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根人生的拐杖, 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刃。
嘉庆四年(1799 年)正月,刚刚即位的嘉庆皇帝就在群臣中扔响一颗重磅炸弹:宣布革除乾隆时期的重臣加宠臣和珅的一切职务,并列举出和珅的20条大罪。随即他下旨查抄和珅的家产,仅白银就高达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对于这件在大清朝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贪腐大案,人们在惊讶的同时,不禁要问:和珅怎么会贪得这么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心理学上,中国古人有“防微杜渐”的认知。和珅的贪腐之路,恰是违反这种认知的,从小贪一步步累积成大贪终而嬗变为巨贪。同一般人所走之路不同,和珅绕过了十年寒窗之苦,踏上仕途走的是捷径。原本,他也想通过科举之路而出人头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参加了这一年顺天府的乡试,期望中举,从而堂而皇之地加入搢绅之列。然而,他志大才疏,最终名落孙山。
然而命中注定他会与仕途为伍——他有两个可以仰仗的力量:
第一个力量,他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凭直隶总督孙女婿的身份,他可以轻松地在皇城根下觅个不错的差事。
第二个,也是最简便的、最让人无话可说的力量,那就是祖先的力量。也就是说,托老祖宗的福,他的仕途之路早就给铺平了,不再需要头悬梁、锥刺骨地把自己熬成个酸秀才了。
和珅可谓出身于世宦之家,先祖归顺努尔哈赤之后就获得相当于正二品的功勋之职。这种功勋保证了他的子孙世代袭职。到和珅的父亲常保之时,他同样官居正二品。所以,即使没中举也没关系,和珅依靠祖上的力量,这一年就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到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也就是他22岁那年,他就成了皇帝身边的正五品侍从。和珅处处投皇帝所好,这注定了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其实,不管是靠什么方式走上仕途,以今天的话来说,不能光看学历,而要看实际能力。从这点上来说,和珅在为官前期还是有许多亮点的。他在皇帝侍卫中脱颖而出,走上侍郎的主政之路后,可谓承继祖上传统,为官相当清廉。
在户部侍郎的位置上,他曾拒绝笔贴式安明的贿礼。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他曾和钱沣等人一道被乾隆皇帝派往云南,查处了时任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腐大案,并能从案中发现问题。他向皇帝汇报指出,云南的许多州县都出现了亏空,需要彻底整顿清理。回到京城后,他进一步向皇上提出如整顿云南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等诸多建议,都得到乾隆皇帝的肯定。
随后,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升任户部尚书。之后,位高权重的他变得利欲熏心,开始纳贿、结党,打击和排斥异己。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他大兴文字狱,诬陷先前反对他的一些文人“私藏逆书”等,以作为他们谋反的罪证。在入翰林院任满翰林院掌院学士后,他控制科举制度,垄断朝廷士子,凡是没过好自己这一关者,都被排斥在功名之外,以致出现了凡中举者“几出和门”的现象。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中形成四大势力:以阿桂为首的武官派、以刘墉为首的御史派、以钱沣为首的反对派和以和珅为首的贪官们。这个时候,和珅将眼光瞄向了直接的财物。为此,他直接插手商人事务,从中获取不义之财。凡是不臣服于自己的商人,他都会施以残酷的报复。比如说,浙江富商曾氏,因为拒不交纳由和珅掌管的什么帮费,结果竟致一夜之间全家被杀,所有家财尽被掠去。事发后,竟被称为遭到强盗抢劫。
到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和珅终于做到大权独揽,这时大部分反对势力都被他踩到了脚下。到乾隆五十八年,他已经达到权倾天下的地步。当年访华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给儿子,即嘉庆皇帝,但国家大事和人事大权仍掌握在他手中。当时,乾隆已到垂暮之年,年老力衰。每天上朝时,乾隆就令和珅站在嘉庆皇帝旁边,因为只有他才能听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这样一来,和珅就等同于摄政。他通过“听取”乾隆说的话,再根据自己的意思通告给满朝文武,以此来把持朝政。而坐在一旁的嘉庆皇帝这时只是陪衬。
不管怎么说,和珅的这些所作所为,都可说同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等紧密关联。因而,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掌握实权后,仅从廉政的角度来说,和珅被拉下马就成为新君的必然之举。嘉庆皇帝惩治和珅,共列出20条大罪,包括擅权、越级、欺君、逾礼和贪污等。此处,不妨列出几条。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嘉庆皇帝惩治和珅,是与当时的社会大气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乾隆晚期,清政府徒有盛世的虚名。在以和珅为首的贪腐官员的操控下,官场非常黑暗,贪腐成风。这是同清初制定的一系列廉政措施背道而驰的。所以,嘉庆皇帝掌权伊始,当即惩治和珅,表明了他澄清吏治、振兴国家的愿望。从当时的效果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起码,官场上的党派之争受到压制,官员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将手伸向百姓,贪腐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从而让国家机器能够保持正常运转。
从和珅的角度来看,他的遭遇大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他虽不是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踏上仕途,但他的实际能力确实比那些“书呆子”强得多。他精明能干,领悟力强,反应能力强,并且文化水平也不低。他精通满文、汉文,还会蒙文、藏文,这些都是一般读书人所不具备的。说到做官,他具有相当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且一度相当廉洁。他之所以后来走上贪腐之路,并最终蜕变为世贪,自然与那个时代的机制有关。但从做人上来说,如果他能以操行品格为要,时刻做到廉洁自律,那么,他就不会落到身陷囹圄、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从这点上来说,他的最终下场,与他放弃做人的原则有关,可说是咎由自取。对后人来说,他的行为及下场,永远值得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