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知运的战功有哪些?对郭知运生平的评价
Guo Zhiyun的个人资料记录了他出生于Guazhou的Jinchang,也就是说,今天的Anxi County,Gansu省。TangZhiyun在Tang Dynasty的Kaiyuan时期是一名将军。高个子,老虎的背是圆形的。孔Z...
Guo Zhiyun的个人资料记录了他出生于Guazhou的Jinchang,也就是说,今天的Anxi County,Gansu省。TangZhiyun在Tang Dynasty的Kaiyuan时期是一名将军。高个子,老虎的背是圆形的。孔Z...
Guo Zhiyun的个人资料记录了他出生于Guazhou的Jinchang,即今天的Anxi County,Gansu Province。Tang Zhiyun在Tang Dynasty的Kaiyuan时期是一名将军。 郭Zhiyun肖像...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 郭知运画像 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
汉武帝时的抗击匈奴的盖世英雄卫青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将,他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随后七战七捷,成功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后又击破匈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以战养战,在用兵上突出一个“出奇制胜,他往往敢出人意料的派兵深入敌军中心之地,直捣黄龙。同时,他极为爱护将士,颇有大将风度。后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也许跟他不平常的人生经历有关。卫青和卫子夫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关系。要了解个中原因,得从卫家的“家庭背景”开始说起。卫子夫的母亲本是平阳侯曹寿家里的婢女,后来嫁给卫氏为妻,生了一男三女,长子名叫长君,长女名叫君孺,次女叫少儿,小女便是子夫了。天有不测之风云,随着卫氏的英年早逝,卫母仅凭一介女流之力难以养活四个孩子,于是又回到了平阳府做婢女。就是这时,一个人向卫母伸出了援手,这个人叫郑季。
郑季在抚平卫母心中创痛的同时,顺便也把卫青带到了这个光明的世界来。郑季在完成了他该完成的使命后,朝卫母挥一挥衣袖走了,除了留给卫母更大的创伤外,还添了个累赘——卫青。郑季回到了自己的家(已有老婆孩子),卫母还在那个支离破碎的家。从此,可以用一首歌来形容卫青的处境:“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就这样,卫青如同跳梁小丑,在母亲家里住一段时间,然后便到父亲家里去(因为母亲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在父亲家住一段时间又回到母亲家(因为父亲家里后妈的打压),如此反复。
卫青这个遭人嫌弃的烂皮球,被踢来踢去,最后有一个人捡到了,却当成宝贝一样来对待。这个人就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见卫青可怜,又见他长得眉清目秀,就收留了他,并且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官职——“弼马温”(专门看马的)。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卫青有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再也不用遭人白眼受人唾骂,再也不用饿肚子闹饥荒了。后来,因为痛恨父亲郑季的薄情寡义,怜惜母亲的含辛茹苦,他索性连姓都改成“卫”了。再后来,他长大了,卫母的三个女儿都有了不错的归宿。大女儿嫁给了太子舍人公孙贺;二女儿嫁给了平阳公主家臣霍仲孺;三女儿卫子夫的夫君便是汉武帝。而卫子夫因为陈阿娇在后宫争宠,陈阿娇的母后长公主为了打击卫子夫便把目光瞄准在卫青身上了。她想干掉卫青,间接打击卫子夫。
长公主选择了走“暗”路,派出一位江湖杀手。这位杀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卫青擒来了。按照江湖规矩,一手交钱(报酬)一手交货(卫青),然后走人,合作到此终止。一切出奇的顺利,长公主忍不住发出了得意的笑来,她甚至可以猜想到把卫青碎尸万段后,卫子夫的“花容失色”、平阳公主的“痛不欲生”……然而,长公主不会料到,她高兴得太早了,如果她后来知道“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她一定会后悔不该这么快就和那位大侠“终止合同”,让他结账走人。因为如果这位大侠在,卫青肯定不会被一个人救走。
冒死救卫青的人叫公孙敖。原因是:公孙敖和卫青是铁哥们儿。死里逃生后,卫青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他本来想忍着(毕竟长公主也不是好惹的),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然而,他的铁哥们儿公孙敖却没能忍住,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那是啥人,是当今皇上的亲姐姐啊!她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地下情人”被长公主平白无故地来了个“进出宫”的羞辱呢?汉武帝知道事情原委后,面临一次二选一的选择:终究是治长公主的罪,还是不治长公主的罪。
