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与羌人的赤亭之战结果如何?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赤亭之战的背景是什么?赤亭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赤亭之战的结果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赤亭之战简介 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115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太守虞诩击...
赤亭之战的背景是什么?赤亭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赤亭之战的结果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赤亭之战简介 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115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太守虞诩击...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怕老婆的男人可谓是层出不穷,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屡见不鲜。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中国历史怕老婆名人东晋王朝时期的官居宰辅王导——赶着牛车逃跑。
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王家众子弟亦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如此之牛X的王导,也是个怕老婆的主。话说王导年轻时因为畏惧妻子,倒也不敢太花花。可是如今贵为堂堂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便想着自己也想搂着年青的丫头潇洒一回,把以前没有珍惜的岁月补过来。王大人地位显赫,自然有不少的追求者,可巧有人介绍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那个漂亮乖巧,王大人心花怒放。于是一度云雨之后,王大人竟然无法忘怀,早上晚上想视为珍宝。当时他的权力大,又有钱,便在南京城的其他地方偷偷盖了比较豪华的小别墅。一有空闲,便趁老太婆看管不严的时候,悄悄的溜走,秘密的幽会。王大人老夫聊作少年狂,此种情景,甚是欣慰。
有一天终于被老婆发现了,王导老婆拿着菜刀赶来兴师问罪。正在与人高谈阔论的王导,得知老婆前来,赶紧飞快地赶着牛车逃跑。牛车自然无法跑得很快,王宰相很着急,麈尾也当了鞭子用,偏偏车辕很长而麈尾很短,牛屁股够着很费劲,自己急的要命,旁人笑的要死。后来有人编了个段子,建议将来要给他加九锡,有两种东西是一定要给的:短车辕、长麈尾。
在我国的夫妻生活中,怕老婆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有人可能会问,这种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男人怕老婆自古有之。在古代,不少王侯将相可谓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家里的那只“老虎”。并且,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找一个老婆,过一辈子不容易,
找一个好老婆,也不容易,
找一个过一辈子的好老婆,更不容易,
珍惜那些”吃醋“的老婆吧!
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想到达旅途的终点,我们必须适应它,并奋力向前!
说起大家最熟悉的历史,那么一定是三国的历史了,相信几乎每个网友都看过三国演义。今天要说的也是三国。看到了一位网友的评价,非常的有意思。说三国有四种人,一种是西汉人,兢兢业业在个人德行的完满上,无可指摘无可挑剔,却不合时宜。譬如郑玄。一种是东汉人,潇洒华美,相信盛世的辉煌可以重塑,旧世的种子还能长成参天大树。譬如荀彧。还有一种是乱世人,穿透暮气深沉,摧枯拉朽般踏碎冢中枯骨,开辟新天新地。譬如曹操。最后一种是苟且人,顺应大浪载沉载浮,没有自己的信念与坚持,抓紧机会恣意狂欢。譬如孙权。
三国
先来说说第一种人,个人德行上的圆满,郑玄,郑同学从小就是一个神童,而且博通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不过这类人不用过多的说,毕竟是乱世,来看看后面几种!
郑玄
第二种人就非常多,认为汉室可以重铸辉煌的,荀彧,在曹操称王之后直接选择了自杀!曹操,早年也可以说是一个东汉人,为什么呢?曹操早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匡扶汉室,当一个将军,大家不要觉得我在开玩笑,是事实。只不过后来曹操发现汉室救不活了,烂到根了!王允,卢植,黄埔嵩,丁原,这些都是非常忠于汉室,并且认为汉室可以再次中兴的人,可以说这些人是理想主义者,虽然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如今剩下的,只有叹息和敬佩。
荀彧
再来说说乱世人,曹操后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人,毕竟曹操是真的想要重新开天辟地,刘备也是一样,孙权就不能算了!不过这里不能漏了张角,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相比大家一定都知道!张角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农民起义成功的非常少,张角利用宗教的力量最初确实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但是张角一死,黄巾就已经必败!
