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1 篇文章

标签:北魏 第16页

孝文帝考评官员的方法:罢免没有过建议的官员-历史故事

孝文帝考评官员的方法:罢免没有过建议的官员

  近日翻开《资治通鉴》查找一份历史资料,偶然读到第139卷中孝文帝考评官员的记载,掩卷之后竟感悟良多。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在官员管理方面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每三年考评一次官员,并将被考评者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再分为三等,...

历史解密 阅读(53)
北魏与刘宋争山东:升城之战700宋军屡胜鲜卑大军-历史故事

北魏与刘宋争山东:升城之战700宋军屡胜鲜卑大军

  三齐,古地区名,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在秦朝灭亡时,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田氏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泰安东南),此称为三齐。北魏...

历史解密 阅读(61)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北魏进行彻底的汉化-历史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北魏进行彻底的汉化

  政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

历史解密 阅读(6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魏试图缓和民族矛盾-历史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魏试图缓和民族矛盾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

历史解密 阅读(58)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有力的缓和了阶级矛盾-历史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有力的缓和了阶级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

历史解密 阅读(56)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历史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  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

历史解密 阅读(52)
南北朝极端的政治格局:北方军事强大却贫穷-历史故事

南北朝极端的政治格局:北方军事强大却贫穷

公元386年,鲜卑人在中国北方的断壁残垣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魏。他们没有洗劫汉族贵族阶级,而是和他们签订了某种协议,至少保存了一些原本的食禄官僚和旧时高级国家形式之下的税收制度。这种做法使得北魏相较于当时北方其他混乱不堪、暴行遍布的...

历史解密 阅读(61)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效的发展了北方的经济-历史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效的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北魏也由此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但是也难免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正面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历史解密 阅读(53)
北魏轶事:曾划定了历史上最早的遗产保护范围-历史故事

北魏轶事:曾划定了历史上最早的遗产保护范围

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法》的问世,距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由国家推动对历史名人的陵墓进行保护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距今约2200年;而最早的关于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

历史解密 阅读(62)
北魏两大集团内讧:高欢凭借3万军队击溃尔朱家族-历史故事

北魏两大集团内讧:高欢凭借3万军队击溃尔朱家族

  从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怀荒镇民杀镇将于景起义开始(见上篇),到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止,十年之间,战乱几乎遍于北方各地,其间建号称王称帝者,可稽的在十人以上。他们造成的结局是高欢掌握了魏朝实权。如果进一步查考高欢实力的来源,...

历史解密 阅读(59)