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周道祥说。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即便具备了科考资格,接下来还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要能等。
因为乡试要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开考那一年,除非你运气好,碰到了皇帝家办喜事,比如皇帝过大寿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这年开设恩科,给学子多一次考试的机会。“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那年,就开设了一次恩科,张謇也是这次恩科中考取的状元。另外光绪三十大寿的时候也开设过一次恩科。”周道祥说。当时来南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水路,一是陆路。沿江一带的学子,基本都会从水路前往南京。
路途遥远的也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家境好的,陆路可以骑高头大马,水路可乘坐上等游船,一路边看风景,边会诗友,身边还配有几个书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惬意。而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可怜了,首先盘缠怎么解决,在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钱被骂得狗血淋头。即便筹备到了盘缠,路上还得节衣缩食,不能坐贵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还要背着考篮,里面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