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应对涌向边境的越南难民他的做法开了先河

  清廷通常优待难民,以示柔远。当难民威胁边境的安定时,朝廷转向另一个极端——用更拙劣的办法全力封堵难民潮。由于难民身份复杂、管理低效,这一办法收效甚微。最近接不接受叙利亚难民让欧洲头疼。面对难民,英法德匈牙利等国态度迥异。相比英法匈最初的嫌弃态度,德国自始至终是个例外——国内多数人乐意拥抱难民。古代中国特别是清朝,也曾面临难民问题,但清廷并不存在欧洲人那样的分歧。东亚区域内任何一国内发生战争(清朝称为内讧),难民若涌入中国版图内,地方官的处理步调几乎一致:将难民送回去。

  1739年(乾隆四年),安南国(今越南北部)发生内乱,难民涌向云南、广西边境,清廷地方官最初也是将他们送回原籍。但随着难民的增多,如此处理难以为继,且遇到了更大麻烦,靠近中国边境的不仅仅是安南难民,还有中国境内的投机者、安南的叛乱分子。清廷面临更复杂的管治考验。

  一、“柔远万方”,对“外国”难民像自己人

  1、好吃好喝招待好,给钱给粮舒服回家

  清廷地方官“送回去”的难民,是越南内战造成的。1739年(乾隆四年),自打败明朝占领军后建立起的黎氏王朝逐渐式微,王朝权臣郑氏(称安南)与阮氏(称广南)割据南北,郑氏在北方挟天子以令阮氏,垄断向清廷朝贡的权力。郑氏家族统治逐渐衰败,出现“暴君”郑杠,北方内乱。大批“难夷”往北涌向云南、广西边境。

  难民如潮水。1741年6月,云南总督庆复奏报“都龙厂(今云南都龙口岸)民及各处被兵处所难民、男妇纷纷奔避,窜入沿边界口”。1742年7月,乾隆帝自广西巡抚杨锡绂处得知,“安南谅山一带夷民……失业荐饥,窜入宁明、龙州、土江、土思等州内地乞食。”

  难民持续增加,一年后,1743年,署云南总督张允随称,“但都龙一厂,聚集民、夷不下十余万”。①

  面对这么多陌生的难民,地方官第一反应不是驱赶,而是优待。庆复在给乾隆帝的奏疏中说,“安南世守外藩,恪昭恭顺,其所辖各境与滇地毗连,彼国人民避乱逃生,即同天朝赤子”,把越南难民当作自己人。他又说“臣敬体圣主柔怀万方,中外一体之德意”,按照皇帝柔怀万方中外一体的指导思想,在“沿边地方搭盖棚厂、收赈难民”,又“分别夷、汉,稽查安插,不致流离失所”,让难民有地方住,有东西吃。乾隆帝“从之”。②

  广西巡抚杨锡绂也奏报,那些来到广西觅食的难民,政府“分别存恤”,老弱病饿的给口粮,等恢复好了再押送他们回籍。强壮的能够行走的,就给口粮给路费,交给越南谅山的官员自己处理。乾隆称赞“办理颇妥”。③

清前期中越边境。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乾隆如何应对涌向边境的越南难民他的做法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