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从清朝到民国官场与风月缘何如此关系紧密
导读:清朝尊崇理学,以朱熹为宗。这一点跟制度一样,也是清承明制,不过,从白山黑水那地方下来的满人,学什么都很较真。明人尊崇理学,而理学仅仅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考罢便成为束之高阁的高头讲章。皇帝后宫,动辄万人,最荒唐者如武宗,还私自外...
导读:清朝尊崇理学,以朱熹为宗。这一点跟制度一样,也是清承明制,不过,从白山黑水那地方下来的满人,学什么都很较真。明人尊崇理学,而理学仅仅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考罢便成为束之高阁的高头讲章。皇帝后宫,动辄万人,最荒唐者如武宗,还私自外...
排名第五:陈宫
陈宫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出场次数不多,陈宫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心中有大抱负!一心想辅佐一位明主,一展抱负!最初跟着曹操,因为曹操下令处死兖州数名名士,觉得曹操跟自己道不同,留曹必有后患,夜里不言辞去;后辅佐吕布,曹操围攻下邳,吕布不听陈宫之言,相信妻子之话,最后战败。陈宫被俘后,曹操一度欲劝他再度出仕,但陈宫不为所动,赴刑场受刑而死!可惜这位胸怀家国天下的人,一次又一次的遇人不淑!
排名第四:袁绍
袁绍这个人,本来是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后来官渡之战中,袁绍地广兵强、粮食充足本应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因为听信郭图之言,想要速战速决,在曹军袭击乌巢之后又听信郭图的话,不去救援,导致官渡之战失败,生生丢掉所有优势,死后两个儿子还争权相攻,被曹操逐个击破!
排名第三:关羽
关羽从襄樊开始,围攻曹洪不下,最后被曹洪徐晃两面包夹,只能退走!背后又被东吴陆逊阴了一把,偷了荆州,这时候关羽腹背受敌,向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只能向西败走麦城!在263年,邓艾大破蜀军,刘禅投降,庞德之子庞会,入蜀大肆寻找关羽后人,为了给他的父亲报仇,把关氏一门灭族!
排名第二: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虽有大才,但是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后出山辅佐刘备,一生呕心沥血征战无数,数次北伐都是失败的结局!从曹操到孙权,从周瑜到司马懿,所遇对手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后主刘禅也让诸葛亮煞费苦心,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懿的十一州!最后病逝五丈原!虽然说其后来流芳千古,可却也一生沧桑!
排名第一:吕布
吕布这一生可以说是坎坷的不行,吕布因为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后来丁原赏识吕布,把他收为义子,后来丁原和董卓冲突,董卓就挑拨吕布将丁原杀害,吕布杀掉丁原后投奔董卓,又被董卓收为义子,后来因为王允的连环计用义女貂蝉造成董卓跟吕布反目成仇,董卓死后投靠袁术,袁术不要他,又去投靠袁绍,在袁绍处,跟袁绍联手在常山会战张燕,吕布仗恃自己的战功,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答应,而吕布手下的将士也时时抢劫、掠夺,袁绍开始疑恨他!吕布发现后逃跑,在陈留时。太守张邈对他大加款待!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袁术结盟,曹操围攻下邳,吕布死之前还以为刘备会救他,没想到刘备落井下石,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据史料记载秦琼的父亲名叫秦彝,还有个姑姑嫁给了靖边侯罗艺,罗艺和秦彝都是北齐的官员,罗艺的儿子叫罗成,所以秦琼和罗成是表兄弟,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灭了北齐,杀死了秦彝,罗艺投降了隋朝。
父亲死后秦琼随母亲隐姓埋名生活,秦家和罗家从此失去联络,秦琼长大后,师傅交给他祖传的“秦家锏法”,由于从小生活比较艰苦,秦琼在母亲的教导下,非常懂事,而且为人非常仗义,武功很好,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很多绿林好汉,程咬金、单雄信等等。在江湖上人称“小孟长秦叔宝”,后来在山东历城做捕快,相当于现在的警察,由于为人仗义疏财,工作能力突出,被当时隋朝的大元帅靠山王杨林相中,收为义子,名列“十三太保”,可谓是官运亨通,政治前途很光明,在秦母过六十大寿的时候,黑白两道的人都来祝寿,因为秦琼路子比较宽啊,程咬金和尤俊达以前截过靠山王的银车,在这期间程咬金被抓,为了救程咬金,劫了监狱,造了反,一起上了瓦岗山。
