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简介 宋仁宗曹皇后生平
慈圣光献皇后(1016年-1079年)曹氏,北宋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位皇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家族为北宋开国功臣。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册为皇后。英宗、神宗相继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
慈圣光献皇后(1016年-1079年)曹氏,北宋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位皇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家族为北宋开国功臣。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册为皇后。英宗、神宗相继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
最近热播的《独步天下》让大家关注起了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是一位很传奇的帝王了,带领了清军入关,并且提出了“满汉一家”的政策,可谓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这位亲自带领将士打江山的皇帝,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
先说说皇太极的生平简历: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军取得的决定性胜利。皇太极在战斗中,智勇过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卓著。
明朝发动的这次战争,有叶赫参加。万历四十一年以后,努尔哈赤消灭扈伦三部,仅存叶赫。叶赫与明朝结成盟友,以保存自己的地挺和实力,明朝则把叶赫作为藩篱,来隔绝努尔哈赤与西部蒙古的联合。
天命四年(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兵分两路,攻取叶赫东、西二城。二十二日晨,皇太极与兄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率精兵首先到达布杨古的老巢西城,努尔哈赤所率八旗兵亦到达金什石盘踞的东城。双方经过激战,后金兵攻入东城。城内军民投降。入城后,皇太极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争取叶赫民心,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从此,叶赫灭亡,皇太极协助其父完成了对女真的统一。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正当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的时刻,蒙古科尔沁部因遭致察哈尔林丹汗的入侵,后金与蒙古科尔沁部很早就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努尔哈赤及皇太极诸子都曾娶科尔沁部女子为妻,双方表示愿永远友好。后金与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素有纠葛,林丹汗于又依附明朝,以强欺弱,企图建立大蒙古汗国,是后金统——北方的大障碍,现在科尔沁有难,努尔哈赤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皇太极奉命率军驰援科尔沁,行至农安塔地方,察哈尔兵听说后金援军到来,慌忙撤退,皇太极不战而胜。这次救援行动不仅加强了同科尔沁的友好关系,而且为最后统一蒙古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能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也就是我们长说的“连中三元”,这样的人有,不多,1300多年的科举史中一共有17位,平均不到100年才出一个,能够称为“四朝元老”的也也不多,掐着手指都能数过来,最近热播的《军师联盟》中的主角司马懿是一个,唐代的颜真卿算一个,还有清朝的索尼。至于能够两次娶宰相女儿的人,小编没有查过,估计也不会太多,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人不但连中三元,而且还两次娶了当朝宰相的女儿,更是经历四朝安稳安稳度过被后世称为明臣,堪称一生开挂。
冯京,宋真宗天禧五年生于鄂州咸宁县县城南门外冯家垄,关于他的出生便有一段传说:“相传冯京的父亲冯商在壮年时,原本无子。太太便劝他纳妾。冯商路过京城买了一妾,问该女家居何处。该女子哭泣流泪说,她父亲因为欠人债务,才卖她还债。冯商听了,觉得可怜。立刻将该女归还其父,并且付出的银两也赠送给该父女。回家后,冯妻责问丈夫,怎不买妾回来。冯商便把经过告诉太太。太太听了,说道:‘你的善心阴德如此好,不必耽心没有儿子。’果然经过数月,冯妻竟然怀孕,而且将产婴的那天傍晚,乡里邻居,都突然见到一群鼓乐队,锣鼓吹乐,护送一个状元郎到冯商家。当天傍晚,婴儿诞生,取名冯京。”
冯京十多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冯京曾一度游学到浙江余杭县,由于拖欠了房租,吃了官司,他无计可施,便在寄居的寺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小诗:
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
吁嗟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大意是:以韩信和项羽自比,说盖世英雄也有穷困之时,可叹天下的人都看不出自己不过是英雄落难。
来逼债的人中,有一个人是衙役的小头目,他懂些文墨,看了这首诗,有所触动,便向县令作了汇报,并替冯京说情,请求宽大处理。县令怀疑范生得了冯京什么好处,不然,素不相识怎么替他说起话来?范生从县令的眼光和口气里读出了怀疑,就主动解释说:“这冯秀才家境甚为贫寒,经常衣食无着,哪有什么东西来收买我?我不过是看了他所题的诗,预料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罢了!”说完,掏出抄好的诗来。县令看过笑了笑,果然改变了态度,对冯京采取了宽容政策。
宋仁宗庆历八年,27岁的冯京在鄂州参加乡试,中解元;次年礼部会试,中会元,紧接着殿试获得头名,状元及第。
