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的八王之乱指的是哪八个“八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西晋皇室之间互相争夺整个中央最高权力,同姓王之间“同室操戈”而引发的战乱。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为西晋这场内斗的始作...
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西晋皇室之间互相争夺整个中央最高权力,同姓王之间“同室操戈”而引发的战乱。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为西晋这场内斗的始作...
曹魏国(公元220年-266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魏朝,计曹操共6帝。曹魏最后是被权臣司马炎以和平方式取代的。 曹魏灭亡原因 1、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是错误的,...
一位在曹魏帝国建立初期的一员封疆大吏。此人刚出道时就被曹操给予厚望,被曹操父子着力提拔,官拜大司马等要职。不过一场惨败却让他羞愧而死。 这个人,名叫曹休。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族子。曹休的祖父早年曾担任过吴郡太守,故此在汉末天...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县人(今山西省朔州)。 《三国志·张辽传》中曾提到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张辽的先祖聂壹,就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始作俑者。史载,在西汉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门马...
三国群雄并起,后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战场上,曹魏和孙吴在战场上厮杀多年,后人却惊奇的发现他们两家竟是亲家,还是双向的,真是相煎何太急啊。 曹氏和孙氏的最早接触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那年,孙策为取得中央政府的支持,派遣手下人进贡...
公元263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等人率二十多万大军进攻蜀汉,蜀汉不能抵挡,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年底,蜀汉灭亡。三国时代魏蜀吴,魏国最强,吴蜀同盟对抗曹魏。令我们不解的是:曹魏灭蜀汉时东吴在做什么?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呢?难道吴人不知道唇亡...
三国中曹魏,东吴的实力明显在蜀汉之上,可是为什么曹操在对诸葛亮的作战上处于劣势呢?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衰败的厉害,所以魏国这边主要的经历都在对付东吴上。公元222年开始,曹丕曾经三次伐吴,受阻败退,后来224年开始,曹丕又两次亲...
导读:《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且把三国...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大臣、将领。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
朱铄(?—约226年),字彦才。三国曹魏将领。沛国谯县(治今安徽濉溪)人,建安后期入为曹丕僚属,与陈群、司马懿、吴质并称魏太子四友。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 为人削瘦,性急。曹丕称帝后,朱铄于黄初二年接替夏侯楙担任军中要职的中领军将军,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