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朱元璋虽然灭了元朝,但是并没有驱逐蒙古人
明朝确实是汉人做皇帝,但是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跟我们现在是没有区别的,民族平等在明朝是有法律保障的。仔细的读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驱逐的大元朝廷,并没有驱逐蒙古人,而蒙古人也一直没有全部离开中原。 洪武年间有个比较出名的案件,就...
明朝确实是汉人做皇帝,但是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跟我们现在是没有区别的,民族平等在明朝是有法律保障的。仔细的读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驱逐的大元朝廷,并没有驱逐蒙古人,而蒙古人也一直没有全部离开中原。 洪武年间有个比较出名的案件,就...
在清朝,很多富贵人家都会为自己的儿女找替僧,也就是出钱找个人替自家的孩子出家,据说这样可以使这些娇贵的公子小姐身体健康,福寿绵延。皇帝也不例外。太监孙虎因八字与溥仪相符,长相比较端正,因此被选为溥仪的替僧,成了喇嘛。
在宫外的人看来,孙虎是个极神秘的人,轻易见不到,而在紫禁城里,他则是溥仪的化身,无人敢怠慢。孙虎的年龄较溥仪要大上许多,溥仪年龄尚小,不懂如何借着皇帝的名号作威作福时,孙虎在紫禁城内已经颇为风光了。他的吃穿用度比以往上了不知多少个台阶,在一些重大场合,孙虎往往成为全场的焦点,享尽注目礼。而平日里,因为不能出宫,也不用干什么事,孙虎往往会提个鸟笼在皇宫里溜达。吃饱喝足,又有众人追捧,人生至此也是极乐。
此时的孙虎,若有些头脑,便应当在宫中广结善缘,毕竟他地位虽高,却不是靠功绩得来的。而他的眼界若广点,应该可以看到宫外的时局早已不同往昔,再回顾过去一些老太监的经历,他便该明白,当务之急应是趁着现在俸禄高在宫外置办些产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结交些达官贵人,以防将来不时之需。
然而很可惜,孙虎大约是以前苦日子过得太久,突然发迹,便被这从天而降的荣耀冲昏了头。他对人傲慢无礼,很多老太监遇到孙虎,都毕恭毕敬地跟他打招呼,结果他总拿鼻孔对人,理都不理。孙虎的这种做派得罪了不少人。
其实当时的很多太监都比较有危机意识。他们净身入宫后,除了伺候人,也没什么一技之长,所以为了将来的老年生活考虑,太监们便成立了一个叫养老义会的组织。太监们要在每个月的工资中省一点钱出来交给养老义会,这样老了出宫后,可以在一些寺庙内吃住到去世。但是孙虎觉得自己是皇帝替僧,自然不会沦落到需要寺庙接济的地步,居然连养老义会也不入。
可是孙虎的好日子没过几年,清王朝就倒台了,溥仪被驱逐出了紫禁城。溥仪身边倒是带了些伺候自己的人,但压根没考虑到孙虎。
孙虎被赶出紫禁城后流落北京街头,因为没参加养老义会,没寺庙收留他,又因为人缘极差,也没人愿意伸出援手,最后冻饿而死。孙虎有着比其他太监高的起点,却鼠目寸光,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实在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西蜀为正统的三国题材小说,其中大大神化了诸葛亮,鲁迅先生就曾这么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但是,无论《三国演义》如何神化诸葛亮,他做的两件错事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究竟是那两件呢?
一、错用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的头号谋士,他深谙兵法、足智多谋,为诸葛亮出了很多计谋,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收服南中就是依据马谡“攻心为上”的谋划实施的,将马谡称为诸葛亮左膀右臂毫不为过。然而马谡毫无战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刘备就曾经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可诸葛亮还是提拔他成了驻守街亭的主将,这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投降过来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再次被曹魏收回,白白耗费了财力物力人力。这是《三国演义》都无法抹去的,诸葛亮也为此自贬三级。
二、逼杀魏延
诸葛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最看不惯不忠诚的人,尤其是魏延这样杀旧主归降的人,诸葛亮认为他生有反骨,所以对他很不放心。诸葛亮死前故意将兵权交给了和魏延水火不容的杨仪,成功逼杀魏延。可是魏延到最后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没有反蜀降魏,可见诸葛亮实在是冤枉魏延了。诸葛亮逼杀魏延,直接导致西蜀后期将才凋敝,稍微有点将才的姜维又资历太浅,权利太低,最终没法保住西蜀。无论《三国演义》如何神化诸葛亮,逼杀魏延的罪责他是逃不过去的。
由此可见,人无完人,就是诸葛亮这样几乎毫无斑点的千古名相,也有一些无法抹去的过失,错用马谡、逼杀魏延两大罪责诸葛亮是逃不过去的,《三国演义》怎么洗也无法洗白!