治长公主的罪无非是为自己的亲姐姐和爱妃卫子夫“讨回一个公道”。 治罪的难处是,随了“姐、妻”的愿,势必要伤了“岳母”的心。而如果不治长公主的罪,这件事就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后果是饶了“岳母”的错,却会失了“姐、妻”的望。这依然是一个手心是肉、手背是肉的问题,也由此可见古代后宫之争中的“复杂”和“难以取舍”。围棋有云:左右同形击其中。考虑来考虑去,汉武帝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处理方式,不治长公主的罪,但却封卫青为太中大夫(直接到汉武帝身边当秘书),封卫子夫为“夫人”。
可以说,卫氏姐弟因为这次“绑架”风波因祸得福。特别是卫青,这个原本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遭人唾弃的“弃儿”、平阳公主收留的“孤儿”,他以一个标准的“卫青跳”完成了一步跨“龙门”的创举。日后卫青的飞黄腾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的过程,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征服,意味着杀戮,统一,意味着兼并。不过蒙古草原的统一过程比后来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要温和得多,不至于那么血腥。当时的蒙古还处在奴隶社会晚期,它们的阶层简单来说就是:奴隶主、平民和奴隶。
蒙古部落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奴隶主之间的战争,他们只需要击败奴隶主贵族,那么他们的牧民和奴隶就全归你了。这就像中原地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打仗并不是以死人为目的,而是采用决斗的方式,双方摆开阵势,面对面的较量,谁获胜谁就可以要求对方臣服于自己。而13世纪的蒙古比这还更原始,他们不讲究礼仪,拉开架势就开打,胜者将得到败者的所有财富和人口。
贵族战争
铁木真就是用这种方式统一蒙古的,他征服了所有部落的贵族,然后将他们的族人全部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出于同样的文化,铁木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子民。而后来被征服的土地上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都被当成了卑贱的奴隶。
按理说,蒙古人内部的战争,一般是不杀普通民众的,他们是组成蒙古族群的主体。杀的都是那些拥有这些民众的主人,奴隶主贵族,因为要从别人手里抢东西,首先你得让他消失!
但是,铁木真在征服其中一个部落的时候,他却违背了这一常理,他没有放过这个部落所有的男人。出于蒙古有个传统是不杀小孩,于是铁木真以车轮的高度为限,凡是超过车轮的男人全部杀死,低于车轮的才能幸免。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的“车轮斩”。
古代马车
到底这个部落和铁木真结下了什么深仇大恨,让铁木真这么痛恨这个部落呢?
原来这个部落叫塔塔尔部,是铁木真乞颜部旁边的一个大部落。蒙古诸部强大起来后,金国对蒙古实施了招抚和分化的政策,其中塔塔尔部就是被金国人招抚过去的部落,蒙古人视他们为叛徒。
铁木真的四始祖合不勒曾在形式上统一了蒙古诸部,连金国都拿他没办法,于是只有封他的部落为“蒙兀国”。合不勒死后,金国人开始利用塔塔尔人分化蒙兀国。塔塔尔人用奸计抓住了蒙兀国后来的大汗、合不勒的侄子俺巴孩,并送给了金国人,被钉死在了木驴上。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继承汗位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塔塔尔人用毒酒杀害,当时铁木真才9岁。也速该的死,让铁木真经历了噩梦般的童年,如果不是因为铁木真的勇敢和家人的支持,也许就看不到后来强大的蒙古帝国了。因此,铁木真和塔塔尔部之间结下了血海深仇。
也速该之死
复仇!成为铁木真心中永久的夙愿。
终于,塔塔尔人和金国人的关系出现了破裂,铁木真果断出兵袭击了塔塔尔部,一战将他们击败。战后,为了泄愤,铁木真实行了车轮斩。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终极目标,就是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等,最优秀的一等叫“进士及第”,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名次表面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得到的权益却要差别很多,因此,很多人都为了“状元”拼的头破血流。
1904年的7月,也就是光绪三十年,就有两个人为了“状元”暗自发力争夺,他们就是广东的朱汝珍和肃宁的刘春霖。
话说这俩人,实力相当,都是学富五车之辈,书法造诣也是极为高超!