冯京能够获得状元也有一些故事:“殿试是在朝廷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谁若中了状元则前途无量了,殿试的最后关头,他遇到了科场腐败这个随时都可能将其置于灭顶之灾的劲敌。他的竞争对手是朝中权臣皇亲国戚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张、石二人早知冯京名望,便想把他扼杀在襁褓之中。冯京急中生智,将自己名字中的两点水往后一移,冯京成了马凉。一番殿试,“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三元及第”的美名便落到了冯京的头上。
成了状元之后的冯京继续着他的开挂人生,他先是被当时的宰相富弼看中,亲自做媒将自己的女儿,文静好学、能诗善画的长女富若兰许配他。若兰与冯京当了几年恩爱夫妻后诺兰不幸去世。于是岳父又出面做主将诺兰的妹妹自己的小女儿富若竹续嫁给了冯京。
状元及第又娶得美妻的冯京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旅,出任连皇帝都羡慕的翰林学士,先后出任扬州与江宁知府,宋神宗继位之后,官至御史中丞,后来因与王安石所主导的熙宁变法发生冲突,被贬为毫州知府,在毫州期间,当地夷人叛乱,冯京帅部前来收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咎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歃血盟誓,表示永不反叛。冯京在宋神宗后期回到朝中,官至观文殿学士、河阳知府。宋哲宗即位后,冯京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
宋哲宗绍圣元年,冯京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家祭奠,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并赐神道碑,题额为“基德”。
冯京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均任高官,三中状元,两娶宰相女,可谓,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那种勇绝当代、盖世无敌的猛将,但若论杀人杀上瘾、砍人如砍瓜的杀神,也就只有下面这几位。
第一位、白起
白起(?—前257年),秦国名将,号称“人屠”,白起是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之首,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他从一名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战。据梁启超考证,在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死于白起之手的就高达一百万人,占据了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最恐怖的当属长平一战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关于长平之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1995年5月,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该村村民李有金父子正在位于韩王山的果园中犁地。突然从地下不断翻出人体的骨骸,随着土坑的越挖越大,翻出的人骨也越来越多了,这些骨骸层层叠叠,有仰面、有俯身,甚至还能明显的看出人骨中的箭头及刀剑所造成的创伤,现场情景恐怖至极。随后这个消息被迅速上报,后经考古部门证实,确认这些尸骨就是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屠杀的赵国士兵遗骸,由此可见,白起的“人屠”之名是实至名归。
第二位、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除了他的勇武盖世和与虞姬凄美的爱情之外,还有就是他每次都用屠杀的方式来结束战斗,最恐怖的一次就是坑杀秦国降兵20万。项羽共进行过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上述的杀戮,全部都是在战胜之后,进行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因此,项羽之亡,是亡于自己。
第三位、冉闵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在中国历史上,冉闵是以勇猛著称,史称其为骁勇善战,武力过人。冉闵于350年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其为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杀害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遥想当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族亡种的边缘,在冉闵的一道“杀胡令”下,中原的汉族百姓便与入塞的胡人无日不战,最终杀得胡人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岳飞、文天祥等人都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但冉闵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远在他们之上。
在两晋的五胡乱华时代,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两脚羊”。
他们不仅大肆杀戮汉人,还残忍的烤而食之。最终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奋起反抗的杀胡令.“杀胡令”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著名的杀伐令:“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此兆告天下!”。
第四位、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名礼,字仁贵,唐朝名将,被誉为“大唐军神”。薛仁贵出生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于贞观末年投军,他冲锋陷阵数十年,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薛仁贵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传奇。薛仁贵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龙朔元年,唐高宗李治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出兵天山九姓铁勒。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阵前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个铁勒勇士,其余敌众皆慑于薛仁贵的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铁勒降卒十于万。随后薛仁贵又追击铁勒败军,擒铁勒首领兄弟三人,并屠尽其族人。
