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掏史的主角是杨慎。乍看名字陌生,可说起的他的成名作,列位看官卡拉OK时都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这首《三国演义》开篇词很多人误以为是罗贯中写的,其实是毛宗岗批刻《三国》时,从杨慎的《二十一史》弹词里抄来的,原题是《说秦汉·临江仙》。二十多年前,琼瑶老师的偶像剧《几度夕阳红》也是朝这方向起的名。这首词的确写得好,慷慨弘迈,回味悠远,一看就知道作者是位历经沧桑的主儿。这杨慎一生到底有多坎坷,他确立的美女标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听俺慢慢掏来。
“大明著作第一,首推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杨慎一家世代书香,爷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老爸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家庭良好教育加上自身聪明好学,杨慎打小就是神童:七岁熟背唐诗,十一岁能作诗,十二岁时跟爷爷学《易经》,不到一个月背得一字不漏,还能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大块文章,让老师家长都很吃惊;十三岁时他随老爸进京城,一路写了好多诗文,其中有首《黄叶诗》被“文坛领袖”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读到,老爷子激动得不行,“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并昵称杨慎为“小友”。
小杨春风得意到了二十一岁,参加科举会试,遭遇了平生第一次“大衰”。当年会考,他本已经被主考列为第一,不料“主考办”的蜡烛突然出糗,烛花滴落到小杨的答卷上将其烧坏,导致杨慎名落孙山。列位看官会想,以杨慎这么硬的后台,“主考办”的大楼都会被人烧了去,可事实上人家杨慎没有闹事,而是怀着“命苦不能怨政府”的决心,复读三年,终于在正德六年,24岁时,殿试第一,考中了状元,授翰林修撰,刚出道的小杨很出风头,一次正德武宗皇帝问钦天监(管天文的部门)及众翰林学士:“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大家被皇帝的突然袭击全部考倒,无以对答。独杨慎从容回复: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柳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经典加以阐述,活脱脱一个“人体谷歌”!
可惜正德皇帝欣赏他没多久,就开始讨厌他了。因为杨慎为人太正直,他任太史期间修撰《武宗实录》,从不拐弯抹角,颇有海瑞的作派,而正德皇帝朱厚照,偏巧又是个很黄很暴力的主,不爱读书,不理朝政,设“豹房”日夜宣淫,还带着宦官外出乱嫖,玩J女,玩寡妇,甚至玩孕妇。杨慎气不过,于正德十二年(1517)呈《丁丑封事》,直谏正德“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可朱厚照根本不理,荒政依旧。状元郎实在看不下去了,写了首《西江月》,词曰:“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请了病假,辞职回乡。
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朱厚照酒色暴毙,堂弟嘉靖朱厚熜继位,杨慎才回到翰林院重新上岗。这次上岗,杨慎升任“经筵讲官”,在大殿里给皇帝上大课,可他爱直谏的毛病还没改。一次,本来已判死罪的贼宦张锐、于经等人,靠着大把金银行贿,让嘉靖破例赦免了死罪。杨慎“讲大课”时,特地选《尚书·舜典》教训皇上:“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大意是:圣人给人赎罪是针对小过,大恶人是不能姑息的。嘉靖听了很不爽,从此常借故暂停“公开课”。杨慎的麻烦还没算完,此后的内阁“大礼议”中,杨慎再遭大难。事情是这样的:
正德皇帝由于没生儿子,所以嘉靖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基的。按照历朝规矩,嘉靖要先过继给伯伯宪宗,并改称自己生父为叔叔(“皇叔父”)后,才能登基。没料到15岁的嘉靖很有主见,不但直接登基,而且在即位六天后下诏,议定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这可就乱了规矩,朝里立刻分为“皇统”、“家系”两派大讨论。
杨慎和他老爸杨廷和等大臣坚决维持“皇统”,反对“兴献王”称“皇帝”。这“大礼议”一吵吵了3年(之后还不停地吵,竟然被杨慎他们吵成了一个显学——“训诂考据学”),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吵累了先退休。这时候张聪、桂萼等一批“马屁精”抓紧时机,跳出来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嘉靖的亲爹为“睿宗”,嘉靖闻听乐开了花,立刻下诏同意。
这下“皇统派”不干了,七月十五这天,杨慎率领了230位大臣,跪在金水桥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杨老师还激动地大喊:“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嘉靖两次传旨不退,便下令抓了挑头的八人。一时间百官不满,哭得嗷嗷儿的,声彻宫廷。嘉靖一瞧,嘿,“鬼节”还真闹鬼了,恼羞成怒,逮了所有闹事者,除两名大学士免予处分之外,四品以上扣工资,五品以下打屁股——“廷杖”,180多人在朝廷上当场脱了裤子,用大棒子打屁股,打得血肉横飞,当场打死17个。杨慎老师因为闹的凶也被打,12天内被打了两次,直打得欲仙欲死,死完再死,屁股都打平了,最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这一年杨慎37岁。
列位看官,您千万不要以为杨老师这次发配就是“大不幸”,从长远来看,杨慎的这次“远戍”,恰恰是中华之“大幸”,它直接促成了南疆各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大融合。杨慎到了云南,游历考察,著书立说,设馆讲学,广收弟子。杨慎扎根云南35年,其著作是整个大明朝最多的。《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是个勤奋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才子,除2300余篇诗文外,杨慎的杂著多达100余种。包括《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内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等等,按今天的算法,足足跨了十多个学科,折成博士论文估计得有上百篇。有人做过统计,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慎赴滇后至明末,云南共有150余人写有著作260余种。杨慎还在云南培养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掀起了高质量,全方位的汉文化传播高潮,全国文坛中心甚至一度出现南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