿子打死我儿子了,你看着办吧。汉文帝一看,没话说了,自己的儿子打死人,理亏了,可是也不能杀人偿命,把皇太子也杀了吧。
皇帝没有吭声,刘濞大怒,索性从此称病,躲在吴国,不再上京城朝见。中央政府派人前去吴国调查,查清楚了,刘濞根本就没生病,身体还很硬朗哩。司法官员要求将他捉拿治罪,可是汉文帝没有同意。汉文帝心里明白,刘濞身体没有病,可是有心病,这种怨恨的心结,不容易解开,所以网开一面,不仅没将刘濞治罪,还派人送给他坐几与拐杖,并交待说,他年纪大,路途遥远,就不必来朝见了。
汉文帝刘恒与吴王刘濞是堂兄弟。当然,他这样做的原因,也不全出自兄弟之谊,也是出于权谋。吴国富甲东南,坐拥地利,军事力量颇强,在封国中有影响力,而且刘濞本人也是个出色的将领,万一逼急了,说不定他还真会造反,倒不如示之皇恩浩荡,让他没有造反的理由。只要等刘濞去世,那么两个家族的恩怨,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分封的诸侯国不仅没有成为中央政权的拱卫者,反而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
对于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当时的一些政治观察家已经看出苗头,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人:贾谊与晁错。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与文学家,他曾上《治安策》,强调“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着眼点,就是把大诸侯国分割成数个小诸侯国,以弱其力,这样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这些封国。
与贾谊相比,晁错更是锋芒毕露。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他是太子家令,由于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被称为“智囊”。他曾向多次上书汉文帝,涉及的内容广泛,也包括削诸侯的主张。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终于迈出削藩的重大一步,将齐国分割为齐、济北、菑川、胶东、胶西、济南六个小诸侯国;淮南国分割为淮南、衡山、庐江三个小国。但是对于吴国,汉文帝采取谨慎的态度。他的想法,大概是想等到吴王刘濞去世后,再名正?顺地分割吴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濞还没死,汉文帝先死了。
公元前156年,太子刘启继承皇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所器重的晁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如今位高权重,更深得皇帝的信任,晁错不遗余力地鼓吹削藩论。他的说法是“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汉景帝不如父亲文帝有深谋远虑,且对吴国确有畏惧之心。他是杀死吴王刘濞亲生儿子的罪魁元凶,虽然现在事过二十年了,可是吴王对他的怨恨心理,从没有消除。在齐国被分割为六个小诸侯后,吴国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地位举足轻重。晁错估摸到汉景帝与吴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解,便大肆鼓吹吴王必反。他对汉景帝说:“吴王因为太子事件,称病不朝,开矿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收罗天下亡命之徒,阴谋作乱。他迟早要反的,削地也是反,不削地也是反;削地,他反得快,祸小;不削地,他反得迟,祸大。”
吴王是否真有谋反的想法,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如果汉景帝能够像汉文帝那样,宽容一点,示以恩惠,估计吴王是很难反的。吴王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耐心地等到他去世,吴国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可是在晁错的怂恿下,汉景帝迫不及待地大力削藩了。
吴王刘濞被揪出历史问题:在文帝时假装生病不朝。汉景帝开始现在清算历史问题?削去其国豫章、会稽两郡。这个决定,能不把刘濞逼反吗?吴国总共就三个郡,削去两个,而且这两个郡,一个产铜,一个产盐。现在朝廷突然要翻历史老账,把吴国地盘削掉三分之二,让它成为一个又小又穷的小国。要说历史老账,刘濞跟汉景帝也有一笔老账,杀子之仇要怎么算,你是皇帝,我得罪不得,我蜗居在东南,不问朝廷事,可是这样还不行,朝廷还要苦苦相逼,老子也有是有脸有面的人,斯可忍,孰不可忍呢?
