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是我国中一个少见的姓氏,拥有较多的源流和出处,源远流长,是我国几个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帛姓氏的姓氏渊源和历史名人吧,感受一下这个古老姓氏的发展。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帛产,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帛氏正宗。子姓帛氏族人大多尊奉帛产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的后裔子孙开始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帛氏族人大多尊奉熊胜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在历代执帛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亦称白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帛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帛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着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着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着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着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