岳飞的《满江红》传唱千古,其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更让人慷慨拔剑长叹息!
明朝就有一位人物,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平朔方勒石贺兰山》:“尽道将军意气豪,朔方战罢解征袍。功成自古皆天幸,却笑人间说六韬。”
在贺兰山上立了块石碑:老夫我功成身退,但求痛快,杀伐已尽,千里不留名。
这人是谁?
他叫叶梦熊,少年丧父,却自幼胆色过人,聪慧无双,志向高远,在西湖永福寺苦读十五载,科举扬名高中进士。叶梦熊为官后一直以“惠民”、“利民”为己任,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十七年,足迹涉及大半个中国,怼过权臣,受过皇帝宠,留下了文名,官运一般,只是徐徐上升。
明朝文官集团势力强大,不搞文其实没有啥出路,但叶梦熊是个文科的出身理科的心,不仅是个能发明先进火器的工程师,后来他的军事才能也被皇帝注意到了,在他计诛杀邑内天堂山巨寇后,年过半百的他便开始往武官的道路走了。在明朝的边防上颠簸了几年后,叶梦熊赢得了赫赫威名,在他62岁那年,他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可谓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万历二十年,宁夏副总兵鞑靼人哱拜因与巡抚党馨积怨甚深,竟杀党馨扯旗反叛,想要占据宁夏自立为王。敌人百万大军压境,百官畏惧,唯有叶梦熊请命出征,得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慷慨杀敌。到了前线,叶梦熊先用水攻计淹城,又有神火炮攻击叛军城池,然后使用离间计,写诗挑拨叛军关系,水火心三谋并用,大破叛军。等到叛军首领哱拜想要投降,叶梦熊却认为重金抚虏坚只会养虎为患,决不接受招安,果断以杀止杀,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真是痛快。
但是此举难显示明朝仁德,实在与当时儒生行事不符,于是竟然给为叶梦熊埋下了祸根。将军百战归,等到他大胜而归,面对竟然是京城文官各种指责,大抵就是杀伐过重,有失天和,叶梦熊不过是“贪功杀降”来多求战功。叶梦熊这暴脾气,自然是各种不能忍,虽然是从文官这个“中庸”的队伍中走出来,但是天然自带武将求实务真的个性,在庆功宴上他就和那帮子文臣干了起来。还赋诗一首,大意就是敌人来了你们软了,如今敌人走了你们叨叨个啥?
看破大明官场太黑暗,叶梦熊直接辞官回家,“臣愧愈深,病愈剧”,一个老当益壮的将领,就这样带着“贪功奸臣”的帽子回老家了。当然万历皇帝也不真瞎,给叶梦熊升官为南京工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就是想着法子不放叶梦熊走。但伤一人心,终难做挽回。
后来求贤若渴的万历皇帝不断下旨,征召他入朝为官,67岁的叶梦熊两相为难后,还是爱国之心占了上风,已有心动,决意为国家贡献残躯,却不幸在准备上任前,意外生病而亡。万历皇帝听闻后万分伤心,为叶梦熊追封,下旨为其造墓于西湖犹龙山。可惜的,如此英雄,因与朝中文官不和,最终竟然声名不显,落得知者甚少。更可惜的,如今叶梦熊的墓也埋藏在了城市之间,只有他的传奇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他还发明了远程攻击的神器“叶公神铳”,其构思与技术在当时可以说十分的先进,被明朝广泛的应用在九边重镇。
叶公神铳,成了当年旧事,威震塞外,也埋葬在时间里,只是“受国深恩,捐躯莫报”的忠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在史书的墨香中,悠远流传。
毫无疑问,刘邦是成功的,身为老干部的他,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跟着他一起打天下,三年灭秦、四年灭楚,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做到了大汉的皇帝。
然而,成功后的刘邦对待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却并不友好,很多人都骂刘邦杀功臣,真的这样吗?韩信、樊哙、黥布这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谁的下场最惨?