既然实力差不多,那推荐谁当“状元”呢?主考大臣看完他俩的试卷,又权衡了一番,最终选择了稍胜一筹的朱汝珍。排好名次后,呈给了慈禧太后“钦定”。
慈禧拿到试卷后,首先翻开了“状元”朱汝珍的试卷,一看他那文章,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确实是个状元之才。但一看名字和基本信息,她的脸顿时就拉下来了。
为什么呢?
首先是名字。朱汝珍的“珍”字,让她想起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这个妃子太闹腾,自己还让人把她投进了井里。
其次是他的出生地——广东。这点更是令她老人家厌恶,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倡导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是广东的,在她看来,广东简直是出叛逆的地方。
还有,这家伙居然用粗笔楷书来答题,不知道她喜欢疏淡清新的字体吗?罢了罢了!看看下一位!
说着,慈禧翻到了刘春霖的试卷。
好!这个名字好!“春霖、春霖”,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今年正好大旱,这是福星啊。而且这刘春霖是肃宁的,肃宁不正是肃静安宁的意思吗?如今大清王朝摇摇欲坠,这刘春霖绝对是上天派给大清的福星,而且看他这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我喜欢!就选他做状元吧!
就这样,本该是“状元”的朱汝珍,变成了“榜眼”;本该是“榜眼”的刘春霖,变成了“状元”。
第二年,由于局势变动,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取消了,刘春霖成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状元”!
虽然这俩人曾经是“对手”,但为人方面,却是同样的正义凛然,大清灭亡后,俩人都受到日本人的邀请,都是严厉拒绝,并时刻为中华民族的前程牵肠挂肚着!
许负是秦汉时期的一个神人,他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许负出生之时,身上挂着一个八卦玉佩,因此被秦始皇赐名,由于许负被秦始皇赐名的事情,被传开了,许多人争先恐后的来家里看,后来,才慢慢的变少了,可为什么变少了呢?不是人的好奇心变没了,而是来看许负的人络绎不绝,许负看到某些人后便大哭不止,而看见有些人便露出甜蜜的笑容。
一开始人们不以为然,这只不过是正常婴儿的反应,可是后来,许多人看出了端倪,原来,许负看过的人大哭不止,这些人过不了多久就会厄运将至,而许负看过笑的人,则喜事连连,后来,干脆有人说这个神奇的女婴的哭声是诅咒,谁碰上了,便有灾难,于是许家便慢慢的变得安静了下来。
许负在4岁的时候,便认识了1000多字,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许负在10岁的时候,已经读懂许多本教书先生不知道的书,教书先生甚至还对其家人说道,令爱具有天人之姿,非我等凡夫俗子能教得了的,一定要让高人教,当今除了鬼谷子之外,还有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徐福、卢傲和黄石公,但是徐福和卢傲已经出海了,只能找黄石公了,许负的家人觉得教书先生说的有理,于是,到处寻找黄石公,但是一直未曾寻到。
后来,许负在家门口碰见一个老人,老人让许负给自己倒点水喝,许负回到家中倒水出来,才发现老者已经不见了,只见门口放了一本书,书上写着心器秘旨 四个字,这本书里面全是相人之术,原来这位老者就是黄石公,许负还靠这本书知道了秦朝即将灭亡,为此许负将自己的名字莫付改成了许负,后来,许负在刘邦营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被刘邦封为了鸣雌亭候。
唐朝曾有这样一位宰相,他不仅是众人仰慕的宰相,更是一位颇有才华的诗人,他就是李峤。可以说,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后来,李峤又调任三原县尉。
传说,李峤共有五位弟兄,但是,他们均不长命,往往年近三十便都去世了。而李峤的母亲对此十分担心,生怕幼小的李峤也同其弟兄一般,无法活过30岁。所以,他母亲请来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相士袁天罡来给他看相。袁相士看后便说道:“这孩子长得很有灵气,眉清目秀的,但是,恐怕不是长寿之人,只能活到二十几岁,肯定不会超过三十。”李峤的母亲听了之后失声痛哭,便央求相士袁天罡留下来看看李峤的卧相。一开始相士不肯,他觉得事已至此,不必做无谓的挣扎。
但是,无奈李母苦苦哀求,并向他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最终,相士袁天罡留下来了。
