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有一致命弱点 让他错过三次机会葬送江山

  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落下帷幕。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勤于政事,非亡国之君,国君死社稷,死的壮烈,“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明朝灭亡根源不在崇祯,但他却是直接的葬送者,因为他至少错过三次机会!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常言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显然崇祯从来没有准备好过,当然这和他的一个性格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死要面子!在崇祯帝统治的17年中,他宵衣旰食,但国事日衰,但即便如此,在亡国前的两年间,他仍然有过三次机会,如果能把握住一次,也不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那么都是哪三次机会呢?

3e5a0003801f19f5cb5a.jpg

  其一,与清朝议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松锦大战中,明朝13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此时李自成也在河南一带攻城略地,国势十分危急。崇祯于是动了议和的念头,他想先稳住北方的清朝,集中力量对付农民军。崇祯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清朝秘密议和,双方甚至已经达成相关条件。

  但议和的消息不慎泄露,言官们纷纷攻击陈新甲妄自议和,崇祯帝为撇清关系,保住自己的名声,竟然放弃陈新甲,将其处死。就这样陈新甲成为议和的替罪羊,此事也暴露了崇祯死要面子的特点,他想议和,但不想从自己的口中说出,导致陈新甲的悲剧,也错失重整河山的机会。

  其二,迁都南京。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西安,随后誓师东征。此时崇祯最佳的选择是迁都南京,依靠南方雄厚的财力,先守住半壁江山,以图恢复。崇祯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在召见提议南迁的大臣李明睿时说道:“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3e5d0001df053abe0a43.jpg

  李明睿虽然契合崇祯的心意,但他位卑言轻,崇祯又犯了老毛病,死要面子,他希望内阁首辅们主要提出南迁的主张,然后自己在答应,这样就可以摆脱责任。但内阁大臣们都是“老司机”,一致沉默不语,加上一些愤青们的捣乱,最终南迁的动议没有形成。

  其三,同意李自成的条件。即使错过了前两次机会,崇祯依然有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实现救赎,但他还是错过了。原来李自成在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没有马上攻城,而是派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议和。李自成毕竟贫苦出身,他只想割据一方而已,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志。

  所以,李自成提出“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也就是说李自成希望崇祯能把西北一带封给自己,然后给几百万犒军银。同时李自成还表示,“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可以说李自成的条件并不苛刻,因为当时的西北地区已经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他想要的不过是崇祯的封号。

3e66000332905a670a68.jpg

  但这场谈判还是破裂了,说白了崇祯还是死要面子,不肯给与李自成这个“叛贼”达成城下之盟。李自成只得攻城,外城破后,崇祯才想起要逃跑,要驸马带着家丁掩护自己南行,但此时他已经无路可逃,最终在绝望中登上煤山,以身殉国!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崇祯有一致命弱点 让他错过三次机会葬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