被削地的还不仅是吴国,楚国被削一个郡,赵国被削一个郡,胶西国被削六个县城。打击面太大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急剧扩?了。
激愤之中的吴王刘濞再也吞不下这口怨气了,不反不行了。光凭吴国要跟中央政府对抗,那力量是不够的。刘濞率先联络胶西王,告诫他说:“诸侯纷纷被削地,按理说,诸侯并无大罪,恐怕这背后不是只削地这么简单了。”明确说明,朝廷的意图乃是要铲除地方诸侯。
胶西国是汉文帝分割齐国的产物。当年齐国被一分为六,在这六个诸侯王中,胶西王最为骁勇,而且他喜欢带兵打仗,其余五个小诸侯都畏惧他,他实际上是诸齐的领袖。胶西王也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他被削减六城,所以刘濞派人前来游说,他很爽快地答应,与吴国一同起兵,对抗中央政府。
由于胶西王在诸齐地盘中的影响力,他很快就联络齐、济北、菑川、胶东、济南五个小诸侯,密谋共同发难。不过,有两个小诸侯最终没有加入反叛的行列。一个是齐国,齐王经过反复考虑后,最后决定退出叛乱集团;另一个是济北国,其国王被大臣所劫持,无法出兵。所以诸齐六国,最后参加叛乱的是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四国。
另外两个参加叛乱的诸侯是楚国与赵国。这两个诸侯国,也都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楚国被削东海郡、赵国被削河间郡。这样,楚、赵、吴,加上诸齐中的四个诸侯,总计七个国家发动叛乱,因而史称“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晁错的削藩政策是紧密相关的。这七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是直接被削去土地,另外三个国家与胶西国同属于“诸齐”系统。除此之外的其他诸侯国,由于没有被削地,并没有响应叛军。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政策的不当有着必然的关系。当然,晁错作为皇帝的“智囊”,负有很大的责任。
吴王刘濞下达命令:“寡人今年六十二岁,亲自率军作战,小儿子十四岁,也在士兵行列。国内凡年龄上与寡人相同,下与小儿相同者,一律要出征。”就是吴国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这样,刘?很快组建起一支多达二十万人的军队。当然,征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还得益其治下宽松的政治环境。刘濞的吴国由于有铜、盐之利,长期实行免征百姓赋税的惠民政策。这一切仁政在中央政府看来,只是他收买人心的阴谋。
吴国与楚国是最大的两个诸侯国,两者合兵后,发布告诸侯书,宣布晁错的罪状,以清君侧为名,与朝廷公然分裂对抗。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同,吴楚联手后,便进攻梁国,梁国不支持叛乱,引兵拒吴楚联军。刘濞在打仗上还是有一套本领。在棘壁之战中,梁军伤亡数万人,被迫退守睢阳城。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叛军则攻打毁约的齐国,包围临淄城。而赵国则屯兵于西境,等待吴、楚联军前来会合,并秘密与匈奴联络,约请匈奴出兵。
面对七国突然其来的叛变,汉景帝措手不及。
其实晁错在鼓吹削藩时,就预料到这种措施必定会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他对诸侯的叛乱是有心理准备的,因而事变发生时,他是很镇定的。可是汉景帝却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样才好,他紧急召晁错商议军事。晁错胸有成竹,他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长安城。
晁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自视过高了。长期以来,汉景帝对他的信任,让他有点不知天高地?。史书说他“峭直刻深”,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他与袁盎是一对政敌,晁错曾告发袁盎收受吴王贿赂,如今吴王叛变,他正好找到机会报复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密告汉景帝:“诸侯反叛的原因,就在于晁错削夺其地。只要陛下能杀晁错,赦免吴楚等七国,恢复其领土,那么可兵不血刃结束战争了。”
专制者的眼中只有利益,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晁错过高估计了自己在汉景帝心中的分量,其实他只是帝王的一只猎犬罢了,放出去与狮子搏斗,斗得赢就有利用价值,斗不赢就牺牲猎犬了。汉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以此作?赌注。
皇帝派人召晁错上朝,懵然无知的晁错穿着上朝的衣服,却被带到东市,突然一群人将他拉下车,绑赴刑台,宣布其罪状,立即执行死刑。这个自以为深得皇帝信任的人,现在才明白,他是多么微不足道,他为专制者拥有更大的权力而奔走,可是却被抛弃了。皇帝送的最后礼物,是让他死得痛苦不堪。他被处于腰斩,一截两断。几分钟前,他还是朝廷一手遮天的重臣,几分钟后,他已是一刀两断了。当然,皇帝还额外送了一份礼物,只是晁错没有看到,他的妻儿老母兄弟,无论老幼,全部砍头了。
汉景帝感到一阵轻松。
可是反叛并没有放下武器。在很多人看来,这说明了刘濞的造反是有阴谋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被削地。可是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政治斗争你死我活,往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就算七国就此罢兵,能保证朝廷不秋后算账吗?以前朝廷对付异姓诸侯王的手段,大家都心里有数,现在轮到同姓诸侯王,朝廷的话信得过吗?
