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皇宫内建了一座小楼,并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位抗倭名将,他就是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的刘仁轨。刘仁轨亲率4万唐军与20万日本军队对战,面对数倍于己的倭国敌军,刘仁轨背水一战。
他出身于隋末的平民之家,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隋朝末年,战乱纷飞,天下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一般,百姓疾苦不堪;刘仁轨便在河南投身义军,走上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荆棘之路。刘仁轨自高祖李渊起兵,三朝为官,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场对倭国的战争,让这位低品小官时来运转。
唐高宗时期,用兵高句丽。唐军计划先攻下百济,去其外援,然后再灭高句丽。唐朝远征高丽的军队被倭寇围困,统帅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王文度渡海时意外死亡,援军群龙无首,唐高宗诏令年逾六十的刘仁轨。刘仁轨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发生了。
当时倭国敌军20万,敌众我寡,倭国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刘仁轨毫不畏惧,沉着迎战。他发现倭国战船纵横相连,想起了周瑜火烧赤壁的场景,于是下令发射火箭,采取火攻,倭寇水军战船被烧的一片狼藉。
后来倭国水军又数次与唐交战,倭国每战皆败。赶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退回倭国。此役刘仁轨威名赫赫,倭国不敢犯兵,“安分守己”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