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
后来栾书又率军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领兵救蔡。
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彩,败了则会令晋军蒙羞,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
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
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再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事后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从善如流(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