那天夜里,相士袁天罡与李峤一同入睡。就在当晚,相士袁天罡惊讶的发现李峤睡觉是没有喘息声的。他伸手到李峤的鼻子下,发现他睡觉果真不用鼻子呼吸,这令相士大为吃惊。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后,相士袁天罡发现李峤的耳朵在动,原来,他睡觉时是用耳朵呼吸的,这一发现使得袁天罡又惊又喜。惊的是居然真的有人睡觉如同死者一般,是不用呼吸的,喜的是这是一种好的征兆。第二天,袁天罡如实的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李母,并向她解释说:不用害怕,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李峤睡觉时用的是“龟息”,而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他日后必定是一个长寿且大有作为的人。但是,必须牢牢记住不能奢华浪费。
李母听后喜极而泣,这次他儿子总算可以活过三十岁了。并且,李峤幼时曾梦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两支笔,从此学业大进,终成一代文豪。后世遂用“双笔”比喻文才出众。之后正如那位相士袁天罡所言,李峤成功当上了宰相。虽则他地位显赫,却依旧过着清贫节俭的日子。当女皇帝武则天闻听李宰相不用锦绣罗帐后,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她觉得这样太过于节俭,毕竟宰相要有宰相的风范。随即便命人将轻纱罗帐等送了过去,并要求其当晚便使用。圣意难违,李峤只好在锦绣罗帐内入睡。但是,自从他在富丽堂皇的罗帐内人睡后,身体变开始出现问题了。一次次彻夜难眠导致身体吃不消,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找武则天,向她如实禀报自己的情况。并解释到:自己在其年幼时,一位相士曾警告过他不能奢靡,一生都需俭朴度日…”
武则天听后只能作罢,并将他朴素的衣被换了回去。其实,李宰相不单单为人朴素,刚开始还是个为人正直的好官。当他被任命为给事中时,曾不畏强权尽力为受冤者伸冤。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名为来俊臣的酷吏,他诬告、陷害当时的宰相狄仁杰,并使其背负谋反的罪名,因而,被收归监狱。武则天当时并不相信狄仁杰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便命人彻查此事,而李峤正是被委命的人之一。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们发现狄仁杰是清白的,但是,迫于酷吏的强权,另外两位叫做张德裕和刘宪的调查者不敢将此事上报朝廷。李峤异常愤怒,便说道:“知道他是被冤枉的还不去帮他洗刷冤屈就是不义之人!”说完,便独自一人去将此事回明武则天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只有他自己的片面之词,最后,李峤还是没有逃过强权者的手心,便被贬谪了。
李峤三度拜相,期间可谓是大起大落,所以,在之后的一些事情中,他虽然已身为宰相,却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刚正不阿。虽然,没有做出谋害他人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去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而是一味的冷眼旁观,这也是后人对他有所非议的地方。而他的寿命也是众人关心的一点。朝廷有次派他去地方上出差,但是,过了很久他都没有回来,一开始大家都怀疑他可能在路上得了暴病,或者遭遇劫匪。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朝上朝下的人就把这件事当成了事实,便纷纷说他已经死了,很多人还为此伤心难过。所以,便有人把他小时候的事情拿出来编派,说:在李峤小的时候便有相士说过他是个有福气之人,但是,寿命不会太长,现在看来这点得到验证了。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过了没几天,被大家以为已经去世的李宰相却平平安安的回来了,而胡乱编派之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其实,相士所说的都是真的,不论是李宰相应该过朴素的日子,还是他会长命,最后,相士袁天罡说提到的都得到了验证。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又遭到监察御史郭震的弹劾,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他虽已致仕,仍被贬为滁州别驾。李峤最终也活了七十岁,这在古时候已经算是长寿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