曹操
最后一种苟且人,这种就非常多了,刘表可以算是一个,自想着自保,做一个土皇帝。孔融,也是如此。除了几个想要角逐天下的,其他的几乎都可以称之为苟且人,为什么呢?有的是有心无力,有的是根本不想争天下!不知道各位心中的三国英雄是哪种人呢?
董卓
人类的天性就是不断的推动自己越过新的边界,我们考验自身的极限,我们直面自己的恐惧,我们奋起迎接挑战,最终成为远超我们自身的存在!
西晋王朝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历经祖孙三代才得以建立起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是继承父祖的基业,但他也是一位“明达善谋,能断大事”的精明皇帝,但是在司马炎晚年,他却做了一件糊涂事,导致西晋陷入动乱,最终灭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灭掉吴国,实现全国统一,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当时出现“天下无穷人”的盛世局面,史称“太康之治”。但在司马炎在位期间,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明知太子痴呆愚钝,却没有废掉他,而是依然让他即位,最终引发“八王之乱”。
经过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力量被耗尽,各种矛盾来了个总爆发,接着就是五胡乱华,最终西晋王朝覆灭,神州大地陷入了长期战乱之中。应该说司马炎聪明过人,颇有其父祖之风,但为啥会在太子的问题上失误呢?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太子司马衷确实智商有问题,是无法正常统治这个国家的。对于这一点,不仅司马炎知道,群臣也都清楚,但是却没有立即废黜他,难道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太子人选嘛?非也!据史书记载,司马炎共有26个 儿子,三子司马柬就深得晋武帝的喜爱。
但晋武帝最终没有选择废立太子,并不是司马炎糊涂,而是因为他太过精明。这件事还得从一场政治婚姻说起,众所周知,太子司马衷的正妻是朝廷重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充是西晋的开国功臣,一直对司马家族忠心耿耿,魏帝曹髦就是被贾充下令杀死的。
当时有句民谣“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贾指的就是贾充,可见他是魏国灭亡、西晋建立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权倾朝野。在为太子选择太子妃时,貌丑性妒的贾南风却最终胜出,这让当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那么晋武帝为啥要选贾南风做太子妃呢?
原因就在于贾充身上,当时贾充的长女嫁给了齐王司马攸。司马攸是晋武帝的亲弟,“才望出武帝之右”,后来又“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司马攸成为皇位的潜在危险,这让司马炎如坐针毡,他当时还没有时间考虑太子智商低下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削弱齐王的势力。
贾充成为两人积极争取的对象,因齐王是贾充的女婿,自然要支持齐王,于是为拉拢贾充,司马炎才让太子司马衷娶了贾南风,借以得到贾充的支持。当情况稳定后,晋武帝才意识到太子不堪储君之位,但如果废掉太子,也相当于废掉贾南风,势必又把贾充推到齐王身边,思虑再三,司马炎最终没能废黜太子。
有得必有失,司马炎通过政治婚姻,成功的遏止了齐王司马攸的势力,但又不能废太子,另立新君,可以说是进退维谷。透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司马炎不废太子,不是他傻,而是他太精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愿望总是要许的,就算是为了来年不被亲戚的"清风十三问"击倒,也要许新年愿望。但实现并不容易,许愿春天减肥夏天瘦,脱下衣服依然全是肉。很沮丧,无法随缘,也没关系。因为古代皇帝许的新年愿望,也没几个能实现的。
新年愿望是有魔性的。曹植未登基为帝,但毕竟出生帝王之家,又文章风流,独得八斗之才,在元旦大朝会上,忍不住许了愿望,作《元会》诗: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燕此高堂
……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若东王。
这是应制之作,意思很浅白:在这个吉祥的节日里,我们欢聚一堂,……希望宾主尽一时之欢,祝愿国家太平安康,国祚昌盛绵长,皇室永远富贵荣光。和“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春节联欢晚会”差不多。
结果不多久,他本人被亲哥哥贬谪迫害,国祚被司马家所夺,“寿若东王”仿佛诅咒,司马家是“欢笑尽娱”了,曹家人恐怕只能苦笑了。
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新年愿望的暗黑力量。隋炀帝杨广,除夕夜时手笔一挥,将几十种名贵香料堆放如柴堆,燃烧取乐,这么大手笔的“火山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杨广得意惨了,第二天正旦大朝会很开心的给他的臣子们赋诗一首:
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吴城。
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明。
朝光动剑彩,长阶分佩声。
酒阑钟磬息,欣观礼乐成。
在这样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中,我很高兴的看到宫城内外整洁肃净,国家一片欣欣向荣之色,朝会的圆满落幕开启了帝国崭新的一年,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应酬之作,水平不错。但新年许愿不看文采,如曹植又能怎么样,该认栽还是要认栽。他的新年愿望并没有成为现实。起义军的烽教火教会了他做人,他也再也没有兴致写诗了。
他的表侄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后,曾经对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表叔很是有一点又羡又妒又不屑的复杂情感。隋炀帝开"火山宴",他就搞"烛光宴",还把表婶萧后(隋炀帝之妻)请过来炫耀。
结果婶婶很耿直的说:以前你表叔太败家了,每次过年沉香就跟不要钱似的,在宫里各个院落堆成十几座山,还要同时点燃看火光冲天的景象,香味冲的隔老远都闻的到。你这差得远了。
李世民觉得有点扎心。嘴上批评着表叔作为国家最高领导生活作风很成问题,心里还是有点向往的。既然宴会比不上,那就许个更有气魄的新年愿望吧: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中,帝国的荣光就像初生的太阳,照耀着神州大地,人们在美好的节日里尽情欢乐。我如此勤勉的治理者这个庞大的帝国,为大家带来了四海升平的大好局面……我们要吸取先辈的得失,并团结在我的领导下,就一定可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认真来说,唐太宗的新年愿望的确是实现了,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总不乏溢美之词。只不过在他过世后,他的荣光没在他儿子身上延续多久,就被儿媳妇继承走了。
可能是认真吸取了前面这些帝王们的教训,之后的君主们很少自己作新年贺词,一般都让有才华的臣子来代笔。自己只需要安然坐在宝座上听奉承就好。
凡事总有例外。等到清朝皇帝开始在紫禁城里过除夕夜,吃着冷透了的素馅饺子,回味着悲壮的家族发迹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因祖父和父亲被杀害,规定年三十缅怀先人这一顿不能吃肉),就免不了陷入到人生意义的沉思中去。总结旧年为政的得失的同时,怎么可能忍住不许个心愿?
尤其是历史上有名的,具有“身如猛虎,轻嗅蔷薇”般文艺气质的雍正帝,可能再也无法忍受眼巴巴的看着民间过年时,热热闹闹的举行元旦开笔礼。于是,他决定自己也默默的效仿一回。当然,仪式上绝对不能失去皇家的逼格。
正月初一凌晨,一夜没睡的皇帝,睁着熬满了血丝的双眼,洗漱整衣,赶到养心殿东暖阁窗户旁边的紫檀书桌前,要先喝一杯有长寿寓意的屠苏酒。酒杯还必须是特制的金瓯永固杯。啥叫金瓯永固?《南史》中有载:“我国家若金瓯,无一伤缺”。清朝统治者身为少数民族,以小御大,就更加注重“民族团结”。
所以清朝的皇帝们,许新年愿望都要十分小心。一定要点一支明烛,拿“万年青”笔在吉祥炉上熏一下,把心中的小秘密写到红纸上了,装进小黄匣里,郑重封存起来,不让人看,估计是怕看到就不灵了。这么一套流程下来也是够累的,颇有时间胶囊的神秘感。
雍正皇帝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没忍住跃跃欲试的心,跑到东暖阁写下了“春韶介祉,开笔大吉”和“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才当上帝国一把手,祈求上天不要捣乱,让我安安稳稳的接手,谢谢。
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生了大病差点死掉,所以要祈求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此吾之愿也”。就雍正的寿数来看,这个新年愿望很顺利的实现了;弟弟们不听话总搞小动作,很糟心,所以想祈求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宫中清泰平安”、“宫中清吉和宁”。就后来弟弟们的惨状来看,他为了实现新年愿望,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
作为爸爸的好儿子,乾隆决定跟着学。他在登基第一年一口气写下了三个愿望,但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希望清帝国在我的统治下能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啊。爸爸治理的好好的国家可千万不能砸在我的手上,顺便为我的子民祈个福吧,"愿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他应该感谢他有一个勤政到累死的好爸爸,让他的新年愿望很快实现了,以后能还和他的爷爷一起并称“康乾盛世”。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大概是最名不副实的盛世了,百姓依旧饿得很惨,国库亏空严重,衰败的种子也自此时就已埋下,不许这个愿望,对现实多一点清醒的认识,会不会好一点?