刘濞不仅不投降,反而以“东帝”自居,公然与汉景帝分廷抗礼。
汉景帝牺牲了晁错,可是颗粒无收,很失败。看来惟一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一决雌雄了。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有危难时,可以任命周亚夫为统帅。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即全国军事力量最高长官。这位名将之后,能否续写先父的传奇呢?
周亚夫率三十六名将军东进,对抗吴楚叛军。在出发前,周亚夫对汉景帝说:“楚兵悍勇,难以争锋。请暂时放弃梁国,切断叛军的粮道,如此方可克敌制胜。”汉景帝批准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
周亚夫大军抵达荥阳后,梁国正面临吴楚叛军巨大的军事压力,频频向朝廷告急,请求救援。然而周亚夫不为所动,他并没有马上实施救援梁国的作战计划,而是屯兵在昌邑,按兵不动。此时,梁王的告急书如雪片般地传到京城,汉景帝不得不下诏给周亚夫,要求他立即解救梁国之围。
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原则的周亚夫,拒绝执行汉景帝的命令,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在昌邑挖深沟垒高墙,坚不出兵救梁。另一方面,周亚夫派轻骑兵部队切断吴、楚叛军的后勤补给线。后勤补给线是战争的生命线,即使吴、楚士兵再骁勇,也不可能饿着肚皮作战。很快,吴、楚联军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巨大的困难,饥荒开始蔓延。
梁国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艰难地作战。在梁国保卫战中,有两个功不可没的人,一个是老成持重的韩安国,另一个是勇猛善战的张羽。在韩安国与张羽的出色指挥下,力挽狂澜,苦撑危局。
吴王刘濞忧心忡忡,一方面攻梁受挫,另一方面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他决定在粮食断绝之前,挫败周亚夫,以扭转困局。吴楚联军大举进攻周亚夫驻屯的昌邑,周亚夫仍然坚守不出,叛军企图强攻,但每次均被汉军击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进攻频频受阻的情况下,又面临断粮的困境,曾经不可一世的吴军终于露出疲态了,吴王刘濞不得不下令撤退。
在耐心的等待后,战机终于出现了。
周亚夫判断叛军已是强弩之末了,他果断地下令追击,务必全歼叛军。饥寒交加的吴、楚叛军全无斗志,撤退成了一场大溃败,损失的兵力,超过四万人。在关键时刻,吴王刘濞自己先动摇了,他脱离大部队,带着数千名逃往丹徒,而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自杀身亡。
这一战成为“七国之乱”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关系到汉帝国命运的一场大会战。如果从民心向背来看,其实吴王刘濞并不完全处于下风。汉帝国刚刚经历文帝的仁政时代,应该说百姓对朝廷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吴王刘濞统治吴国四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实行全免赋税的政策,百姓也是得益匪浅。再从战争的原因来看,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这些诸侯国是被逼反的,所以也不乏同情者。