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谁的下场最惨
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这些人组成了刘邦集团。一般来说,刘邦集团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是沛县帮,所谓的沛县帮,就是刘邦的同乡,或者一开始就跟随刘邦起义的人。著名人物有,萧何、樊哙、卢绾、曹参等,这些人是刘邦打天下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功臣。
第二类是汉王帮,所谓汉王帮,就是刘邦成为汉王前后,前来投靠他的人。著名人物有:张良,韩信,陈平等,当然这些人也有从项羽那里过来的,可是在项羽那里并没有多大能量,在刘邦灭楚的过程中却意义重大。
第三类是项王帮,所谓项王帮,就是最开始是跟随项羽或者臣服项羽,基于某种原因而投靠刘邦的人。著名人物有,黥布、彭越、臧荼、张耳等,这些人在灭楚的过程中功劳巨大。
刘邦集团有三类人
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正式在泗水以北的济阴,登基称帝。刘邦称帝,这三个集团的人中,沛县帮除了雍齿品行不佳,忠诚度和贡献无疑是最高,刘邦对他们几乎从不怀疑。
楚王帮个个都是一方大员,在剿灭项羽的过程中,功劳巨大,忠诚度难以琢磨。汉王帮,忠诚度仅次于沛县帮,韩信却让刘邦不安。为了笼络他们,刘邦称帝后,都封为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刘邦自然不能放任这些诸侯王在外面掣肘。楚王帮势力大,不能轻易动,所以刘邦第一个对付的就是汉王帮的韩信。
就在剿灭项羽的当天,刘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兵权,从齐王改封楚王。注意,只是夺了兵权。因为此时的刘邦,只是对功高盖主的韩信有所怀疑而已。
韩信功高盖主
刘邦灭亡项羽后,令各地搜捕项羽旧部,其实捕杀的都是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然而,楚王帮的人却开始不安了,燕王臧荼率先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很快就俘虏并斩杀了臧荼,改立沛县帮的卢绾为燕王。
收到错误信号的项羽旧部,接连造反。从此,刘邦开始了诸侯王造反,我平叛的旅程。剿灭臧荼后,刘邦第一个就把“有人说谋反”的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改立弟弟刘交为楚王。
然后是和匈奴马邑一战,逼反韩王信,废掉韩国,杀死韩王信。回师途中,又对赵王张敖不礼遇,其大臣不满,意图谋杀刘邦,刘邦趁机废了张敖,改立儿子刘如意为赵王。
陈豨造反,并和韩信勾连,刘邦剿灭陈豨,吕后诛杀韩信。剿灭陈豨时,梁王彭越不肯发兵,“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借机将其贬为庶人,后听从吕后的建议,把他剁成肉酱,送给其他楚王帮最后一个能打仗的人,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被刘邦剁成肉酱
淮南王英布看到彭越的肉酱,当时就吓尿了,直接谋反。刘邦亲征,将其斩杀。楚王帮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
楚王帮几乎全被刘邦斩杀,灭三族,彭越惨到极致,死了还被剁成肉酱。汉王帮只韩信被杀。沛县帮的功臣,几乎没有一个被斩杀。只有燕王卢绾,因为看到异姓诸侯王除长沙王和他之外,悉数被灭,心不自安,逃到了匈奴。
其实细算下来,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主要是沛县帮的兄弟们,而他们大都能封侯加爵,一生富贵。楚王帮都是迫于形势和贪图利益才帮助刘邦的。所以说刘邦屠戮功臣是不恰当的。
只有汉王帮的韩信例外,刘邦杀韩信是有意为之,但是韩信的死和他功高盖主和自身的膨胀有关。总的来说,刘邦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在世人的眼里是智慧的象征,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既然在世人口中这么传神,想必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也很厉害吧。
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不应该是后人能怀疑的,就凭着他把一个没落的刘皇叔从一无所有,到把刘备腿上皇帝宝座,成为在乱世三足鼎立的一方诸侯,就该知道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了。
当然了,在帮助刘备打江山的途中还是又不少插曲的,这些小插曲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才能以及他的智慧。像什么草船借箭呐,帮助周公瑾做法借东风呐。同时诸葛亮还是个发明家,他的发明至今还有再用的,那就是孔明灯。孔明灯之初是用来传递军事情报的,现在被用来当做许愿灯,诸葛亮弱智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在历史上要提及最嫉妒的人,世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名字——周瑜。周瑜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诸葛亮在周瑜面前表现的尤为优秀,可谓是完全碾压了周瑜。这可让周瑜受不了,诸葛亮是做一次又一次的其他,而且是变了花样的气周瑜。俗话书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向自视高傲的周瑜哪能受此等侮辱,可面对强大的诸葛亮只能暗淡无力,一种绝望感就油然而生,只能在愤愤不平中失去。