这个愿望的后果,就要嘉庆来背。虽然总被乾隆嫌弃没有审美,但这是一个连鸡蛋都不舍的多吃,一生都致力于填补父亲晚年乱刷卡给帝国带来的庞大漏洞的好少年。自从登基后,每年的新年贺词都原封不动,照搬乾隆二十五年的旧词:“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可能是心力交瘁到只有这样苍白的、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了吧。
说不定嘉庆心中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勤俭治家的爸爸吧。连着许一样的愿望,效力不知增强多少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1.只爱一人马步芳
马步芳刚到沙特时,也常带着一群姨太太去麦加朝觐。阿-訇见了大起诧异,认为一个男人不可能有这么多妻妾,必定是他拐了别人的老婆。因此当面骂他道:“你这人带别人的太太来朝觐天房,把天房亵渎了。我要打你的耳光,赶你出去,还要报告政府,驱逐你出境!”吓得马步芳赶快把太太们就近送人,别人说养不起,他又贴上一点钱。等到朝觐结束后,又去硬讨回来,被人传为笑料。
2.死守南京唐生智
蒋校长本来想把南京定为不设防城市,唐生智不答应,表示要死守南京,与首都共存亡。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唐生智收缴了所有的船只,并全部销毁。
结果日本人打进来,唐生智根本守不住,于是他偷偷跑了,用自己私藏的汽艇,致使几十万军队因为没有撤退工具被日军俘虏,无耻之尤。
3.忠心无二是高澄
高澄是北魏末年权臣高欢之子,高欢把持朝政,孝武帝元修不愿忍受摆布,逃出洛阳投奔军阀宇文泰,高欢另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并将女儿嫁给他。
547年,高欢去世,儿子高澄继承了高欢的权力,继续把持朝政,高澄对元善见就不客气了,不但背后骂他是傻子,还派人监视皇帝的举动。549年,高澄被封为相国,齐王,权力更进一步。这还不算,高澄还因为琐事当面辱骂、殴打元善见。
一些忠臣看不过去,决定解救元善见,结果被高澄获悉,于是他率兵入宫质问元善见:“陛下,你为何要造反?我们父子有功于社稷,哪里对不起陛下了?”
4.绝不抄袭宋之问
宋之问,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诗才与沈佺期齐名,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好友,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名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文学成就很高,但为人却十分无耻。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吟》的诗: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完后拿给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一瞧,好家伙,这诗太赞了,于是想据为己有,听说刘希夷还没拿给别人看过,于是强行索取,刘希夷当然不配合,宋之问于是命令家奴杀了刘希夷。
宋之问的亲外甥刘希夷被杀时,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绝不抄袭宋之问的作为了。
5.忠贞节烈钱谦益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节操还不如一个风尘女子,这就是明末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