汉军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周亚夫的深谋远虑。他的战略思想十分明确,而且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不仅得罪梁王,也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但是最后的结果证明他的持重战略是正确的。
吴王刘濞虽然骁勇,但军事思想陈旧。首先,吴、楚联军进攻思路简单,就是从东向西攻掠。吴国将军吴禄伯曾劝谏说:“兵聚屯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就是说,这种进攻思路,很容易被汉军所扼制,应该要派出一路奇兵,沿江、淮而上,取淮南国、长沙国,出奇制胜,可是这个意见被刘濞否决了。其次,吴军以步兵为主,而汉军则以车骑部队为主,步兵适合在山地作战,而车骑部队适?在平原作战。吴国有位将军提议,吴军应该从大战略思想出发,不要逐城争夺,而应该放弃沿途的城池,急速西进,控制洛阳、敖仓,凭借山河之险,阻止汉军车骑部队出关中,这样便可以号令东部中原各诸侯。这个提议,也被刘濞轻易否决了。
在刘濞攻梁之战的同时,吴国有一位奇才,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战绩。这个奇才名叫周丘,但他却没有得到刘濞的重用。他很失望,就向刘濞提了个要求,要求给他一支符节,可以单枪匹马召集一支军队。果不其然,他凭此符节,说降下邳城,得三万人,继而率这三万人向北。攻下阳城后,他的军队居然达十万人?多。这简直是个奇迹。可是就在这时,他听到刘濞败逃的消息。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上积劳成疾,竟然背疽发作身亡。
由是可见,刘濞手下其实不乏将才,可惜他不能识才,也不能用才。在刘濞弃军而逃后,吴、楚残兵只得向汉军投降,最大的诸侯国军队基本瓦解。刘濞最后逃到东越,汉朝派人贿赂东越人,最后东越人诱杀刘濞,将他的首级送到长安城。
吴王刘濞的叛乱,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汉景帝的英明之处,就是记住父亲文帝的最后遗嘱,关键时刻,起用周亚夫,这是胜利的保证。
再来看看叛乱的另外两个战场?
一个是齐国战场。由于齐王毁约,拒绝加入叛乱集团,齐国便成为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四个叛国的眼中钉,叛军围攻临淄城,但久攻不下。汉景帝派将军栾布率军增援齐国,栾布大军赶到后,解了临淄城之围。由于齐王事先曾经与四国有叛乱的约定,栾布的大军在击退叛军后,准备向齐王问罪,齐王在担惊受怕中,服毒自杀。
参加叛乱的诸齐四王,深知朝廷必然要追究,与其被杀,还不如死得体面点。胶西王刘卬、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先后自杀,四国之乱告结束。在诸齐六国中,只有济北王由于受到大臣劫持,没有参加?乱,后来朝廷赦免其罪。六个王,五个自杀,只有他一个活了下来。
另一个是赵国战场。赵王刘遂原本屯兵西境,等待与吴楚兵团会师,不料吴楚联军竟然才三个月便被周亚夫打得大败。汉景帝派将军郦商率军讨伐赵国,赵王赶紧将兵力撤回到邯郸,据城固守。郦商围攻七个月,仍然没能攻下邯郸,此时栾布已经取得伐齐的胜利,回师协助郦商攻赵。栾布采取引水灌城的战术,终于摧毁邯郸城的坚固城墙。赵王在汉军杀进城之前,畏罪自杀。
这样,“七国之乱”中的七王全部丧命,叛乱最终结束。这次动乱,是中央与地方诸侯权力的大洗牌,最终?中央政权的胜利而告终。这次事变,对汉代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扩大,地方诸侯权力进一步被压缩,因而在汉景帝去世后,后继者汉武帝终于将君主专制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