在这之前,秦琼因为过失杀人,被刺配河北充军,结果正好跑到罗艺的地盘上了,就这样秦琼认了姑父和姑妈,还多了个表弟,时间长了,这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练武,都想学对方的武功,就这样秦琼教罗成锏法,罗成教秦琼枪法,两个人都藏着私心,各自都留了一招,秦琼留了“杀手锏”,罗成留了“回马枪”,但是都不放心,随后两个人对天起誓,罗成说:“我如果藏有私心,留有一招半式,就让我万箭穿身,不得好死”,秦琼也说:“那就让我口吐鲜血,不得好死”,造反之后,都上了瓦岗山,最后又都投降了大唐李渊,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后来,刘黑闼反唐,罗成带兵平叛,中了诡计,被掉进了陷马坑,万箭穿身而死,一代英雄,天下武状元,冷面寒枪俏罗成,就这样死在了小人手里,尸首都没有留下。
秦琼活了将近70岁,渤辽王造反,秦琼为了和尉迟恭争夺帅印,金殿之上比武,力举石狮子口吐鲜血而亡。死后,秦琼被封为门神,待遇也不错。
秦琼和罗成的死,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都和自己曾经发过的毒誓如出一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具体二人到底是怎么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和过去,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个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故事就是故事 大家不必当真。
历史终究是历史,但是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虽然秦琼和罗成的故事,无从考证,但是也在教育我们活在当下的人,做什么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好人一生平安。
历史上很少有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朝中将军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将军们手里通常掌握着兵马大权,若是再娶得皇帝的女儿,对皇权无疑会产生一些威胁,所以说,历史上的将军很少娶公主,以免犯忌讳。大将军卫青曾娶了平阳公主,这是为数不多的特例,甚至,卫青还有点史无前例的意思。
原因有三:
其一,卫青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君主。史书记载,当汉武帝得知平阳公主喜欢上卫青后,会心一笑,说:“当时我娶了卫青的姐姐,现在这家伙还要娶我的姐姐!”两人姐夫小舅的身份互换,自然十分有趣,汉武帝非但没有反对,反而促成了这桩婚姻。
从这就能体现出汉武帝这人有点“另类”,不拘小节,根本不在乎那些避讳。
其二,卫青曾在平阳公主的手下当仆人,这是众所周知的,正因为有过这么一段经历,让两个人相互了解。卫青一步一步从家仆逆袭为大将军,他的努力被平阳公主尽收眼底。
甚至,在汉朝和匈奴连年大战结束后,平阳公主想给自己选一个夫君,周围的人都推举卫青。平阳公主对这些人笑着说:卫青曾是她的仆人,怎么做丈夫呢?
这些人说:卫青如今已是大将军,地位今非昔比,普天之下没有比卫青更适合平阳公主的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当时已贵为皇后,为汉武帝育有三子,卫青的确是当时最适合平阳公主的人选。
其三,平阳公主在此之前已经嫁过两次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条件已经大不如前。虽然说,汉朝人对这种事不是那么看重,但是,一个已经嫁过两次的女子若在挑三拣四未免有些不妥。
于是乎,卫青就这样把平阳公主娶回家门,在后来一直谨慎的与公主相处,步履薄冰深怕犯了皇帝的忌讳。
然而,他的地位实在太敏感了,最终还是犯了汉武帝的忌讳,后来再没得到汉武帝重用。站在汉武帝的角度,卫青攥着兵马大权,姐姐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妻子是公主,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皇权,实在得防着点。
当时还有一位将领霍去病,在跟匈奴的作战中发挥了十分优秀的战略才能,民间传说,在其得胜归来后汉武帝曾想着把卫长公主嫁给他,但是,被他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了。这句话的确是霍去病说的,也充分展现了这位大将的雄心壮志,然而,汉武帝把卫长公主嫁给他这件事却有点子虚乌有的意思了。
