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丞相权利极大,如果是秦皇汉武这类皇帝,皇权肯定没问题,要是赶上了个贪玩不理朝政的窝囊皇帝,皇权肯定旁落,相权就会大涨。曹操做了丞相,基本上等于篡位了,接着司马氏做了丞相,就有了晋朝,尤其是在混乱的魏晋南北朝,如果谁做了丞相不篡位,老百姓都替他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篡位北周,才有了隋朝,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在子孙身上发生,为了隋朝的万世江山,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名义上来说,相权被一分为三,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可实际上每个省的两个副长官都进入了政事堂,所以实际上政事堂是有九人,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分。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皇帝设置了一个职位,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虽然只是临时岗位,但是却有丞相之权。比如一个七品小官,加了这个头衔,就能进入政事堂,自然有了宰相的权限。但是临时工的命运就捏在皇帝手上,想撤就撤。但是正式的宰相,皇帝可不能随意撤换,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如果达不到条件,一般是撤不掉的。
渐渐的,政事堂的丞相们大多成为了临时工,而真正的宰相往往是年龄很大快要死了,皇帝有意给他一个荣誉,比如封个太师中书令,位高但权不重。
这些办法,都是皇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但让丞相成为临时工,还让丞相从一个变成一窝,直到朱元璋时期,彻底废除来了丞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