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铁勒从此衰败,在未对大唐帝国构成任何的威胁。而薛仁贵在随后的远征辽东时,对高丽人更是大杀四方,以至在高丽人中提起薛仁贵这位大杀神,小孩夜里都不敢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里江山万里血,万万民众万万军,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沉沦的中华民族逐步醒来,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逐步提升。“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更有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在幕前幕后作出巨大贡献,更有很多有志青年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英烈誉满神州、名垂青史。
原名李秀若的李林,幼年随养父母侨居印尼爪哇。1929年归国后,先后在福建集美中学、浙江杭州中学、上海爱国女中等学校就读。
在上海爱国女中读书时,她写下了充满爱国激情的《读木兰辞有感》,抒发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决心。
1936年,她离开北平来到太原,进入牺盟总会办的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从南洋回到国内,后来又从繁华的大城市奔赴雁北抗日前线,这是李林在国难时刻选择的人生道路。
她认为李秀若这一名字与时代不太符合,又因敬佩列宁,便用了列宁的中文译音——李林作名字,以示对革命导师的敬佩和追随。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3个月的身孕,和骑兵连一道勇猛冲突,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一支小巧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喉部,从容扣动了扳机,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与腹中三个月的胎儿一起壮烈殉国。
那是一个国家危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万万千千青年儿女像李林一样与敌血肉相拼,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说起光绪帝,真的是大清皇帝里很憋屈的一位了,空有皇帝名,却没有皇帝实权,自己的衣食起居都被慈禧控制着,身为皇帝,还被慈禧软禁,自己最爱的妃子,也是被慈禧下令扔到了井里。慈禧这样欺负光绪,可见光绪一定恨死她了,说不定就等着慈禧寿终的时候重新夺回实权,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没想到的是,慈禧连跳活路都没给光绪留。
《启功口述历史》中曾经说过一个情节:他的曾祖父的慈禧太后得病的时候,在太后居住的宫殿外伺候,“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这个塌喇呢,就是老北京口中的酸奶。但送完这个酸奶后不大一会,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的贴身太监小德张风风火火的跑向太医院,大喊皇帝不行了,没多久太医就宣布诊断结果:光绪皇帝驾崩了。从这个记录看光绪很可能是中毒而亡,但是没有证据,因为启功先生的人品在业界是不容置疑的,是各种领域的权威,本人人品也是非常良好,他肯定不会在这个事儿上造谣,所以是非常可信的。
这证据二呢是,太医屈桂庭于《诊治光绪帝秘记》中有对光绪病症的记载,光绪死前“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这一切似乎都验证了光绪的中毒的迹象,而且是食物中毒,出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这个太医肯定是检测不出光绪到底是中了什么毒,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允许他深入治疗。
这证据三呢,是身为内廷官员,他是光绪帝的起居注官恽毓鼎,他在宣统三年的时候还写成《崇陵传信录》,这个里面曾经记录说:在光绪34年的10月份时候,光绪帝带领百官准备上朝恭庆慈禧太后的生日,这个时候他作为起居注官是在场记录的,他说这个时候的光绪皇帝起色不错,在舒展筋骨为行大礼做准备,结果一个太后身边的太监来了,和百官宣布说,皇帝身体不好,不用大家来贺寿了。大家散去吧。这个时候起居注官看光绪皇帝脸色很难看,很生气,这个时候的慈禧已经在生病了,据说光绪听说慈禧病情不是很乐观后,脸上出现的高兴的神情,这个情况被这个传旨的太监捕捉到了,并禀告给了慈禧,据说慈禧很生气咬牙说到:我不能先尔死!
从光绪勤政后,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合便知一二,在管理国家和人臣等方面,光绪是一个激进的改良派,而慈禧是一个保守派,所以在光绪施政过程中,慈禧是出处和他作对,不能让光绪实现抱负,久而久之,两个意见越来越大,慈禧很多时候都反悔说,立错皇帝了立错皇帝了,高潮期是在戊戌变法这个事儿上,光绪彻底的被慈禧打到,囚禁在了瀛台。而这个时候慈禧很清楚,她对光绪所做的一切,在日后她死后,光绪会加倍的还给她,到时候一定会新仇旧恨一起算,在清朝就有这个先例啊,顺治皇帝在亲政后,疯狂的报复了多尔衮,被顺治掘坟鞭尸宣布多尔衮数条罪责,所以慈禧这样的政治强人一定很明白这样的后果,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前杜绝这个隐患,那就杀死光绪!其实慈禧在杀光绪之前,已经有这方面的恶行了,比如把光绪的珍妃直接扔井里溺死了。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11月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因为光绪的地宫已经被盗,导致地宫大开,但光绪的遗骨都还在,所以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协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公安局的法医检验鉴定中心通过对光绪帝头发和遗骨以及随身的衣物进行了化学检查,终于通过科学的手段得出了光绪的死因---三氧化二砷中毒 说白了就是砒霜中毒!!这个充分的和刚说的三个证据完全的吻合。
由此可见,光绪确确实实是被慈禧谋杀的,可怜这位小皇帝憋屈一生,到死都没有摆脱慈禧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