可周瑜要知道诸葛亮也嫉妒他,他可能会笑的活过来。诸葛亮嫉妒他什么呢?诸葛亮嫉妒他有个美若天仙的老婆,一个是江南而美之一的小乔,一个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女黄月英。把两人放在一起,脑补一下吧。孙吴联盟时,诸葛亮经常去周瑜佳做客,见到小乔自然也是家常便饭。
相信诸葛亮在见到小乔的第一眼,可定时被小乔的美色迷住了。毕竟见惯了丑妻的在诸葛亮,再见到小乔这一天一地的美貌差别,就像是没见过世面的山里人。诸葛亮那个心里痒痒呀,他对周瑜是羡慕嫉妒恨呐。若他能得到小乔,他宁愿放弃如今的丞相之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的情形,是对这句俗语最好的论证。
不过所谓争霸,并非这些枭雄单挑,他们只是负责统筹全局,真正出力的,还是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今天我们抛开其他人不谈,单来盘点一下,助司马炎一统天下的名将有哪些。
Top 5:钟会
钟会,字士季,是太傅钟鹞之子。他是司马家族的心腹,当初毌丘俭发动淮南二叛,他随司马师出征,就得以掌管机要。后来司马师去世,他又开始为司马昭效命,当魏帝曹髦想要夺回大权之时,就是他为司马昭献策,化解了危机。
后来司马昭打算伐蜀,整个朝堂都持反对意见,只有他表示力挺,并担任了镇西将军一职,统领了伐蜀大军的中军。灭蜀之战开始之后,邓艾和诸葛绪先后被姜维甩脱,正是他与姜维相持于剑阁,才为邓艾直逼成都,提供了机会。不过灭蜀之战后,他萌发了野心,引发了兵变,死在了乱军之中。虽然他一生未能为司马炎效力,最终也背叛了司马家族,但是他的确为司马家族代魏自立,作出了不少贡献,在灭蜀一战中,他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Top 4:卫瓘
卫瓘,字伯玉,他虽出身于书法世家,是一位儒将,不过他对西晋的贡献,并不小于其他武将。
灭蜀之战时,他的身份是监军,任务是监督钟会和邓艾的军事行动。当初邓艾灭蜀之后,开始独断专行,他与钟会一起密报司马昭,并智擒邓艾,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后来钟会谋反,他再次凭借自己的智慧,平定了叛乱。卫瓘于灭蜀一事上,虽然功劳不大,但是他为司马昭,铲除了两个颇有威胁的人物,也算是为西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建立了西晋,他又为其扫平了边患,再立大功。
然而这样一代名将,却在晋惠帝时期,被楚王司王违和贾后贾南风,一起冤杀。
Top 3:羊祜
羊祜,字叔子,他是西晋的名将,颇有先见之明。当归曹爽把持朝政,权势滔天,想要征召他为官,他却看透了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没有赴任。
后来司马家族逐渐取代魏室,他也加入了这个阵营,并成为了司马氏的心腹。在司马炎想要以晋代魏之前,他被任命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除了扶立司马炎登基有功之外,他对西晋灭吴一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初司马炎有吞吴之志,他受命驻守荆州。在此期间,他不但缮甲训卒,积极屯田,为伐吴做好了军事准备和物质准备,还设计使吴国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后来他认为伐吴的时候成熟,上表请战,未得到允许,遗憾去世。虽然他未能亲自伐吴,却为西晋一统天下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第二名:邓艾
邓艾,字士载,是曹魏名将。众所周知,他虽然在司马昭提出灭蜀计划的时候,持反对意见,却是灭蜀的第一功臣。
此战之初,他的任务是拦截姜维,被姜维甩脱之后,他没有慌乱无措,反而趁机让诸葛绪进军成都。诸葛绪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他又亲率兵马,出阴平,击败诸葛瞻父子,仅凭两千兵马,迫得刘禅投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邓艾在曹魏与东吴的较量中,也出了大力。
他刚刚得到司马懿的赏识时,被派去东南一带视察,回来之后,提出了开凿河道,兴修水利和大量屯兵的建议,司马懿采纳之后,不但使曹魏的东南地区迅速发展,变得繁荣富庶,还大大加强了此地对东吴的防御能力。不过数次为司马氏立下大功的邓艾,结局并不好,他在灭蜀之后,变得自大独断,受到了卫瓘和钟会的诬告,遭到了逮捕,并在被囚车押回洛阳的时候,惨遭杀害。
第一名:杜预
杜预,字元凯,其祖父是曹魏名臣杜畿 。出身名门的杜预,没有辱没先人的名声,他成长为了一代文武兼备的大才。
在文学方面,他耽思经籍,博学多通,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释例》,获得了“杜武库”的称号;在军事上,他成为名将羊祜的接班人,担任了灭吴的统帅,是西晋一统三国,结束乱世的执行者。
杜预在军事上的成就,意义非凡,毕竟这一战,结束了多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大地,恢复了统一,因此杜预是助司马炎一统天下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