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政变之一,也是“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都没摆脱的心理阴影。而凡事皆有缘起,“玄武门之变”也不例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唐朝初年的“刘文静冤案”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
武德二年(619年),太原起兵的核心成员、开国功臣刘文静在家中说了几句过火的牢骚话,结果被李渊以“谋反”的罪名砍了脑袋。“刘文静冤案”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冤案,背后实际上是李渊与李世民的权力矛盾。
在入主长安并消灭薛举父子后,稳定关中的唐朝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势力。但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崛起,开始威胁李渊的皇权。刘文静就是因为不满李渊重用文官裴寂而冷落自己,才说了过火的牢骚话。
在李渊看来,刘文静这些过火的牢骚话是在公开质疑自己的皇帝权威,而刘文静敢公开质疑皇权,是因为有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的支持。所以李渊杀刘文静是“杀鸡儆猴”,杀刘文静这只“鸡”给李世民这些“猴(功臣)”看。
“刘文静冤案”引发了唐朝功臣们普遍的不满和恐慌,希望自己的代表李世民能够登基,这也是在“太子之争”到“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军事功臣们要么支持李世民,要么守中立,几乎没有一个支持李渊和李建成的原因。
“刘文静冤案”让李世民意识到无法控制皇权,多大的功劳也无法保护自己,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催命符”。所以李世民很可能从“刘文静冤案”后便有了夺取皇位的构想,而随着功劳越来越大,这一构想也逐步成熟而完善。
但因为李渊是合法的皇帝和亲生的父亲,李世民直接造反夺皇位的难度和风险都较大,所以李世民决定夺取太子之位,当未来的皇帝。可以说“刘文静冤案”引发了武德太子之争,当然也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