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毛泽东对《道德经》的引用
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其中说到要“互通情报,这对于取得共同语言是很重要的”,批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语出《道德经》第80章,体现的是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后来用来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在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目标时,毛泽东说:“我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咱们的目标:熬头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全国先’。就是说,咱们不打熬头枪。”他引用了老子“不敢为全国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实,毛泽东的这一战略计划是富有远见的。
1949年8月18日,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去。毛泽东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其中谈到:“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引语出自《道德经》第74章,原文是:“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毛泽东这里说的“民”是指有志气、有骨气、有能力的中国人民,面对美蒋威胁奋起抗争。也正是这些中国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晚年,毛泽东依旧常读《道德经》,在发言、谈话、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并十分重视对老子思想的研究。
1957年2日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谈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并举出了日本侵占中国最后失败的例子。老子这句极富哲理的语言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有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问题,这正是毛泽东极其看重的一点。毛泽东对《道德经》爱不释手,每到一处必带《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