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项羽败亡后,楚地陆续平定,最后唯原项羽封地鲁不下,汉军乃以项羽头示鲁,鲁遂降,楚国至此全部平定。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曾一起“屠城”?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所以,楚地皆降,唯鲁不降引发的怒气,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
正是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刘邦放弃“屠城”泄愤之愿,以项羽的人头昭示鲁城父兄,鲁地百姓确信项羽已经死亡,才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刘邦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他愤怒之时也想“屠城”。刘邦的高明在于他懂得用理智约束感情。相比之下,项羽就显得非常不理智了。项羽只图一时之快,只想一泄了之。
楚汉争霸的胜败在漕运?
楚汉争雄的战火,是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点燃,蔓延到荥阳的。彭城是楚霸王项羽的都城。项羽定都于此,曾饱受非议。秦并六国,后方极为稳固,可谓占尽地利,关中因此被认为是王者之地。项羽占领关中时,有人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可定都于此成就霸业。项羽见秦朝皇宫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又怀念故乡彭城,急于东归,就拒绝了这个建议,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听了项羽这话,那人顿时对他十分鄙夷,也说了句很有名的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听闻此话,大怒,“烹说者”。
项羽定都彭城,并非全无道理。此地交通四通八达,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如果说荥阳是鸿沟的起点,彭城就是鸿沟数个终点之一。彭城北边,获水与泗水汇流,其南边不远,睢水与泗水汇流。获水、睢水都是鸿沟水系的重要水道。彭城还处于泗水岸边,泗水也非常重要,其上游连着菏水、济水和著名的商业城市“陶”,下游则连着江淮。不管自荥阳、大梁、睢阳前往江淮,还是自陶前往江淮,都必须经过彭城。项羽放弃地势险要的关中,选择四通八达的彭城,“其中就有迁就经济方面的理由”,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做出如此判断。
时至今日,定都彭城的是与非,仍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项羽用兵属于主动出击型,防守不适合他,因此没必要选关中;也有人认为,正因为他是主动出击型的,更需要稳定、安全的后方。事实上,彭城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的确容易受攻击,第一个攻击项羽都城的,就是刘邦。项王定都彭城后数月,刘邦即回军打下关中,齐国、赵国也乱了起来。项羽率兵攻打齐国,战事一度陷入胶着,刘邦乘机自洛阳经荥阳,向东进攻彭城,他纠集了五位诸侯,军队有56万人。腹背受敌,且敌军众多,项羽处境危险万分。但战神就是战神,他令部下继续攻打齐国,自己率领三万精兵悄悄南下,迂回到刘邦侧后。刘邦率军顺利攻入彭城,大喜过望,“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羽看时机成熟,下令第二天拂晓从西向东进攻汉军。奇袭使战局超乎寻常的顺利,3万人打败了56万人,汉军溃败,被杀十余万人。随后项羽率军追击,汉军则一路溃逃,被楚军挤压,“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本人也差点被擒。刘邦收拾败兵残将,一路西逃,“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军自彭城追来,与汉军在古荥南边京水与索须河之间(约在今郑州大学新校区到连霍高速一带)交战,汉军击败了楚军,于是双方在荥阳故城下形成僵持。秦并六国,曾把荥阳当成东方门户;刘邦在彭城战败,部下不约而同都逃到荥阳,足以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荥阳仍是东进与项羽作战的门户。
荥阳是天下水运枢纽,在荥阳作战,双方都便于转运粮草。萧何从关中筹集的军粮,通过黄河,可以转漕荥阳;而项羽在彭城筹集的军粮,也可通过鸿沟的分支睢水、获水转漕荥阳。双方能在荥阳一带僵持四年之久,正是因为都得到了漕运 支持,各自大后方的军粮,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楚汉各有数十万人马,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运能力,双方不可能在荥阳僵持四年之久。在荥阳形成的僵局,只有一种可能被打破:谁的后勤供应链断裂,谁就将支撑不下去。
敖仓位于鸿沟和济水(在这段是一个河道)从黄河分流的地方。秦朝时期,济水流域和江淮之间,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秦朝将这些地区的粮食大量漕运到关中。由济水和鸿沟运来的粮食,进入黄河时要换船运输,秦人就建立了这个敖仓储粮。这个粮仓储量惊人,直到楚汉相争时,仓中的粮食仍不可计数。敖仓是因为建在敖山上而得名。《水经注》说:“济水又东经敖仓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秦置敖仓其中,故曰敖仓。”其位置,在广武山北,今天已是黄河河道。
刘邦从彭城败退到荥阳时,修了条甬道,从城内越过广武山,直达黄河边的敖仓,用这个办法获得粮食。靠着敖仓的粮食,刘邦与项羽对峙了一年多。项羽看出门道后,频频派人绕道侵夺甬道,断了刘邦的粮食供应,不久刘邦就支持不下去,派纪信扮成自己,谎称要出降,引导楚军都去东门观看,他带着几十个人从西门仓皇逃走。后来刘邦又坚守成皋,项羽进兵攻击,打得刘邦出北门过黄河逃到修武。此时荥阳、成皋、敖仓,尽入项羽囊中。
奇怪的是,项羽似乎不太看重敖仓,他竟然没派人固守这么重要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项羽的一大失误,不过也说明一点,尽管长期在荥阳作战,项羽的部队并不缺粮,他身后的鸿沟水系,大约为他运来了充足的军粮。不过,项羽的麻烦在于两线作战。刘邦身后的关中和漕运很稳定,项羽身后的彭城和漕运却屡屡被攻击。占领成皋后,彭越频频在项羽的后方捣乱,项羽只好“东击破之,走彭越”。刘邦乘机引兵南渡黄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并再次占据了敖仓。与项羽再度形成相持。
可以说,荥阳之战,帮刘邦最大的是彭越。此人“数反梁地,绝楚粮食”,令项羽十分头疼,他既无奈深沟壁垒、坚守不战的刘邦,又杀不绝后方捣乱的彭越,两线作战,渐感吃力。他烹刘邦父亲、约刘邦单挑的举动,都是在这个时期,这些故事,透露着楚霸王的万般无奈。楚汉相持不下,双方其实都在苦苦支撑,“丁壮苦军旅,老弱罢(疲)转漕”。但刘邦占据了敖仓,后方通过漕运又安然无忧;而项羽后方的运粮船、粮仓,频频被彭越、刘贾抢掠烧毁。于是,项羽一方先坚持不下去。“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刘邦乘机派人前去游说,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定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本来也想引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于是刘邦率兵东进,会合韩信、英布等,将项羽围于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