霍去病是卫青的侄子,所以说,卫子夫的女儿卫长公主就是他的表妹,虽然两人是表亲,但鲜有交集。卫长公主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孩子,也是整个汉朝唯一一位身为皇帝之女被封为长公主的,可见,汉武帝有多喜欢她。
倘若像网友所传,卫长公主想嫁霍去病想到发疯,汉武帝怎能不成全女儿?况且,史籍记载卫长公主曾有过两段婚姻,在这两段婚姻中与丈夫感情都十分融洽,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曹襄,第二任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骗子栾大。
霍去病的想法与舅舅有些相似,那就是不养门客士人,以免汉武帝忌讳,所以说,即便汉武帝将卫长公主许配给霍去病,他多半也不会同意。
历史上有一位公主嫁给将军后还发生过很有趣的事。
薛万彻本为隋将,后与兄长薛万均同自幽州降唐,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随罗艺四处转战其他起义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赏识。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级,他才放下武器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
唐太宗把丹阳公主(李世民的妹妹),嫁给大将薛万彻,丹阳公主觉得丈夫有点蠢笨,很没面子,所以,跟薛万彻搞起冷暴力,不跟他同房,之后,听闻此事的唐太宗打算插手调和一下他们的夫妻关系。
李世民在皇宫中安排宴席,把公主和驸马们召集到一起,同时,暗中嘱咐其他人一定要在席间多多称赞薛万彻。宴席进行的时候,丹阳公主的姐妹夫们每人都对薛万彻赞誉有加,使得丹阳公主觉得十分有面子,喜出望外。李世民直接对其评价道:“当今名将,唯李勣、江夏王道宗、万彻而已。勣、道宗虽不能大胜,亦未尝大败;至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矣。”
并且,唐太宗趁势把自己贴身佩戴的宝刀拿出来,当作跟薛万彻做握槊的赌注。在两人游戏途中,李世民故意放水输给薛万彻,当即将宝刀送给了薛万彻。丹阳公主一看,对丈夫的态度大有改观,在这场宴会结束后更是跟薛万彻同乘一车,相依相偎着回了家,当晚就同房了。
古代的将军之所以不想娶公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带兵打仗期间将军通常不会带着家眷:
一是战场形势多变无法照顾;
二是家眷通常会留在都城当作皇帝掌控自己的“人质”,娶公主为妻大大的不妥。
还有古代的公主通常都娇生惯养,脾气蛮横,叱咤战场的将军又有几个能忍受妻子白眼呢?
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们应该对纪晓岚和和珅这两位大臣印象深刻,他们是乾隆时期皇帝身边重要的两位大臣。其中和珅以贪污而闻名,纪晓岚以清廉而闻名。
然而实际上纪晓岚曾经做了一件事却有悖于他的清廉,他做了什么呢?原来纪晓岚曾经竟然写了一封无字信向贪官通风报信,难道说纪晓岚也是贪官吗?
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清乾隆三十三年的春天发生了一起影响众多官员的案件,其中还牵连到不少已经退休的官员,而案件的起因正是因为新任盐政龙拔世新官上任因为盐引一事和同僚闹翻。
盐引,是当时官府给予盐商运销盐的凭证,清乾隆时期,盐政使开始会利用这个盐引收取手续费,一张盐引凭证收取两三两,官员从中获利,利润高达千万两,当然这件事情乾隆皇帝是被蒙在鼓里的。
由于龙拔世和同僚闹翻,于是将此事奏报乾隆,乾隆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召集包括纪晓岚在内的几位官员秘密侦查查办。
而当时有位退休的盐政使卢见曾也被牵连其中,纪晓岚明知他是贪官却写无字信向他通风报信,这封信没有字,仅有的只有两撮盐和茶叶。
但卢见曾已经意识到了这封信所暗藏的意思:察盐引。纪晓岚为什么会与这位贪官同流合污呢?原来这是因为他是纪晓岚女儿的公公,纪晓岚无奈才出此下策。
最终,乾隆还是发现了这封无字信,纪晓岚也因此受到惩罚被贬职,实际上纪晓岚正是担心自己的女儿因为公公之事而受到株连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天衣无缝的妙计。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纪晓岚此举最终也是得到了报应啊!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在2158年前的今天,前140年2月9日 (农历腊月廿七),汉朝名将霍去病出生。
民族英雄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距今已2158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民族英雄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